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運河-濟寧段,你不知道的那些傳說

京杭大運河全長1794公里,跨越4省2市,是世界上開鑿時間最早、流程最長的人工運河,一直是我國重要的南北水上運輸通道,京杭大運河山東段全長510公里,形成了南起微山湖、北到德州的整個山東境內的水路交通線。運河沿線的德州、臨清、東昌、濟寧等地成為交通運輸和貿易重鎮,汶上南旺水利樞紐可與都江堰工程相媲美。運河沿岸積澱了豐厚的文化遺產,文物古蹟星羅棋佈,濟寧的太白樓、聲遠樓、鐵塔寺、秀水城,臺兒莊明清古鎮,聊城江北水城等100多處意境別具的人文景觀和民俗風韻,被譽為“古代文化長廊”、“民俗陳列室”。流傳於濟寧的運河傳說,不僅數量多,而且多與濟寧的風土人情有關,別具特色,別有風味,是我們研究開發和利用運河文化的重要參考。

京杭大運河-濟寧段,你不知道的那些傳說

京杭大運河

濟寧人常以“運河人”自居。濟寧人把運河和自己城市的興衰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對於運河昔日的輝煌,濟寧人總會興致勃勃,口若懸河,那分自豪、優越之感,溢於言表。

乾隆在濟寧的傳說 京杭大運河開通後,康熙、乾隆二帝多次沿運河南下江南,每次都在濟寧作或長或短的停留,因而濟寧流傳著不少關於乾隆下江南的故事。《“土地神”救駕》講乾隆沿運河南巡途徑濟寧時,在小閘口忽遇狂風,波浪洶湧。在這緊要關頭,見一老者下河用肩扛住船頭,頓時風平浪靜。乾隆尾隨老者離開,卻見老者消失於土地廟中。乾隆認為是“土地神”救駕,事後命人修葺土地廟。《主持智對對聯》講乾隆皇帝遊覽濟寧鐵塔寺。乾隆想考考主持的才學,便出一上聯:“鐵塔掛慈燈普照玉露”(鐵塔寺、慈燈寺、普照寺、玉露庵)。主持對曰:“石佛系響鈴聲遠金山”(石佛寺、響鈴閣、聲遠樓、金山庵)。乾隆聽後連連稱讚,並對橫披:“步步高登”。《滿麻燒餅》講乾隆在濟寧小住了一段時間,吃膩了山珍海味,要嚐嚐濟寧的小吃。這時有人貢上小南門的“滿麻燒餅”。這燒餅是沙家祖傳的手藝,千層油鹽瓤子,撒滿芝麻,溫火烤熟,外酥裡嫩。乾隆一嘗,讚不絕口,傳做燒餅的老沙來見。老沙見了乾隆說,這“滿麻燒餅”是他“打”的,人人熱吃。乾隆一聽大怒:“好一個叛臣逆賊!――推下殺!”原來滿清的老祖得過天花,滿臉麻子,“滿麻燒餅”犯了忌諱。又說燒餅是“打”的,人人熱吃。乾隆認為這是要“吃”掉滿清。再說老沙並沒被殺,護衛以為皇上說的是“推下沙”,所以就把老沙推出行宮了事。《兒童巧對詩》講乾隆路過微山湖,天近黃昏時拋錨休息,乾隆看著眼前一派靜謐的景色,即興說道:“貓上茅屋風吹毛動貓不動”。這時,正在岸上玩耍的一個男孩兒立即對道:“虎喝湖水浪打湖溼虎不溼。”皇帝大驚,又道:“錫匠打錫錫濺錫匠一膝錫。”那男孩又對:“面夫羅面飛面夫一臉面。”乾隆十分高興,讚歎道:“這孩子有宰相之才啊!”《屠夫對聯驚天子》講有一年,乾隆路過微山夏鎮,見運河東岸一戶人家家門十分氣派,大門上貼了一副對聯更不了得,上聯是:“數一數二大戶”;下聯是:“驚天動地人家”。橫披是:“先斬後奏”。皇上看後不悅,命人把這家主人找來問個明白。這家主人十分驚慌,匆忙向皇上解釋:“我家老大是賣燒餅的,數一數二的賣給人家;老二是擀鞭炮的,一點火就是驚天動地的一響;我是殺豬的,先殺豬後交稅,所以是‘先斬後奏’。”乾隆龍顏大悅,說道:“寫的好,赦你無罪。”《樂道堂與樂道庵》講乾隆到夏鎮遊玩,突感到腹內飢餓。正好在城北角看到有一尼姑在庵內做飯,便上前討要。尼姑向乾隆呈上用粗糧做的“盤天臥龍墩”、“紅嘴綠鶯哥”。乾隆吃的煞是香甜,連連稱讚。回到宮中,乾隆仍一心想著這兩道菜,卻怎知御廚做的都不好吃。於是乾隆命人傳喚老尼姑進宮。可誰知老尼姑卻以“飢不擇食,渴不擇飲”為由拒絕了皇帝。乾隆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便命人在北京和夏鎮分別建了樂道堂和樂道庵,並塑“盤天聖母”像以示紀念。

