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是這位明君英年早逝,恐怕沒有遼朝,更沒有“空手”來的宋朝

大家都知道宋朝是如何建立的,後周禁軍檢校太尉趙匡胤通過陳橋兵變,眾將士一襲黃袍加身,從而開創了大宋三百多年的基業,稱得上史上最容易的開國皇帝。可是大多數人不知道的是,趙匡胤本為後周一位皇帝提拔的大將,若非這位明君英年早逝,趙匡胤何以從孤兒寡母手中奪得天下?

若不是這位明君英年早逝,恐怕沒有遼朝,更沒有“空手”來的宋朝

這位皇帝就是後周世宗柴榮,他是唐末五代十國時期最英明、最有作為的一位君主,也是最為可能統一中國的皇帝,若不是因為他因病駕崩在北伐燕雲十六州的路途中,恐怕就沒有後來的宋朝以及當時的少數民族政權對峙了。

柴榮年輕時曾當過茶葉販子,對民生疾苦有所瞭解,這時的他立下了宏圖大志。他的舅舅郭威建立了後周王朝,他因為能力出眾,深受郭威喜愛,被無嗣的郭威收為養子。他在地方主政時政績顯著,打仗時勇猛機智,戰功赫赫,自然而然成為皇位繼承人。若不是這位明君英年早逝,恐怕沒有遼朝,更沒有“空手”來的宋朝

郭威駕崩以後,他即皇帝位。事實上,他不負郭威的期望,成為了一代明君,甚至差點結束了唐末以來的藩鎮割據,一統中國南北。他在位時有哪些功績呢?我們都知道,唐末五代以來連年戰爭,民不聊生。周世宗於是下令招撫流亡,輕徭薄賦,減輕人民的負擔,他的一系列措施使中原經濟逐漸復甦。

他的政治改革中最有名的是滅佛運動,因歷史上還有三次滅佛運動,周世宗與“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並稱為“三武一宗”。

這個事件還是與當時連年戰爭,百姓苦不堪言的社會環境有關,人們紛紛從佛教中尋求安慰,佛教乘機發展壯大。許多百姓出家為僧為尼,不僅影響了農業生產和社會經濟,而且佛教寺院佔有許多田產,成為大地主,嚴重妨礙了中央集權。於是柴榮推行了滅佛運動,史稱“顯德毀佛”。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說:“不愛己身而愛民,不以無益廢有益,世宗乃仁愛明理之人。“若不是這位明君英年早逝,恐怕沒有遼朝,更沒有“空手”來的宋朝

柴榮之所以稱得上是一代明君,不僅在於他愛民如子,大力發展國內經濟,而且在於他的開疆拓土,憑藉其傑出的軍事才能,唐末以來的割據局面也差點在他手中終結。顯德元年,北漢勾結遼兵偷襲周朝,柴榮親率大軍迎敵,將其擊退,由此國威大振。

他有統一天下的雄心,不久同大臣們商議制訂了“先南後北”的戰術,先是攻取了後蜀四州之地,後又創建水軍征討南唐,恢復淮南十四州。在南方作戰一路勝利的情況下,顯德六年,他圖謀一舉收復當年兒皇帝“石敬瑭”割讓給契丹的燕雲十六州。北伐形勢大好,世宗連克契丹佔領的“二州三關”。天妒英才,就在他與將士們商議攻取幽州時,突然病倒,不久駕崩。若不是這位明君英年早逝,恐怕沒有遼朝,更沒有“空手”來的宋朝

他的幼子柴宗訓即位,是為周恭帝,其母垂簾聽政,算得上是孤兒寡母。柴榮在位時大力恢復經濟,開疆拓土,卻為宋朝做了嫁衣,趙匡胤白白取得了一代明主穩定下來的政權,這也為後世史家詬病之處,從孤兒寡母手中搶來的天下,總不是那麼光彩。後世許多人認為如果不是柴榮英年早逝,契丹佔領的燕雲十六州也會被收復,也不會有強盛一時的遼朝,那也就更沒有宋朝的什麼事情了。若不是這位明君英年早逝,恐怕沒有遼朝,更沒有“空手”來的宋朝

《舊五代史》載:“世宗頃在仄微,尤務韜晦……神武雄略,乃一代英主也……而降年不永,美志不就,悲夫!”這也許是歷史的吸引人之處,悲劇成就英雄,可悲可嘆!

各位讀者你們對後周世宗柴榮怎麼看?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