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一哥王陽明—千古奇文《瘞旅文》

明朝一哥王陽明—千古奇文《瘞旅文》

32 千古奇文《瘞旅文》

夏去秋來,陽明在自己的舞臺上春風化雨,一點一滴地影響著貴州的學子,早已忘了自己身處化外之地。

這天,一個來自京師的吏目,帶著一僕一子途徑龍場,去遠方赴任。

吏目是官府中幫忙處理公文的從九品的小官,放到現在就是一個小科員。

這幫人工作壓力大,工資也不高,到網上喊喊冤立刻就會遭到網友的圍剿,總之是一個可悲的小角色。

而這個吏目則尤其可悲,頭天晚上還在當地一個苗民家借宿,第二天中午繼續趕路時就掛了,死在道旁。

吏目的兒子守在父親屍體旁邊又悲又急,無可奈何,到了傍晚也掛了。

第三天,有人回報陽明說,發現吏目的僕人也死在了山坡下面,隊伍全滅。

可惜生活不是RPG,死了可以讀檔,可以“勝敗乃兵家常事,大俠請重新來過”。

陽明得知後倍感憂傷,命兩名童子去將三具屍體掩埋。

童子面露難色,不想去。

陽明感慨道:“你我三人,和吏目三人其實沒什麼區別啊!”

兩個童子想了想,不禁潸然淚下,轉身出門,去掩埋屍體。

陽明觸景生情,詩人氣質發作,寫下了感人肺腑的千古名篇《瘞旅文》。

瘞,音同“義”,意為“埋葬”。

《古文觀止》裡的文章,韓愈的《祭十二郎文》不過使我感動,張溥的《五人墓碑記》無非讓我眼眶溼潤。而當年隻身來到北京求學,第一次體味北漂的滋味時,讀罷《瘞旅文》,我失聲痛哭。

文言會有隔膜,然而這篇卻字字泣血,讀來身臨其境,直刺人的心靈。

好的文章,是穿越時空的:

維正德四年秋月三日,有吏目雲自京來者,不知其名氏,攜一子一僕,將之任,過龍場,投宿土苗家。予從籬落間望見之,陰雨昏黑,欲就問訊北來事,不果。明早,遣人覘(查探)之,已行矣(已經離開了)。薄午(將近中午),有人自蜈蚣坡來,雲:“一老人死坡下,傍兩人哭之哀。”予曰:“此必吏目死矣。傷哉!”薄暮,復有人來雲:“坡下死者二人,傍一人坐嘆。”詢其狀,則其子又死矣。明早,復有人來雲:“見坡下積屍三焉。”則其僕又死矣。嗚呼傷哉!

念其暴骨無主,將二童子持畚、鍤(挖運泥土的器具)往瘞之,二童子有難色然。予曰:“嘻!吾與爾猶彼也!”二童憫然涕下,請往。就其傍山麓為三坎,埋之。又以只雞、飯三盂(盛事物的容器),嗟吁涕洟(鼻涕眼淚)而告之曰:“嗚呼傷哉!繄(這是)何人?繄何人?吾龍場驛丞餘姚王守仁也。吾與爾皆中土之產,吾不知爾郡邑(你的家鄉),爾烏為乎(為什麼)來為茲山之鬼乎?古者重去其鄉(不輕易離開家鄉),遊宦不逾千里。吾以竄逐而來此,宜也。爾亦何辜乎(我是因為流放才來此地,理所應當。你又有什麼罪過而非來不可呢)?聞爾官吏目耳,俸不能五斗,爾率妻子躬耕可有也,胡為乎以五斗而易爾七尺之軀?又不足,而益以爾子與僕乎?嗚呼傷哉!爾誠戀茲五斗而來,則宜欣然就道,烏為乎吾昨望見爾容,蹙然(憂愁)蓋不勝其憂者?夫衝冒霜露,扳援崖壁,行萬峰之頂,飢渴勞頓,筋骨疲憊,而又瘴癘侵其外,憂鬱攻其中,其能以無死乎(長途跋涉,勞心勞力,如何能夠免於一死)?吾固知爾之必死,然不謂若是其速,又不謂爾子、爾僕,亦遽然奄忽也。皆爾自取,謂之何哉?”

“吾念爾三骨之無依而來瘞耳,乃使吾有無窮之愴(悲傷)也。嗚呼傷哉!縱不爾瘞(即使我不埋你),幽崖之狐成群,陰壑之虺如車輪,亦必能葬爾於腹,不致久暴爾。爾既已無知,然吾何能為心乎(你雖已無知覺,我卻無法安心)?自吾去父母鄉國而來此,三年矣;歷瘴毒而苟能自全,以吾未嘗一日之慼慼也。今悲傷若此,是吾為爾者重,而自為者輕也,吾不宜復為爾悲矣。”(今天忽然如此悲傷,是因為你的緣故)

試想一個情景,你是一個公司的小職員,為了勉強餬口的工資,四處奔波,獨自一人出差在外。

夜晚,悽風苦雨,你又疲倦又孤獨,躺在床上輾轉反側難以入眠。於是,你爬了起來,讀到如泣如訴的《瘞旅文》,那一刻,是什麼感覺?

金聖嘆評:作之者固為多情,讀之者能無淚下?

王陽明飽含熱淚,問這個素不相識的小吏:我因為得罪了小人、觸怒了天子才被貶至此,你跋山涉水到這蠻荒之地,曝屍荒野,卻是為何?你的官位不過是小小吏目,俸不過五斗,卻要矮下你七尺男兒之軀,並且丟開妻兒累及家僕,你何所求?何所圖?

讀到這,你心慌意亂,彷彿陽明是在問你自己。

你無法回答,你不知從哪裡來到哪裡去,不知為何停留,在哪裡終止。

葉的飄零看似淒涼,但它至少還有落下的方向和歸宿。像你這樣無根的浮萍,人生將要如何收場,如何謝幕?

故鄉,大概也早已忘記了你這個遊子的面容。

你現在的處所呢?不,這不是你的家,在這裡,你不過是個過客。

你熟知這個城市的廣場和道路,但一切的一切都不屬於你。

你心中嚮往的地方,那裡有終年皚皚的白雪,有遼闊的原野。只有在那裡,你才可以大口地呼吸,縱情地高喊,瘋狂地奔跑,和羚羊一起分享落日的瑰麗與雪夜的寧靜。

然而你知道,你遠離了家鄉,遠離了夢想,回去的,大概只是那夜夜不肯入睡的魂魄罷了。

你就是那個旅人。

來龍場的路上,王陽明遇到了遭丈夫拋棄的婦人,為她作《去婦嘆》,詩中只有同病相憐的悲憫。

此刻,陽明為死者作了一首輓歌,不僅有視人若己的仁人之心,更有悟道之後萬物一體的博大胸襟。

連峰際天兮飛鳥不通,

遊子懷鄉兮莫知西東。

莫知西東兮維天則同,

異域殊方兮環海之中。

達觀隨寓兮奚必予宮?

綿綿的山峰連接著天邊,遠離家鄉的遊子真想家啊,不知家鄉在西還是在東。不知西東啊,只有蒼天相同。這異地和家鄉不一樣啊,但仍在四海的懷抱之中。達觀而想得通的人到處是家啊,又何必只守在家鄉的室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