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本上那些引发无数二次创作的插图,原作者是他们


语文课本上那些引发无数二次创作的插图,原作者是他们


语文课本上那些引发无数二次创作的插图,原作者是他们

一幅立意角度与视觉效果俱佳的插图

既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又能辅助师生理解课文。

飞夺泸定桥、狼牙山五壮士、周总理的睡衣……

每一幅都让人记忆犹深。

你知道这些语文课本里的经典插图

都是谁画的吗?

背后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今天,公社菌就为您一一讲述!

语文课本上那些引发无数二次创作的插图,原作者是他们

首先介绍的一批插图,想必会勾起不少人的回忆,可是你知道吗?它们都出自同一人之手。

像戴着银项圈在月光下刺猹的

《少年闰土》

语文课本上那些引发无数二次创作的插图,原作者是他们


看到它脑海里就会自动播放旋律的

《让我们荡起双桨》

语文课本上那些引发无数二次创作的插图,原作者是他们


恨不能每次看见都要掉眼泪的

《十里长街送总理》

语文课本上那些引发无数二次创作的插图,原作者是他们


教会了我们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的

《将相和》

语文课本上那些引发无数二次创作的插图,原作者是他们


告诉我们做人要诚实的

《苦柚》

语文课本上那些引发无数二次创作的插图,原作者是他们


让陈赓将军狠狠打了自己一个嘴巴的

《倔强的小红军》

语文课本上那些引发无数二次创作的插图,原作者是他们


把棉衣让给战友自己被冻死的

《丰碑》

语文课本上那些引发无数二次创作的插图,原作者是他们


让我们看到周总理有多么辛劳的

《一夜的工作》

语文课本上那些引发无数二次创作的插图,原作者是他们


知道了世界上有个物理学家叫伽利略

有座塔叫比萨斜塔的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语文课本上那些引发无数二次创作的插图,原作者是他们


了解到了贝多芬给盲姑娘弹钢琴

无意中创作出了《月光曲》

语文课本上那些引发无数二次创作的插图,原作者是他们


用这些插图承包了我们语文课本记忆的人叫王惟震,人民体育出版社美术编辑,副编审,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美术家协会会员。

语文课本上那些引发无数二次创作的插图,原作者是他们

顺便提及一下,英语课本里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李雷、韩梅梅,同样出自王惟震之手。


语文课本上那些引发无数二次创作的插图,原作者是他们


被不少人恶搞的《杜甫像》,作者为水墨人物画一代宗师蒋兆和。据说,蒋兆和创作这幅画的时候,人物画作原型无从参考,无奈之下他参照自己的样子画出了《杜甫像》。乍一看,还真挺像的……

语文课本上那些引发无数二次创作的插图,原作者是他们

画李时珍的时候,同样束手无策,怎么办?机智的他找来了自己的老丈人,京城四大名医之一萧龙友。

语文课本上那些引发无数二次创作的插图,原作者是他们

后来蒋先生凭借难以置信的塑造能力,一鼓作气创造了我们课本中众多经典的古人形象,谁能想到,这一幅幅画就此成为我们几代人的回忆。

语文课本上那些引发无数二次创作的插图,原作者是他们


语文课本上那些引发无数二次创作的插图,原作者是他们


再来看一些由不同的作者创作的精彩插画——


语文课本上那些引发无数二次创作的插图,原作者是他们


1

《飞夺泸定桥》 ——雷坦


语文课本上那些引发无数二次创作的插图,原作者是他们


《飞夺泸定桥》插图

这幅油画作品的作者叫雷坦(1939-1999),中国美协会员、广州画院专职画家、一级美术师、广州画院“特美国画廊”艺术顾问。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1971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从事美术工作,1985年转业到广州画院。


语文课本上那些引发无数二次创作的插图,原作者是他们

刘国枢 《飞夺泸定桥》

除了这幅画之外,还有另外一幅比较知名的《飞夺泸定桥》。这幅画诞生时间更早,由中国第二代油画家刘国枢于1957年创作,现藏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2

《狼牙山五壮士》——詹建俊


语文课本上那些引发无数二次创作的插图,原作者是他们


《狼牙山五壮士》插图

还记得《狼牙山五壮士》印在课文最后的配图吗?虽然画面不是很清晰,但是画中的坚毅悲壮成为5位英雄在人们心中的最终定格。

1959年,28岁的油画家詹建俊接到一个任务,为刚刚成立的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创作一批军事历史题材的美术作品。在众多创作主题中,詹建俊选择了“狼牙山五壮士”。


语文课本上那些引发无数二次创作的插图,原作者是他们


油画《狼牙山五壮士》 186×203cm

完成《狼牙山五壮士》的过程并不顺利,为了创作好这幅作品,詹建俊深入狼牙山山区考察写生,走访当年跳崖的幸存者葛振林。还有,当时一些领导不认同这种静态构图,要求一定要表现战斗场面,经过反复争论,这幅画才得以审查通过并出现在小学课本上。

3

《周总理的睡衣》——华克雄


语文课本上那些引发无数二次创作的插图,原作者是他们


《周总理的睡衣》插图

《周总理的睡衣》作者是军旅画家华克雄。华克雄1947年毕业于北平国立艺专,曾任中央美术学院教师、《解放军战士》社美术编辑、解放军军事博物馆、第二炮兵政治部创作员。


