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引進新型軋鋼生產線,被稱為國內冶金工業的一次革命

1986年,何達平被任命為淮陰市冶金工業公司經理。當時的淮鋼是家小鋼廠,設備陳舊,工藝不配套,能耗大、汙染重,在江蘇省74家鋼鐵企業中倒數第二。

企業在負債率高達90%的情況下,何達平毅然籌措4億元,利用意大利政府貸款從意大利引進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70萬噸超高功率電爐爐外精煉連鑄生產線。

他引进新型轧钢生产线,被称为国内冶金工业的一次革命

這個項目1994年8月開工,15個月就建成投產。一期工程尚未建成,何達平趁熱打鐵續建二期軋鋼工程,繼續從意大利引進年產40萬噸的連軋生產線。

到1999年8月,40萬噸鍊鋼軋鋼生產線全線貫通,淮鋼由此擁有“四個一”:一座超高功率電爐、一座精煉爐、一座連鑄機、一條連軋鋼線。

這條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短流程生產線,達到了全連鑄、全熱送、全連軋,所生產的3至4級建築用鋼,走在國內高檔次建築鋼筋生產企業的前列,還可年產15萬噸高檔次汽車用彈簧扁鋼。至此,淮鋼成為全國最大的高強度、高精度建築用螺紋鋼和汽車、鐵路用彈簧鋼生產基地之一。

他引进新型轧钢生产线,被称为国内冶金工业的一次革命

隨著公司生產經營形勢越來越好,在淮安市委、市政府和南鋼集團的支持下,淮鋼公司於2001年2月又新上一條年產40萬噸的國產化軋鋼生產線。

1996年,何達平提出“鐵水熱裝”電爐新工藝技術。經過半年多探索,到1997年底,5噸電爐平均冶煉電耗已降至200千瓦時噸,最低達173千瓦時噸,創出全國同類電爐噸鋼的最低電耗。

由於此工藝改變了入爐原料的結構,鋼水純淨度大大提高,為老廠區鍊鋼產品結構由普鋼向優、特鋼的調整創造了條件。

1997年,淮鋼在全國首家將此技術應用於70噸超高功率電爐鍊鋼生產,噸鋼電耗比以前下降50千瓦時噸,達350千瓦時噸,低於外方設計水平。僅電費一項,每年可節省1200萬餘元。

他引进新型轧钢生产线,被称为国内冶金工业的一次革命

鐵水熱裝工藝的應用,大大優化了工藝結構,但對氧氣的供應提出更高要求。何達平決定和具有國際空氣分離先進技術的美國普萊克斯公司合作,共同建設一條製氧生產線。

該項目投產後,順利實現真空變壓吸附製氧機,在國內首次應用於70噸超高功率電爐,還在全國首家引進國際先進水平的“二次燃燒技術”。

淮鋼的這一創舉,被國家鋼鐵材料首席科學家翁宇慶贊為“國內冶金工業的一次革命”。淮鋼生產的優質螺紋鋼在上海市場獲免檢資格,成功應用於南浦大橋、楊浦大橋、地鐵等重大市政工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