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經濟是金融業發展的“衣食父母”,本週將出臺措施打通“梗阻

支持民營企業發展、營造公平競爭環境、減輕企業稅費負擔……近期,從中央到地方,一系列政策“組合拳”密集出臺。對於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居多的紡織服裝企業來說,這些政策措施定位準不準,力度夠不夠?

近日,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要求加大金融支持緩解民營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

會議指出,為民營企業、小微企業解困,是更大激發市場活力、更多增加就業的重要舉措。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部署,各地區、各部門多措並舉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題,取得一定進展,但民營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依然突出。下一步,要加大對民營企業、小微企業支持力度。

一要拓寬融資渠道。將中期借貸便利合格擔保品範圍,從單戶授信500萬元及以下小微企業貸款擴至1000萬元。創新融資工具,深化多層次資本市場改革,支持更多小微企業開展股權、債券融資。

二要激發金融機構內生動力,解決不願貸、不敢貸問題。明確授信盡職免責認定標準,引導金融機構適當下放授信審批權限,將小微企業貸款業務與內部考核、薪酬等掛鉤。對小微企業貸款基數大、佔比高的金融機構,給予監管正向激勵。

三要力爭主要商業銀行4季度新發放小微企業貸款平均利率比1季度下降1個百分點。整治不合理抽貸斷貸,清理融資不必要環節和附加費用,嚴肅查處存貸掛鉤等行為。同時採取措施做好信貸風險防範。

此外,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副主席周亮近日在第九屆財新峰會表示,銀保監會本週銀保監會將會出臺“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指導意見”,“到時會上報黨中央、國務院”。據其介紹,“這些措施主要是要打通金融和實體經濟循環中間的腸梗阻和中梗阻,特別是要打通毛細血管的微循環”。

周亮表示,銀保監會將堅決落實兩個毫不動搖,對國有和民營經濟一視同仁,對大中小企業平等對待,特別是要求銀行保險機構採取有力、有效的措施緩解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要多做雪中送炭的事。銀行業要從講“速度”、“規模”轉變為在質量和效益上下工夫。

他談到:“我們還不能只顧銀行保險機構自身的效益,更多地要關注實體經濟的效益,因為企業是市場的主體。我們深刻地認識到金融要發展離不開實體經濟,因為它們是我們的衣食父母,下一步我們要更好地按照中央的要求聚焦到為實體經濟服務上,用實際行動來做出我們金融的貢獻,為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一份助力。”

周亮表示,前一個時期市場上出現了所謂民營經濟離場的論調,這是極其錯誤的。“銀保監會堅決落實兩個毫不動搖,對國有和民營經濟一視同仁,對大中小企業平等對待,特別是要求銀行保險機構採取有力、有效的措施緩解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要多做雪中送炭的事,對暫時遇到困難有發展前景、生產經營正常的民營企業不要盲目地斷貸抽貸和押貸,對出現股票質押平倉風險的企業,提供抵質壓品的緩釋風險,允許資產管理公司設立專項產品參與化解上市公司和民營企業的股票質押的流動性風險。督促銀行改革內部的技校考核體系,建立禁止免責糾錯的機制,提高貸款的效率,降低融資成本,支持市場化法制化的債轉股,幫助企業降低債務負擔。通過上述措施打破玻璃門和彈簧門,消除金融服務民營企業的隱形壁壘,為民營經濟的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

周亮認為,實體經濟是金融的根基,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打好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攻堅戰將為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奠定堅實的基礎。“銀保監會堅持防風險和促發展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積極穩妥地推進結構性去槓桿,有序地拆解影子銀行,整治市場亂象,同時應對國際金融市場波動的影響,合理引導市場預期,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周亮表示,銀保監會積極落實六穩的政策要求,督促銀行保險機構迴歸服務實體經濟的本源,加強對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等重點國家戰略的服務,著力加強對農業現代化、鄉村振興、精準脫貧、綠色低碳和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支持力度,支持新發展理念,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督促銀行保險機構轉變發展方式,注重質量和效益,以優質高效的服務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為經濟轉型升級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創造有利的條件。

各地颳起紓困民企之風

來瞅瞅力度夠不夠大

近期,圍繞營造公平競爭環境、減輕企業稅費負擔等方面要求,廣東、江蘇、浙江、北京、遼寧等多地近期或密集出臺政策,或變革體制機制,從降成本、減稅費等多個角度出實招、求實效,支持民營企業和民營經濟走向高質量發展。

1.一攬子政策降低民企成本

成本高企是制約民營經濟發展的一大攔路虎。民營企業座談會後,各地政府擼起袖子,更有針對性地為民營經濟減負,降低各類稅費成本。

日前,廣東省出臺《關於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這份被稱為當地“民營經濟十條”的文件提出,要“降低民營企業生產經營成本”。而根據今年9月廣東省公佈的 “實體經濟新十條”,預計未來三年,可累計為廣東企業直接降低成本超2000億元。