语文课本上那些引发无数二次创作的插图,原作者是他们


国画《周总理的睡衣》

这幅国画描绘的是七十多岁的邓妈妈戴着老花镜给周总理补睡衣,旁边的小护士捧着睡衣望着补丁上又匀又密的针脚湿润了眼睛。

1977年,华克雄完成这幅画之后,把它赠送给了画中的邓妈妈邓颖超。

4

《我们也要当红军》——蔡亮

语文课本上那些引发无数二次创作的插图,原作者是他们


《我们也要当红军》插图

课文《我们也要当红军》,描写的是在荒野茫茫的崎岖山路上,两个历尽辛苦、长途跋涉的贫苦少年,终于赶上红军队伍并要求参军,而毛主席微笑着答应他们参军的场景。课本里有一篇配图,这幅画原名《贫农的儿子》,作者是我国老一代著名画家蔡亮。

蔡亮(1932-1995),福建厦门人,1949年入北平艺专,1955年由中央美院油画研究班毕业后,到陕西从事专业美术创作,创作了大量的连环画和革命历史画。


语文课本上那些引发无数二次创作的插图,原作者是他们


蔡亮《贫农的儿子》 194×165cm

《贫农的儿子》以略微仰视的构图,重点刻画了两个背负着简而又简的行囊、衣衫褴褛的农家子弟的背影,尽管含蓄了两个孩子的面部表情,但孩子坚定而有力的双脚,仰头向“首长”极力请求的姿态,已经体现了两个贫农的儿子要求参加革命的迫切心情和他们倔犟执着的性格。他们看得出那位长者的“首长”身份,然而却不知道他就是毛泽东的戏剧性情节,赋予了这一严肃题材令人感到轻松和亲切的气氛,此画之妙亦在于此。

5

《为人民服务》——杜滋龄


语文课本上那些引发无数二次创作的插图,原作者是他们


《为人民服务》插图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在《为人民服务》这篇课文里,毛主席对共产主义战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典范张思德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语文课本上那些引发无数二次创作的插图,原作者是他们


中国画《张思德同志》 180×144cm

插图里死得“重于泰山”的张思德出自国画家杜滋龄之手,杜滋龄,从师于叶浅予、李震坚先生。曾任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副总编辑、总编辑。

张思德这个题材,杜滋龄从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画,为了创作好这个题材,曾数次到陕北,在张思德当年工作过的地方体验生活,访问过张思德的战友,搜集素材。课本里的插图是他1976年的作品,2011年他还创作了另一幅《张思德同志》。

6

《武松打虎》——刘继卣


语文课本上那些引发无数二次创作的插图,原作者是他们


《武松打虎》插图

这幅工笔重彩的武松打虎图其实是连环画《武松打虎》中的一张,作者是著名连环画大师刘继卣。刘继卣(1918-1983),新中国连环画奠基人、泰山北斗、连坛第一人,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卓有成就的动物画、人物画一代宗师。

语文课本上那些引发无数二次创作的插图,原作者是他们

语文课本上那些引发无数二次创作的插图,原作者是他们

语文课本上那些引发无数二次创作的插图,原作者是他们

语文课本上那些引发无数二次创作的插图,原作者是他们


语文课本上那些引发无数二次创作的插图,原作者是他们


刘继卣《武松打虎》系列连环画

刘继卣的《武松打虎》一改过去重彩画的呆板面孔,人物设计生动、景物强调透视,色彩有虚实明暗变化,精道的工笔线描与水墨写意有机结合。尤其是他笔下的虎被画得栩栩如生,是他整个作品中最出彩的地方。可以说后来的各类作品中,多少都有他《武松打虎》里的痕迹。

除了《武松打虎》之外,我们熟悉的《鸡毛信》《东郭先生和狼》也都是他的作品。

语文课本上那些引发无数二次创作的插图,原作者是他们

50年代初期,刘继卣创作的连环画册《鸡毛信》出版,颇具匠心的构图,活灵活现地描绘了小放牛娃的英雄故事。这部连环画一出版,立即轰动了美术界,使刘继卣的声誉大振。1957年还曾随中国美术家代表团访问捷克斯洛伐克。

语文课本上那些引发无数二次创作的插图,原作者是他们

当然,其他生动传神的插画背后的作者,我们同样不应忘记:

《挑山工》插图作者育华

语文课本上那些引发无数二次创作的插图,原作者是他们


《黄继光》插图作者张洪赞

语文课本上那些引发无数二次创作的插图,原作者是他们


《绿色的办公室》插图作者刘克敏

语文课本上那些引发无数二次创作的插图,原作者是他们

《少年闰土》插图作者黄金祥

语文课本上那些引发无数二次创作的插图,原作者是他们


《金色的鱼钩》插图作者田友根

语文课本上那些引发无数二次创作的插图,原作者是他们


《草船借箭》插图作者王炳炎

语文课本上那些引发无数二次创作的插图,原作者是他们


离开校园多年的我们,

恐怕再难翻开课本,

回忆那些泛黄的照片;

回味当年老师声情并茂的解读,

时光易逝,岁月难留,

愿现在的你,还能如当年的少年般,

虽多一份成熟,却始终纯真如初。

语文课本上那些引发无数二次创作的插图,原作者是他们


来源 / 人民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