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陝軍的力量


文學陝軍的力量


在今年9月由中國作協小說選刊雜誌社、中國小說學會、人民日報海外網主辦的中國改革開放四十週年小說論壇暨最有影響力小說評選活動中,陝西有四部作品入選,分別是陳忠實的《白鹿原》、賈平凹的《浮躁》、路遙的《平凡的世界》和《人生》。在中國長篇小說最高獎項——茅盾文學獎的獲獎作品中,有三部來自陝西。此外,還有多位陝西作家摘取了魯迅文學獎、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等重大獎項。

改革開放以來,陝西作家為中國文壇奉獻的優秀小說作品層出不窮,在文學史上寫下了輝煌的一頁。以路遙、陳忠實、賈平凹、紅柯、葉廣芩、馮積岐、高建群、吳克敬等為代表的陝西作家群體,為陝西文學贏得了至高榮譽,也使陝西成為中國小說的創作重鎮。尤其是從20世紀90年代以“陝軍”的響亮名號享譽全國,到近年來“文學陝軍”新梯隊建設初具規模,陝西小說的金字招牌在時間的大浪淘沙中越發閃亮。

20世紀80年代 文字寫就人生

陝西小說嶄露頭角

改革開放以來,新的社會生活也為小說創作帶來新的方向,賈平凹的《臘月·正月》、鄒志安的《哦,小公馬》、莫伸的《窗口》、陳忠實的《信任》、京夫的《手杖》、王戈的《樹上的鳥兒》等作品,都展現出陝西小說蓬勃發展的生命力。

1982年,路遙發表中篇小說《人生》。樸實筆觸下飽滿的情感與對現實的真實描寫,引發了讀者的強烈共鳴,小說獲得第二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由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獲第八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人生》的故事並不複雜,卻有著震撼人心的力量。導演賈樟柯曾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書中描寫的那個年代,讓我們對自己的生存、社會的變革有一個清晰的瞭解。我一直說,路遙的《人生》讓我從一個對現實沒有反思的人,變得有反思。”

1986年12月首次出版的《平凡的世界》,再次奠定了路遙在文學界的重要地位。這部小說以恢宏的氣勢和史詩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現了改革時代中國城鄉的社會生活和人們思想情感的巨大變化。《平凡的世界》以中國20世紀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的十年為背景時間,通過複雜的矛盾糾葛,以孫少安和孫少平兩兄弟為中心,刻畫了當時社會各階層眾多普通人的形象,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時代歷史進程中所走過的艱難曲折的道路。1991年3月,《平凡的世界》獲第三屆茅盾文學獎。這也是陝西作家首摘中國長篇小說的最高獎項。

思想解放與改革開放的良好環境,為小說創作提供了豐富的土壤;日新月異的社會發展,自然學科、人文學科的交叉與整合等,都如營養液般促進了陝西小說創作的快速成長。1982年後,就職於西安市文聯、從事專業創作的賈平凹在文壇嶄露頭角。1988年,賈平凹推出長篇小說《浮躁》。該書一出版便引起轟動,並獲得了美國第八屆美孚飛馬文學獎。賈平凹的長篇小說在敘述態度和審美理想上體現了他對自然的追求,在作品中表現為對小說敘述者或敘事人的隱藏,以及對故事情節的淡化和具體敘述時的自然呈現等。賈平凹也在他的長篇小說中創造了大量的自然意象,人、事意象和社會、文化、民俗意象,形成了他別具一格的長篇小說特色風格。

20世紀90年代 小說觀照現實

“陝軍東征”火爆京城 

1993年,文壇忽然颳起了強勁的“西北風”,讓人們再次把目光投向陝西這片文學熱土。陳忠實的《白鹿原》、賈平凹的《廢都》、京夫的《八里情仇》、程海的《熱愛命運》、高建群的《最後一個匈奴》

,這五部陝西作家的作品同時在北京的五家出版社出版,引起轟動。時任《光明日報》記者的韓小蕙在當年5月發表了題為《“陝軍東征”火爆京城》的文章,“陝軍”這個說法由此叫響。“北京的報道像點著了的爆竹一樣,很快引燃了陝西各級刊物的連鎖性反響,出現了整版的評論、特寫和創作體會。這些報道大大鼓舞了‘陝軍’們,成了陝西省作家協會第四次代表大會上的熱門話題。”著名文化學者肖雲儒這樣描述當時的情景。