京杭大運河-濟寧段,你不知道的那些傳說

康熙

清官的故事 《靳公改河》講濟寧城內的運河相當於現在的市內公路,城外的越河相當於現在的外環路。有些大船不需要從濟寧停靠,便沿越河南下。越河東頭的壩口向南的彎子太陡,水流也急,每年訊期都發生毀船死人的事。人稱“鬼門關”。有位靳公來濟寧做官,他發動數萬河工改河,緊帖著城南門挖掘了一條緩彎的新河道。從此,南來北往的船舶免除了危險。但私自改河,這是朝廷所不容的,皇帝下旨殺了靳公。但自靳公死後,皇帝再也收不到運河翻船死人的報告了,方知自己錯怪了靳公,於是下詔,在濟寧“大閘口”建了“靳公祠”,以示紀念。《一天二十四塊坯》講清朝時,濟寧州官叫凌芬,一天他私訪時,聽路人議論他為官清廉是個好官,有個十七、八歲的乞丐說,什麼好官,為什麼叫我要飯為生?第二天,凌芬就把小乞丐抓來,說罵官犯法,要打他一千大板,或罰他一天脫二十四塊坯。小乞丐認罰。從此小乞丐要飯混飽肚子後,就到城牆跟取土脫坯,一晃兩、三年過去了。凌芬一次路過,見足有兩、三萬塊坯了,於是把坯賣給了一個修宅院的大戶人家,將得到的這筆錢給了小乞丐,讓他做買賣娶媳婦。小乞丐一下子成了濟寧州有頭臉的人物。如今濟寧人還用“一天脫不了二十四塊坯”來責備孩子,成了恨鐵不成鋼的口頭禪。《婆媳買鹽》講凌芬聽說兩個貧窮的婆媳罵他,便把她們抓進官府,罰她們一人買二斤鹽交到衙門。婆媳倆只得照辦。凌芬稱稱了,每斤少了二兩,於是把鹽鋪老闆傳來,嚇得鹽鋪老闆只得拿出數倍的罰金,給了婆媳二人。凌芬就是用這樣的辦法,在任期間,使城內沒有閒人,商人不敢欺詐。

治河的故事 《白英點泉》講明朝時汶上縣有個農民水利專家叫白英。他生活的時代,黃河經常決口,為害百姓。白英用了十多年時間,歷盡千辛萬苦,考察了汶上、濟寧、兗州、寧陽、東平等十多個州縣,摸準了這一帶的地形水勢,探索出一套治水的方法。明成祖派工部尚書宋禮疏浚會通河(濟寧至臨清的一段運河),河成卻無水。在白英的幫助下,用“借水行舟”的方法引汶水入會通河,並在“水脊”南旺建分水閘,使河水南北分流,保障了運河長年暢通。據傳,有一年運河皇船因缺水被困,命百姓引水接濟運河,人們想盡辦法也找不到水。在關鍵時刻,白英挺身而出,他帶領官員和士兵找泉。走了一段路後,他指地為泉,跺腳出水。使運河很快漲滿了水,皇船順利通過,解除了當地百姓的災難。白英死後,永樂皇帝封他為“功漕神”,並在南旺建了分水龍王廟;清雍正年間封白英為“永濟神”;光緒五年,又封為“白大王”。《雕龍碑》講古運河邊,有個霍家莊,莊上有個年輕人叫霍雲龍,此人不但長的英俊,而且練的一身好武藝,並娶了一個溫柔賢惠的妻子。有一年,霍雲龍被徵召去挖運河,從此一去不回。妻子隻身前去尋找。到了運河工地方知,幾年前,因為監工打罵民工,丈夫便帶頭造反,被抓後活活淹死在河裡。妻子悲傷欲絕,在河邊祭奠丈夫的時候,不顧一切的跳進了河裡,以身殉夫。後人將她比作孟姜女,在運河邊上立了一塊大石碑,以記此事,因碑上刻有一條巨龍,人稱“雕龍碑”。《陷皇城的傳說》說在古運河的開河一帶,多次出現“海市蜃樓”的現象。據傳,此蜃景所觀之城名為“陷皇城”,只有積德行善、清心寡慾的人才準進入此城。曾經有一純樸的農民去集市買豆芽。早起出門時看到前面有一座城敞開著大門,便匆匆走了進去。可城中的人都對他不予理睬。他走到賣豆芽的攤位前,多次說要買豆芽,可賣者始終不理他。農民一氣之下,將豆芽放進了筐中,未曾想,賣者仍不理他。農民無奈,只得把豆芽又倒回去,憤憤離去。沒想到,回到家中卻在籃中發現了兩顆金豆瓣。他這才明白,原來是走進了“陷皇城”。“陷皇城”最後出現是在1950年。那是一天清晨,有人早起下田勞作。看見遠處有一座高大的城牆。這人馬上叫村裡人來看。當時滿村的人都站在大堤上看這奇景。只見偏西方向隱隱出現一座城樓,城樓上下兩層,門窗清楚。這一奇觀時隱時現,看的全村人目瞪口呆。一直到晨霧散盡才漸漸消逝。

