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嚇人的食品安全謠言,原來是這麼炮製的……

那些嚇人的食品安全謠言,原來是這麼炮製的……

肉鬆棉花

食鹽有毒

衛生紙做饅頭

洗衣粉炸油條

……

相信這些謠言

你都有在自媒體上看過

一些舊謠言

甚至在專家闢謠後

過一段時間改頭換面捲土重來

閱讀量動輒10萬以上

引發人們的關注

那些吓人的食品安全谣言,原来是这么炮制的……

《2017年食品造謠治理報告》顯示,微信是食品謠言傳播主平臺,佔比高達72%;其次是微博,佔21%。

而謠言之所以盛起

與自媒體脫不了干係

利用自媒體造謠

已呈現公司化運作趨勢

形成“以謠生利”的產業模式

這類謠言自身也具有一定特點:

題目驚悚

視頻呈現

無時間地點

那些吓人的食品安全谣言,原来是这么炮制的……

這些謠言常藉助視頻方式進行傳播,缺乏時間、地點等基本要素,強調後果嚴重,在標題製作中故意聳人聽聞、故弄玄虛,吸引受眾注意力

例如:“千萬不要吃某某”“抗癌十大食品”“震驚了,某食品竟然……”等,常常成為網絡爆款。

那些吓人的食品安全谣言,原来是这么炮制的……

謠言為何層出不窮?

警方介紹,網絡謠言製造門檻低,經微信群、朋友圈、公眾號、網上論壇、微博等轉發,傳播速度快,影響範圍廣。由於取證難、溯源難,偵破食品安全網絡謠言案件並非易事。

那些吓人的食品安全谣言,原来是这么炮制的……

可是

這些傢伙為啥要費勁造謠

給我們看這些

對他們到底有啥好處呢

帶著這些疑惑

那些吓人的食品安全谣言,原来是这么炮制的……

一些自媒體生產謠言

目的是敲詐勒索和故意抹黑競爭對手

“紫菜是塑料”?

2017年,幾段展現“塑料紫菜”的視頻在網上廣泛傳播,引發一輪“塑料紫菜”風波。

造謠者王某在食用晉江某食品有限公司生產的紫菜後,猜想這些紫菜是塑料做的,便指揮員工拍攝視頻並上傳到朋友圈。其後,王某聯繫被害公司索要人民幣10萬元,威脅稱若公司不想解決,就把事情鬧大。

那些吓人的食品安全谣言,原来是这么炮制的……

事後查明,這段視頻是謠言,該事件對晉江、福建紫菜產業造成近億元的損失。造謠者王某犯敲詐勒索罪,被法院判處有期徒刑一年十個月,並處罰金3萬元。

此外,有的企業利用自媒體謠言抹黑競爭對手。採訪中,多家食品企業對於一些集中爆發的網絡謠言,首先都將懷疑的矛頭指向競爭對手。

吸引流量賺廣告費

“牛奶致癌”?

2017年9月,內蒙古和林格爾縣法院裁判的一起案件中,泉州市江鴻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發佈“蒙牛純牛奶被檢出致癌物超標”的視頻。

這一視頻被大量點擊並轉發,僅發佈後十幾天時間就被1073個微信公眾號轉發,使人誤以為是最近剛發生的事件,其中數個公眾號轉發視頻瀏覽量過10萬次。

那些吓人的食品安全谣言,原来是这么炮制的……

其中,僅江鴻公司管理的微信公眾號“閩南第一手”“石獅視”“一手”“時事爆料”“熱門街拍”就有5個。公司負責人說,這樣做是為了擴大知名度,增加點擊量,賺取收入。

2017年9月,內蒙古和林格爾縣人民法院依法判處謠言視頻炮製者有期徒刑10個月,並判沒收作案工具。

同時,不少微信公眾號或微博賬號在推送此類謠言時,頂部或底部常有廣告,甚至通過讀者閱讀及轉發也可以獲得一定收益。

一位自媒體公號運營者介紹

部分自媒體與廣告商

形成了一條利益鏈

閱讀量和粉絲數高

就會有廣告商找上門

那些吓人的食品安全谣言,原来是这么炮制的……

緊跟新聞熱點衍生謠言

也是自媒體傳謠的常用手段

那些吓人的食品安全谣言,原来是这么炮制的……

放眼望去

食品安全領域

已然成為了自媒體傳謠的“重災區”

數據顯示,網絡謠言中食品安全信息佔45%。2017年,僅公開報道就有50餘件(次)食品謠言處罰追責案例,其中9件當事人被追究刑事責任,40人被處以行政拘留、7人被處以行政罰款等其他處罰。

既然如此

如何減少“舌尖上的焦慮”

專家表示,首先要加強網絡監管,對於網民投訴要及時回應,加強對爆款文章和自媒體的監控,發現異常及時約談或封號。

不信謠!不傳謠!

對於家中老人也要及時

科普相關知識

擦亮眼睛

不要上當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