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橋建設工程中的河海校友|築橋十載 初心如故——記中交四航院港珠澳大橋項目親歷者朱利翔董事長

港珠澳大橋開通儀式今天上午在廣東珠海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儀式並宣佈大橋正式開通。作為“大國重器”的代表性工程,一大批河海校友在工程的建設管理和科研攻關中做出了突出貢獻,贏得了廣泛讚譽。國之重器有河海,是對廣大河海人的肯定和鼓舞,更是河海精神的積澱和弘揚。

為了深入挖掘和展現新時代河海人治水興邦的感人故事,通過身邊的人和身邊的事感動激勵廣大師生,展現河海力量,提升河海形象,振奮河海精神,學校集中採訪了一批參與港珠澳大橋工程的河海校友。從今日起,在河海大學官方微信【港珠澳大橋建設工程中的河海校友】欄目中陸續推出,敬請關注。

港珠澳大桥建设工程中的河海校友|筑桥十载 初心如故——记中交四航院港珠澳大桥项目亲历者朱利翔董事长

築橋十載 初心如故

——記中交四航院港珠澳大橋項目親歷者朱利翔董事長

個人簡介

朱利翔,中共黨員。1964年出生於福建,1984年本科畢業於河海大學港口與航道工程專業。歷任港口總圖室專業設計員、設計室副主任、四航院副院長等職務,現任中交四航院黨委書記、董事長,親歷港珠澳大橋等重要工程建設。

10月23日,歷時十五年的“超級工程”——港珠澳大橋開通儀式在珠海舉行。作為世界建築史上里程最長、投資最多、施工難度最大、也是最長的跨海大橋,作為建設者之一的中交四航院團隊,在島隧工程建設中把握機遇,重任在肩,始終秉持“固基修道,履方致遠”的企業使命、“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實幹精神、“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匠心,為祖國交通建設事業的發展揮灑青春和汗水。

這樣一支展現出大國工匠集體智慧和勇氣、共同承載著責任和夢想的精英團隊,是中交四航院黨委書記、董事長朱利翔最大的驕傲。

港珠澳大桥建设工程中的河海校友|筑桥十载 初心如故——记中交四航院港珠澳大桥项目亲历者朱利翔董事长

從“跟跑”到“領跑”

2008年,是朱利翔乃至四航院發展中具有重要意義的一年。這一年,已經在港工界小有名氣的四航院,在朱利翔的帶領下,投身了一個對於絕大多數中國工程師都陌生的領域,挺進港珠澳大橋隧道和人工島的勘察設計工作,向深海快速築島、超大規模沉管隧道這一世界難題發起挑戰。

“現在港珠澳大橋全線貫通,回過頭來看,最初的決定是讓我們痛並快樂著,痛是因為我們要從沉管隧道、人工島的跟跑者自主創新成為領跑者,快樂是因為我們擁有這個偉大的時代,能讓我們攀登世界橋樑建設的巔峰。”回憶起來,朱利翔感慨良多。

港珠澳大橋是連接香港、珠海、澳門的超大型跨海工程,全長55公里,整個項目按EPC總承包方式進行,設計、施工、採購等一包到底。島隧正是項目核心所在,即兩個人工島和6.7公里的海底沉管隧道。但原有設計方案並不盡如人意:一是工期過長,按原設計方案,預測成島時間需要兩年多。二是環保問題,傳統的大開挖方式會引起汙染,而施工區域是中華白海豚的保護區。三是安全問題,伶仃洋的航道,可以說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航道之一。就現有的吞吐量而言,每年可達十億噸級。如果大開挖兩年多,對船舶航行、商業貿易甚至對整個華南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都將造成重要影響。

雖然原設計方案已經通過交通部組織的初步設計審查,但四航院的工程師們一直沒有放棄參與港珠澳大橋工程設計工作的強烈願望。朱利翔和院裡的大師們一直在思考探索如何優化設計方案,經過一輪輪激烈的辯論與探索,他們將目光聚焦到過往在長江口、南沙港等項目中實施的大圓筒施工工藝,開創性提出大圓筒快速成島設計方案。這一方案得到了中國交建總工程師林鳴同志的肯定與支持,林鳴總希望四航院對大圓筒成島方案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與分析作為備用設計方案。

