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蓀大田高產栽培技術要點

1、栽培季節

竹蓀的生長過程對溫度的要求比較嚴格,其菌絲體生長溫度以 8~28℃為宜,菌蕾發育期溫度不低於 16℃,

竹蓀大田高產栽培技術要點

般在 2-4 月播種,5-9 月出菇。

2、栽培場所

應選擇交通便利、排灌方便、土壤疏鬆肥沃、無白蟻蟲害,近三年未種過竹蓀的田塊。

3、培養料配製與處理

3.1 培養料配方

每666.67m2用雜木屑3500 kg、細竹屑 1500kg、尿素40kg、石膏20kg、碳酸鈣20kg。培養料要求新鮮、乾燥、無黴爛變質。

3.2 堆制處理

將木屑和竹屑拌勻後一同加入尿素、石膏、碳酸鈣,並澆水,攪拌均勻,使培養料含水量達到 60%~70%,即料水比 1:1.4,以緊握培養料,指縫間有水珠形成,但不下滴為度。然後用薄膜蓋好料堆,放置於栽培場所堆制發酵 20-30 d。

4、菌種選擇

應選擇菌絲濃密健壯、生長旺盛、潔白無汙染的優質栽培種,每 666.67m 2 用種量控制在 600~700袋(約 300 kg)。

5、作畦播種

栽培前應用生石灰或茶籽餅浸水對栽培場地進行消毒殺蟲。選擇陰天或沒有陽光直射的天氣進行接種。先將堆制好的培養料在田間做成畦,畦高 25~30 cm、寬 60~80 cm,畦間距 30~40 cm。然後在料畦中間開溝,深度約 10 cm,把菌種掰成小塊均勻放入料溝中,密排成直線,然後用培養料蓋好菌種。接種完後將兩畦之間的土挖起打碎作覆土,直接覆蓋到培養料上,厚約 3~5 cm。最後在畦面蓋上 1~2cm 厚的稻草,以保持良好的通氣性和適宜的溼度。

6、田間管理

6.1 發菌管理

菌絲生長階段要控制好適宜的溫溼度,當氣溫高於 33℃或低於 12℃時,菌絲停止生長。因此發生低溫凍害時,應拱膜保溫發菌,氣溫高時,進行揭膜降溫加強通風。發菌期間一般不需噴水,若氣候乾燥或溫度偏高,表面覆蓋物乾燥或覆土發白時,應及時噴水,以免影響菌絲萌發生長。

播種 10 天左右應及時查菌,發現菌絲不明顯且變黑有臭味,說明菌種黴爛不萌發,要及時補播菌種。菌絲生長階段不要輕易翻動基料和覆土、蓋面物,以免扯斷菌絲,毀壞菌索與原基,從而影響竹蓀生產。

竹蓀原基開始形成後要及時搭蓋遮陰棚,可搭草棚,也可用遮陽網,要求三分陽七分陰,以利生長。

6.2 出菇管理

菌絲經 2 個多月培養後進入生殖生長階段,此階段溫度高水分蒸發快,因此加強溫溼度管理是調控竹蓀出菇產量高低的關鍵。在此期間,基質含水量必須保持在 65%~70%,覆土含水量不低於 20%,空氣相對溼度控制在 85%~90%。乾旱時採用灌“跑馬水”和噴水等方式,灌水以夜灌晨排的方式進行,噴水要掌握科學靈活:覆土發白要多噴、勤噴;菌蕾小時要輕噴、霧噴,大時要重噴、多噴;晴天多噴,陰雨天不噴。每採完一潮菇應停水 5-7 d,而後澆一次重水,結合 666.67m 2 用 8 kg 進口複合肥兌水 500~1000kg 進行噴施,以補充營養。子實體生長溫度要求在 17~25℃之間,若氣溫超過 30℃時,須掀膜降溫結合通風換氣;若低於 16℃時,要蓋好薄膜,防雨保溫。

7、病蟲害防控

竹蓀栽培過程原則上禁止使用農藥防治病、蟲害,因此要杜絕汙染源,做好環境衛生,一般採取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法:

一是做好栽培場所的環境衛生與消毒工作。遠離發酵場、畜廄等汙染源,定期進行消毒。

二是選用適合本地氣候條件、抗性強的優良菌種進行栽培。

三是培養料要求新鮮,無腐爛黴變,並充分乾燥;堆料要拌勻,發酵要求充分腐熟,內外均勻。

四是加強栽培管理,儘可能滿足竹蓀生長所需的溫溼度要求,提高其抵抗病菌雜菌的能力。栽培場所應常通風,保持空氣清新,並注意防範高溫高溼,噴水時儘量選擇在早、晚進行。五是採用物理方法防蟲,及時檢查,發現問題及時處理。

8、採收及烘乾

當竹蓀頸頂破菌球時即可採收,採收時可用小刀從菌托的底部切斷菌索,然後摘除菌帽和菌托,留下完整的菌柄和菌裙。也可將開裙一半的子實體或成熟的菌蛋採收回家待其開裙。當天採收的竹蓀應當天烘乾,採取間歇式烘乾法:即烘房控溫 50 ~ 60℃,烘至八成干時,出房間歇 10-15 min 後,再將半乾品進房烘至足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