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雙十一”,增速下滑幾成定局,電商面臨“天花板”

又是一年“雙十一”,增速下滑幾成定局,電商面臨“天花板”

再過30個小時,即將迎來第十個“雙十一”。

十年來,從淘寶2009年首創“雙十一”購物節,到其他電商平臺的參與跟進,到各類線下商家的搭車活動,聯同廣大消費者,共同創造了一個全民購物的狂歡節。

盤點歷年雙十一的銷售數據,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十年增長數3000多倍的商業奇蹟。

2009年:5200萬元

當年,網購剛剛興起,淘寶用戶剛剛破億。而11月份恰逢銷售淡季,前有十一黃金週,其後有聖誕節,天貓希望策劃一個活動既能打開銷路又能讓人們記住天貓。雙十一由此拉開序幕。事後阿里張勇回憶說:“創辦雙十一的初心,僅僅是想通過這次活動讓人們記住天貓(此前叫淘寶商城)”。

2009年,僅27個品牌參加促銷,銷售額為5200萬。

2010年:9.36億元

2010年中國網絡購物市場與電商行業表現出強勁的發展態勢,雙十一銷售額成爆發式增長。這一年淘寶雙十一銷售額出現大幅增長,當年共有711家店鋪參與活動,總銷售額高達9.36億,同比

增長1772%

雙十一搶購的習慣開始逐漸養成,人們被激發的購買狂潮,甚至直接導致當時不太健全的物流體系的爆倉,也推動了物流行業的蓬勃發展。

又是一年“雙十一”,增速下滑幾成定局,電商面臨“天花板”

快遞爆倉

2011年:52億元

2011年,淘寶雙十一銷售額又實現了里程碑式的飛躍,淘寶商城和淘寶網總支付寶交易額突破52億,為2010年同日雙十一活動交易額9.36億元的5.5倍。同時,在這一年,京東、蘇寧、國美、凡客、一號店等知名電商也紛紛加入戰場,電商狂潮正式開始。

2012年:191億元

2012年1月1日,淘寶商城正式更名為天貓。2012年雙十一當日,天貓與淘寶的總銷售額達到191億,其中天貓達到132億淘寶也有59億。當天,有1萬家店鋪參與活動,參與品牌超6萬。

這一年,“雙十一”也有了一個正式響亮的名字“天貓雙十一購物狂歡節”;當日淘寶系總訂單達1.058億筆,其中無線支付筆數超過900萬筆,一年增長了4倍,而2012年也是電商向移動端轉移的元年。

2013年:350億元

2013年,淘寶雙十一銷售額繼續攀升,再次達到新的高峰350.18億元。這一年,阿里首次打通線上線下,實體店參與雙十一。與此同時,阿里也開啟了史無前例的大併購與大投資,包括蝦米、友盟、微博、高德、UC、日日順等,以此來建立自己的護城河。

然而,從銷量增速來看,達到百億級別之後,2倍以上的年增速已經不大可能。

2014年:571億元

2014年是阿里上市之後的第一個雙十一,共有2.7萬家店鋪參與,最終雙十一總銷售額達到了571億元,增幅為57%。這一年,阿里搶注雙十一商標,天貓和京東開始就“雙十一”進行口水大戰。

2015年:912億元

2015年,淘寶系的雙十一有3萬多個品牌參與,銷售額達到912億,同比去年的571億增長60%,與上一年度增幅57%基本持平。此外,這一年移動端銷售佔比達到68%,電商全面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

2016年:1207億元

2016年的雙十一,全球有235個國家和地區參與,總銷售額1207億元,無線端佔比達到82%,然而,從這一年的銷售情況增長來看,增幅進一步下滑到了30%左右。

2017年:1682億元

2017年,天貓雙十一總成交額超過1682億元,然而在這一年,淘寶係為了拼數據,大量採用的提前預下單,雙十一當天成交的模式,客觀上產生了不少的數據水分。值得注意的是,這一年京東發起了11.11全球好物節,其累計下單金額超過1271億元。隨後,天貓和京東開始掐架,一個說對手11月1日-12日的數據累積到雙十一公佈,一個則說對手半個月預售的最後在雙十一公佈。

2018年:???

2018年的雙十一即將來到,阿里也推出了一系列新穎的活動,加上最大競爭對手京東的掌門人劉強東深陷性侵風波,人設近乎崩坍,在競爭方面形成一定利好。然而,隨著用戶紅利時代的結束,和人們對網購的新認識,預計電商行業已經接近“天花板”。小編預計,今年的雙十一,淘寶方面出於維持氣勢與股價的需要,必然會在銷售數據上做到2000億元左右,然而實際銷售增速,很可能會進一步下滑。

又是一年“雙十一”,增速下滑幾成定局,電商面臨“天花板”

制約今年雙十一銷量增長的原因除了最根本的用戶增長紅利的“天花板”,可能還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因素:

首先是對經濟預期的擔憂,導致人們消費上的收縮。近年來,所謂“消費降級”的詞眼時常見諸報端,“拼多多”等主打廉價物品的電商平臺日益崛起,包括淘寶系的二手物品平臺閒魚也非常火爆。一個可以佐證消費收縮的例子是,今年10月的汽車市場一片慘淡,根據乘聯會最新數據,10月份的總體零售量同比下降了25%。

其次是部分商家的雙十一套路日益不得人心,從此前的實打實5折,到如今的各種雙十一套路,消費者在上當多次後,也日益理性。這些套路包括而不限於:先提價後打折;折扣產品以次充好;預售的商品必須單獨購買,無法合併訂;“優惠券”限制多,大多用不上;優惠券限制人數等等。

第三是人們消費觀念的轉變,隨著新零售的興起,一些線下的消費場景有了復甦的跡象;以“拼多多”、微商為代表的“社交電商”日益崛起;而一些有故事、有情懷,有來龍去脈,有大V信用背書的“內容電商”也在慢慢興起。這些都使得購物行為脫離了之前簡單的買與賣,而進一步升級到產品、情感、價值觀的認同層面。

在小編看來,儘管電子商務的確改變的世界,然而,作為一種新的商業形態,本身並不直接創造社會進步的價值。何況,毋庸直言,中國電商的爆炸式發展,很大程度得益於電商遠遠低於實體商家的稅費成本。

相對於電商的繁榮,我們更期待中國在先進製造2025,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技術,區塊鏈技術等領域的崛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