四航院第一時間抽調精兵強將成立了以王汝凱設計大師為首的攻關小組,圍繞8個難點方向,一一細分,一一攻克。終於交出一份讓世界震驚的答卷:依託四航院乃至中國交建50餘年水運工程建設經驗,將四航院在長江口、南沙港等項目中實施的大圓筒施工工藝創新融入港珠澳大橋深海築島,把一個個大圓筒插入海床固定,再填砂成島。這個大膽而創新的想法,迅速獲得交通部各級專家首肯,讓原本需要2-3年建成的東、西人工島實現了“當年動工、當年成島”的世界深海築島奇蹟。

然而提出這一設想伊始,既有眾多反對聲音,也有處於客觀原因的擔憂:深海水域環境比過往長江口、南沙港更為複雜,大圓筒重量、直徑、高度都將放大數倍甚至數十倍,製作、吊裝、運輸、深插都將更為複雜。面對種種反對與質疑,設計團隊“大膽設想,小心求證”,項目團隊與國內外專家討論、交流,收集國外大型深海島隧工程建設資料,與專業科研機構聯合實驗論證,並採用了業內少見的鋼圓筒建島不成立的“反向論證法”,最終證實“大圓筒”方案可行!四航院這群原本“做碼頭的”,打破了思維定勢,克服了既定約束,用創新交出一份深海築島答卷:東西人工島四個月成島,人工島總體八個月建成,比預計工期節省了三分之二的時間,省錢省力,質量上乘。

回想這段經歷,朱利翔笑道:“大多數的工程都習慣沿用已有技術與方法,如果沒有最初的決心與堅持,我們現在還是不值一提的跟跑者,正是面對質疑與反對時的堅持,才讓我們從跟跑到領跑。”

港珠澳大桥建设工程中的河海校友|筑桥十载 初心如故——记中交四航院港珠澳大桥项目亲历者朱利翔董事长

從“嘗試”到“突破”

翻看四航院港珠澳大橋勘察設計團隊介紹,會發現團隊裡有很多已經退休的大師和專家,他們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和遠見卓識;團隊更有很多剛從學校畢業的年輕人,他們業務能力很強,創新意識也很強。新老血液匯聚一起,迸發出驚人的力量。正是這支“老少咸宜”的團隊,在朱利翔的帶領下一路過關闖將,一路鮮花掌聲,一路凱歌高唱。當然,其中也有不少困難和挑戰。

首當其衝的就是對跨海隧道補充鑽探。面對港珠澳大橋這一世紀工程,傳統鑽探取樣設備和標準已無法滿足工程“精確到毫米級”控制需要。四航院在接受勘察時,外界普遍認為四航院將全部外包給國外公司,依靠“國際援助”來完成補充鑽探。面對經驗、技術等方面的差距,朱利翔談到“跨海隧道補充鑽探是對四航院勘察的挑戰,更是四航院精細化勘察迎難而上,走向世界的機遇”。在反覆權衡後,最終決定集全院之精銳,自力更生完成補充勘察工作。四航院的補充鑽探按照精細化要求進行,按照國際標準開展,勘察“亮劍”贏得了精細化勘察的市場口碑:海床CPTU、波浪補償儀、20米深海鑽探平臺等一批批新技術、新工藝和新方法層出不窮,彌補了多項國內外勘察技術空白。他們不僅對鑽探數據做出了科學優化,還使安全係數提高了20%以上。更憑藉出色表現,贏得了COWI等國內外一流同行的高度讚揚。港珠澳大橋總工程師林鳴更是肯定道“四航院精細化勘察正是千千萬萬中國工程師們創新的縮影”。值得一提的是,補充鑽探的骨幹便是河海大學的畢業生。