陳忠實的長篇小說《白鹿原》以陝西關中地區白鹿原上白鹿村為縮影,通過講述白姓和鹿姓兩大家族祖孫三代的恩怨紛爭,表現了從清朝末年到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歷史變化。1997年,《白鹿原》獲得第四屆茅盾文學獎。《白鹿原》以對歷史描寫的深刻性和豐富性,使這部小說既是一部家族史、風俗史以及個人命運的沉浮史,也是一部濃縮的民族命運史和心靈史。

高建群的《最後一個匈奴》講述了陝北這塊匈奴曾留下深深足跡的特殊地域的世紀史,展現了三個家族的兩代人波瀾壯闊的人生傳奇。高建群用渲染了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色彩的文字再現了壯烈的胡馬北風、遼闊的草原大漠和濃郁的異域風情。

1993年,程海的長篇小說《熱愛命運》火爆全國。小說以細膩的文筆、絲絲入扣的描寫剖析了主人公各種曲折複雜、真實生動、瞬息萬變的心靈世界和性格側面,被評價為是一部“無論認識價值,還是審美價值都包孕豐富,內涵複雜,經得起反覆咀嚼、多方面思考的作品。”

陝西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澱與深刻的革命文化薰陶,培養出陝西小說獨一無二的面貌。陝西作家對鄉村、對現實、對社會生活的深切關注,也讓陝西小說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從柳青、杜鵬程、李若冰等老一輩作家繼承而來的文學傳統,為陝西小說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根基,也讓陝西小說在對現實的關注與思考中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

新千年後 新風格帶來新氣象

“文學陝軍”百花齊放

2000年後,陝西這塊文學沃土上又出現了一大批在全國有影響力的作家。馮積岐、紅柯、葉廣芩、陳彥、冷夢、朱鴻、和谷、方英文、吳克敬、穆濤等作家以自己的實力和新的風格贏得了讀者關注,也贏得了在文學界的新地位。

葉廣芩的中篇小說《夢也何曾到謝橋》獲第二屆魯迅文學獎,紅柯的短篇小說《吹牛》獲第二屆魯迅文學獎、長篇小說《西去的騎手》獲2003年中國小說學會首屆學會獎長篇小說獎,陳彥的長篇小說《裝臺》獲人民文學雜誌社評選的首屆“吳承恩長篇小說獎”。賈平凹於2005年出版的第十二部長篇小說《秦腔》獲得第七屆茅盾文學獎,小說以細膩平實的語言,集中表現了改革開放年代鄉村的價值觀念、人際關係在傳統格局中的深刻變化。孫皓暉的《大秦帝國》是近十年最暢銷的長篇歷史小說之一。洋洋五百萬言,六部十一卷,將戰國後期齊、楚、燕、秦、韓、趙、魏七國群雄並起的歷史蒼勁地鋪展開來,描繪了近200年的戰國風雲與帝國生滅。

著名文學評論家李星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文學陝軍”的後備力量、新生力量正在不斷壯大,為陝西小說帶來新的氣象。

在“百優計劃”的助力下,“文學陝軍”新梯隊初具規模。60後、70後作家周瑄璞、王妹英、杜文娟等相繼推出新作《多灣》《得城記》《紅雪蓮》;80後作家周子湘在《人民文學》《民族文學》發表小說,作品被《小說選刊》轉載;

青年女作家楊則緯的小說被《小說選刊》《小說月報》轉載,獲得《中國作家》劍門關年度獎。

“此外,當前的陝西文學還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女性作家表現亮眼。”李星說。葉廣芩、冷夢、張虹、劉亞麗、王芳聞、周瑄璞等一批女性作家,以敏銳的女性視角和細膩生動的文學語言創作出了不少優秀的小說作品。

多年來,陝西的小說創作在現實主義精神的傳承下多元發展、多點開花,形成了承前啟後的優秀文脈,營造著百花齊放的創作氛圍。歷史的厚度,現實主義的態度,對傳統的忠誠,對人物的深刻刻畫,使得陝西小說成為當下中國小說創作中一面難以忽視的旗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