江蘇省近日發佈《關於進一步降低企業負擔促進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提出28條具體措施,預計可為實體經濟企業降本減負600億元左右。

11月2日,浙江省委書記車俊在該省民營企業家表彰大會上透露,2016年以來,浙江累計為企業減負超過3000億元,力爭全年為企業再減負1500億元。

除上述三個“民營經濟大省”外,其他地區亦集中推出了一批降成本舉措。

如河北省近日發佈了《關於進一步降低成本減輕負擔促進實體經濟企業發展的若干意見》。 此前,河北省提出力爭2018年至2022年,每年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300億元。江西則要力爭2018年全省企業成本降低1200億元以上、三年累計降低2800億元以上。

此外,山東省《支持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送審稿)》提出了34項具體內容,經進一步修改後,將提交省委常委會會議審議。重慶、河南等地均有類似政策出臺。

綜觀各地政策,均詳細具體,實操性強,直指民營企業痛點。經梳理發現,降低用地、用電、物流、制度性交易、融資等成本被各地“重點照顧”。

比如江蘇下調全省城鎮土地使用稅每平方米最低稅額,大城市從3元降至1.5元,中等城市從3元降至1.2元。重慶則提出對符合條件的製造業項目用地,土地出讓底價可按對應工業用地最低價格標準的70%執行。

而在稅費優惠方面,江西提出,自2018年7月1日至2021年6月30日,對掛車減半徵收車輛購置稅。江蘇則自2018年12月1日起調整印花稅的核定標準,工業企業按產品銷售收入70%,商業企業、外貿企業按商品銷售收入40%核定徵收。

2.加大融資和擔保支持

融資難、融資貴,也是各地政策對焦的難題之一。

在上述浙江省民營企業家表彰大會上,浙江提出要新組建省融資擔保有限公司,由省政府對省擔保集團增資50億元,支持小微企業融資和龍頭骨幹企業發債。

此外,新組建浙江省上市公司穩健發展支持基金,首期融資100億元,用於化解股權質押風險,支持上市公司健康發展。

不只是浙江,江蘇的28條舉措中明確,要大力推進政府性融資擔保體系建設,省財政每年安排不低於3億元,設立省級融資擔保代償補償資金池,專項用於對小微企業、“三農”“雙創”和戰略性新興產業融資再擔保進行風險補償。

北京建立了“股+債”的支持方案,市、區和社會資金基金共同建立總規模超過350億元的紓困“資金池”,支持上市企業開展股權融資。針對民營企業融資難問題,北京市融資擔保基金擴大到100億元,並設立70億元的再貼現額度專項支持民營和小微企業。

此外,在前不久,深圳設立專項工作小組,安排數百億元專項資金,負責統籌協調化解轄內上市公司股票質押風險事宜;上海建立規模為100億元的上市公司紓困基金,增加產業龍頭、就業大戶、戰略新興產業等關鍵重點民營企業流動性。

3.發力營商環境

“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良好的營商環境是民營企業發展的助推器,能顯著降低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優化營商環境,就是保護企業家精神、激發市場活力,就是提升競爭力。

東北地區近日集中對營商環境的短板動起了真格。《黑龍江省高級人民法院關於為民營經濟發展提供有力司法服務和堅強司法保障的意見》、《黑龍江省檢察機關服務民營經濟十條措施》接連公佈,為民營經濟放心生產投資提供了良好的法治環境。

而就在10月28日上午,黑龍江省營商環境建設監督局正式掛牌成立,以構建統一領導、權責一致、權威高效的營商環境建設體制機制。

遼寧是設立營商環境建設監督局的先行者,但在今年的省級機構改革中,遼寧將改局名稱改為“營商環境建設局”,去掉了“監督”二字。

遼寧省相關負責人表示,去掉“監督”並不是“不監督”,而是把工作重點由監督轉移到營商環境的全面建設上,未來將著重在體制機制上攻關。

今年的機構改革中,吉林省則組建了省政務服務和數字化建設管理局,職責之一正是優化營商環境建設。

在全國其他地方,優化營商環境的舉措仍在不斷創新,不斷推進。

10月24日,“浙江省最多跑一次改革辦公室”掛牌,這個名稱略微“特立獨行”的新部門,卻成為浙江改革一塊響亮招牌。辦事只跑一次,被企業主普遍讚譽。

江蘇省則提出推進“不見面審批”標準化建設,力爭今年底前全面實現“3550”改革目標,即,3個工作日內開辦企業、5個工作日內獲得不動產登記、50個工作日內取得工業建設項目施工許可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