鑽探的成功為四航院打響了第一炮,公司上下也信心百倍。此後,突破接踵而至:深度介入隧道的設計,把原來的剛性基礎創新地換成半剛性基礎,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效果;參與了隧道沉管的空間結構計算,提出令人信服的結構方案;承建八萬噸的沉管預製場,巧妙利用山體結構把山挖開,建設灌排系統;承製1.5萬噸的世界最大深塢塢門,作為預製廠的總門戶。在項目最後的清淤工作中,他們更是大展身手。過去工程中的泥沙問題一般是一年或者半年做一次預報,預報級都是幾十公分級。在港珠澳大橋項目中,四航院主動加壓,提出按天預報,且是毫米級,這在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值得一提的是,四航院泥沙方面的專家,許多都是河海人。

如今,島隧工程已經建成,如果前往東、西人工島,還未靠近,便能遠遠看到東、西人工島宛若耗貝般矗立於珠江口岸。如果是夜晚,東西人工島燈光璀璨,宛如皇冠上的明珠,閃耀在伶仃洋的碧海夜空中。島上建築,正是由四航院廣東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馮穎慧帶領團隊設計。在設計過程中,馮穎慧總建築師結合人文環境,提出清水混凝土這一建築藝術形式,並將南洋柱廊文化融入其中,將清水混凝土最原始最本質的面貌“素面朝天”地呈現出來。2017年12月31日,東、西人工島更是用璀璨的燈光和絢麗的煙花驚豔世界。

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四航院在港珠澳大橋中的深度參與,既讓四航院的實力和能力的顯山露水,更讓世界對中國勘察設計有了更深的認識。深負重望的四航院在下沉式大圓筒施工的計算能力、沉管預製場設計、半剛性沉管隧道基礎設計、人工島建築設計等多個領域獲得了“世界首創”的榮譽。盧永昌、梁桁等一批設計大師脫穎而出,在島隧工程中擔綱設計主持,勇挑大樑。十餘年磨一劍,使得四航院今天的科研骨幹人才輩出,碩果累累。

港珠澳大桥建设工程中的河海校友|筑桥十载 初心如故——记中交四航院港珠澳大桥项目亲历者朱利翔董事长

從“唯一”到“第一”

“四航院人的努力,在港珠澳大橋‘唯一’中創造出一個接一個的‘第一’,但並不代表我們永遠是第一。我們要成為世界一流企業,就不能止步不前,要始終在路上。”此番話出自朱利翔之口,正是四航院一路走來最真實的寫照。

1999年,三十五歲的朱利翔走馬上任四航院院長。在港工建設停滯的大環境下,如何迅速擺脫困境,實現新的發展成為擺在面前首要任務。2000年初,朱利翔審時度勢,大刀闊斧深化改革,從強化管理入手,對全員進行定崗定編定員定責,一舉打破“大鍋飯”痼疾。理順管理關係,精簡機構,實現了組織結構與市場的對接,改革得到了員工的認同,有效提升了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使企業的內在活力迅速迸發出來,為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機制保障。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朱利翔等院領導班子明白,與同行的設計院相比,如果沒有“拳頭產品”,僅靠低價策略爭取項目,無異於飲鴆止渴,難以為繼。為此,朱利翔親自掛帥抓經營,強化經營激勵機制,出臺新的經營管理辦法,調整經營策略,開拓新的經濟增長點。在朱利翔的帶領下,四航院牢牢抓住了瓜達爾港和南沙港項目兩個機會,在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搶佔先機,逐步贏得了企業的快速發展。

談起2001年瓜達爾港項目的情景,朱利翔至今還是掩飾不住心中的自豪與興奮,將其稱為“真正改變四航院命運的項目。”得知我國最大援外項目——巴基斯坦瓜達爾港即將啟動的消息後,四航院領導班子敏銳地察覺到了這一難得的發展機遇,能夠拿到這項工程,將極大帶動四航院發展,闖出一條海外發展的新路。他們主動出擊,提前謀劃,多次前往現場考察調研。在當時的競標過程中,四航院平均年齡不足三十歲的設計團隊在大牌雲集的現場尤為亮眼,最終以出色的技術方案和進度保證拔得頭籌。項目實施過程中,年輕的四航院團隊,更是以“華南虎”般打硬仗的工作精神贏得了業主的一致好評,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樹立了境外工程勘察設計的成功典範,被巴方譽為“中國速度”。“正是瓜達爾港項目這一海外的‘唯一’,造就出四航院走出去發展中一個又一個的‘第一’。”談及於此,朱利翔不禁感嘆。自此,四航院逐步成為國內首批“走出去”發展的企業之一,在安哥拉、蘇丹、沙特阿拉伯、巴基斯坦、斯里蘭卡、孟加拉、馬來西亞、巴拿馬、東南亞和美洲等許多國家都留下了堅實的足跡,海外業務份額佔總收入半數以上,成為四航院企業經營的一大亮點。

