血戰越南:中印一戰打出了數十年的邊境和平,中越戰爭為何不能?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近五十年來總共發生了三次邊境衝突,其中一以1962年的中印戰爭和1979年的中越戰爭規模最大。然而,這兩場戰爭的結局和影響卻是完全不一樣的。

60年代初期的對印反擊自衛戰,我國取得了輝煌的勝利,成功的維持了中印漫長邊境上的數十年和平與安定。1979年初我國發動的對越南反擊自衛戰,在一個月內也成功的教訓了不可一世的越南陸軍,可是之後中越邊境線上卻持續了長達10餘年的流血衝突。這又是為何呢?


血戰越南:中印一戰打出了數十年的邊境和平,中越戰爭為何不能?


1.印度和越南的軍事實力不在一個檔次

上個世紀60年代的印度,剛獨立出來僅十多年,軍隊原先都是由英國殖民當局建立起來的地方武裝,用得都是十分陳舊的武器裝備。很顯然英國人不會在印度培養一支強大的軍隊,直到中印戰爭時,前線的印度士兵用得還是一戰時期的老式步槍,甚至一些部隊還得三個人共用一把槍。在整個戰爭期間,印度軍隊從一開始就處於完全崩潰的狀態,在朗洞地區的一次戰役中我軍打出了全殲印軍自己零傷亡的戰績。

反觀1979年的越南,軍事實力不容小視,國內盤踞著300多萬有著數十年作戰經驗的陸軍和民兵。《蘇越友好合作條約》的簽訂,越南又得到了許多來自蘇聯的軍事援助。在1978年時,越南還派出40萬陸軍入侵了柬埔寨,氣焰囂張不已。整個對越反擊戰期間,越南陸軍利用其北部地區熟悉的叢林地勢,給我軍帶來了不少傷亡。


血戰越南:中印一戰打出了數十年的邊境和平,中越戰爭為何不能?


2.主政的領導集團性格完全不一樣

印度發動挑釁中國邊境衝突的是其總理尼赫魯,此人還曾跟周恩來總理關係密切,在1955年印尼萬隆和平會議上是一位重量級的嘉賓。60年年代初期,印度國內經濟、社會和政治矛盾頻發,尼赫魯為了轉移國內民眾的視線,繼而發動中印戰爭。慘敗後,尼赫魯聲譽跌倒了極點,但由於依舊佔據著藏南地區,所以對內宣稱戰爭沒有失敗。

70年代在越南重權在握的黎筍,是一個狂妄自大、喜歡用拳頭來解決領土問題的政客。在中越戰爭中接連失利,依舊不肯從已經佔領的柬埔寨撤走大量軍隊,在我軍宣佈撤軍時,其組織大規模的越南陸軍進行反撲。我軍撤軍後,黎筍拒不承認新邊境方案,繼續用兵北上侵擾,是個十足的好戰派。


血戰越南:中印一戰打出了數十年的邊境和平,中越戰爭為何不能?


3.東西方的戰爭理念不一樣

印度是個典型的英式資本主義西方國家,長期作為英國殖民地,深受英國方方面面的影響。數十年沒打仗的印度,第一次對外征戰遭遇慘敗,其國內民眾包括軍隊士兵並沒有同仇敵該,而是關心自己的安危。在他們的戰爭理念裡,並沒有一定要跟對方決一死戰的想法,自身安危比國家榮譽看得重要。

越南是傳統的東方漢文化圈的國家,幾百年以來一直深受中華思想的影響。在戰爭中,越南陸軍士兵的國家榮耀感極強,作戰十分的頑強。在79年一戰中遭遇失敗,但它們一直視之為恥辱,復仇的火焰燃遍全國。所以此後便有了長達10年的後中越邊境衝突。

簡而言之,這兩場跟不同體質國家之間的戰爭,給我國的國防和軍事帶來了深遠的影響。對於一個新生的國家,肯定不希望經常發生戰爭,但是偶爾的局部衝突卻能歷練國家的士兵、國防和軍工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