與運河有關的其它故事 《戚繼光名字來歷》講戚繼光出生在將門之家,他的六世祖戚祥在元朝末年隨明太祖轉戰各地,在攻打雲南時陣亡,明廷為了追念戚祥,讓其後裔世襲登州衛一職。明嘉靖七年,運糧把總戚景通攜帶有孕在身的妻子押送漕糧夜泊在微山湖畔,夜半十分,戚妻一陣腹痛,生下了一個男孩。第二天,初生的太陽像火球一般,噴射出七彩霞光。戚景通望著此景,希望兒子能在將來有所作為,便取名“繼光”。《劉英儒為民請命》講乾隆十年,微山湖一帶洪水橫溢,莊稼淹沒。百姓流離失所,可官府仍捐稅依然,難民怨聲載道。村秀才劉英儒不忍坐視,在濟寧州一呆就是八年,迫使濟寧知州答應在任期內,沉糧田免交國稅,劉英儒為了徹底解決這個問題,又碾轉三年,終於讓乾隆下旨:沉糧田永免國稅。劉英儒為民請命,深受百姓的愛戴,他死後,百姓在劉家祠給他立了“名傳後世”碑。《聚金石》講很早以前,有個做生意的南方人,每年夏秋之季,總是來到泗河金口壩,住在壩前的茶館裡,不論颳風下雨,他天天都要在到金口壩下洗澡。茶館老闆奇怪,但又不好問。有一年,這個南方人又來了,不料染上了重病,茶館老闆細心照顧他,南方人快要不行的時候,他向茶館老闆道出了實情。原來金口壩下有一塊聚金石,時間長了便會有金子聚集到那裡。所以南方人總是夏秋來這裡挖金子。老闆知道知道後,也經常來這裡洗澡,果然得到了很多金子。可他嫌金子產的太少,便拿鏟子在聚金石下挖了個大坑。沒曾想,聚金石從此便不在聚金了。《紅沙灣》講運河裡來了個老鱉精,他見濟寧風水不錯,便在河裡安了家。老鱉精常常在河道里興風作浪,害苦了來來往往的運糧船。這事被鎮守濟寧運河的金龍四大王得知,便與老鱉精發生了爭鬥,更使大運河不得安寧。金龍四大王見一時打不過老鱉精,就去請河臺大人來幫忙。這日金龍四大王又與老鱉精發生激鬥。當老鱉精游上岸時,河臺大人拿起硬弓,連射三劍,全部射進了老鱉精的嘴裡。頓時血水汩汩地從老鱉精嘴裡流了出來,運河灣裡的沙土都被染紅了。從此,這裡便被叫做紅沙灣。《王小三賣“我”》說王家莊有個叫王小三的漁夫,他這人心眼直,只會打魚,不會賣魚。有一回,王小三在運河裡打魚,撈上來一網老鱉。可王小三不認識老鱉,便請莊上的王二搗給說說看。王二搗有心捉弄他,便說這叫“我”,可以拿去賣。來到集市上,王小二大聲叫賣:“賣‘我’了!”於是很多人因為好奇,便圍了過來。未曾想,其中有一人被“我”咬了一口,他和王小三爭吵著來到縣衙。見了縣官,兩人都爭著說,可講了半天都讓人聽不明白。於是縣官讓王小三把“我”拿來。縣官看到網中的老鱉,吃驚的喊:“弄了半天,這就是‘我’啊!”

京杭大運河-濟寧段,你不知道的那些傳說

戚繼光

運河濟寧段的傳說故事很多,沿運河的梁山、汶上、任城、中區、魚臺、微山等縣區都流傳著運河的傳說故事。還有一些篇目較有代表性:《馬嘎嘎系列故事》、《凌官系列故事》、《天井閘的故事》、《太白樓的傳說》、《李白與浣筆泉》、《李三九賣絲煙》、《一語驚人》等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