縱有千般苦,枯木能逢春。年輕的四航院正是靠著為祖國交通事業奉獻的熱忱和決心,先發海外,樹立形象,優質高效服務成為四航院制勝的法寶,如今,緊跟國內外形勢變化,四航院與時俱進的提出 “打造交通與城市基礎設施一站式綜合技術服務商”口號,橫跨交通與城市基礎設施的投資、建設、開發、運營等領域,縱跨投資融資、諮詢規劃、設計建造、管理運營等鏈條。2013年,四航院榮獲建設部每十年評選一次的行業標杆企業獎項,從篳路藍縷、創業為艱到今天的迎風獵獵、展翅高飛,四航院的發展歷程詮釋了“永遠在路上”這一理念。

港珠澳大桥建设工程中的河海校友|筑桥十载 初心如故——记中交四航院港珠澳大桥项目亲历者朱利翔董事长

從“少年”到“初心”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朱利翔常說,青年人才是四航院最寶貴的資源,談起手下的精兵強將,特別是年青一代,他毫不吝嗇地大加褒揚和讚美。四航院作為老牌設計院,在朱利翔看來,它永遠年輕,永遠是不忘初心,矢志前行的少年。

“人才和創新是四航院生存和發展壯大的根本,更是四航院永葆青春之志,少年初心的不竭動力。”朱利翔笑談到。在人才領域,四航院以市場為導向,以業務為需求,突破單一型人才培養,創新多元人才成長。每名進入四航院的員工都配備有專業技能強、實踐經驗豐富的老師,真正給想幹事者以機會,給能幹事者以舞臺。在創新領域,四航院制定了科技創新計劃,成立了勞模創新工作室,定目標、配人才,大手筆獎勵項目創新,他們儘量給年輕人營造出自由和寬鬆的環境,營造濃厚的知識和學術氛圍,讓每一位“少年”都不忘“初心”。

朱利翔很少接受採訪,卻對河海大學的採訪格外認真。他說,“學校有一定特點,就會給這個學校的人打上一定的烙印,而且這個烙印是很清晰的。”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回憶起自己在清涼山麓求學的少年錦時,朱利翔說,“河海的時光是很美很單純的,河海鼓勵我們對自己夢想負責,嚴格要求,勇於探索,這正是我想培養的四航院少年初心。”

對於當下的年輕人,朱利翔有所寄語。他說,時代在變,但精神不能變,創新思想、抱負志氣不能變,理想信仰不能空,年輕人更應志存高遠。我們正處在一個高速發展的好時代,更需要將個人目標與國家、工作單位的目標相融入,更需要我們腳踏實地的去實現。在國家戰略裡,四航院都是先鋒隊、排頭兵。四航院為國家做了很多大的工程和項目,這也是給年輕人鍛鍊的平臺,所以年輕人應該積極進取,揮灑青春,而不是坐而論道,虛度光陰。他相信,君子性非異也,善假於物也。聰明和智慧就是要善於利用經驗,善於利用資源,善於合作,合作精神加上良好的習慣和條件作為土壤,一個人的才能便能開花結果。

港珠澳大桥建设工程中的河海校友|筑桥十载 初心如故——记中交四航院港珠澳大桥项目亲历者朱利翔董事长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作為港珠澳大橋的排頭兵,四航院人披荊斬棘,迎難而上,作為四航院的掌舵人,朱利翔步履不停,堅守初心。在港珠澳大橋的建設史詩中,四航院將和港珠澳大橋緊密相連,熠熠生輝,在我國偉大建築事業中,四航院正以昂揚的姿態振翅翱翔!

港珠澳大桥建设工程中的河海校友|筑桥十载 初心如故——记中交四航院港珠澳大桥项目亲历者朱利翔董事长

文字:小海螺記者團 丁玥,張春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