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宗趙構為何要將皇位傳給太祖趙匡胤一脈?

lx2ld9


公元960年,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迫使後周幼主禪位於己,建立宋朝。皇位既然已經加身,按照中國人傳統的觀念來看,以後繼承問題自然就是“子承父業”,無論是以前的唐朝還是後來的明清兩朝都是如此。除非是皇帝無子或者國家危難,幼主無法承擔大業才會出現另外一種情況“兄終弟及”。

不過宋朝不一樣,太祖駕崩以後,繼承皇位的卻是自己的弟弟高祖趙匡義,這就引起了很多人的猜測,為此還流出了“斧聲燭影”的故事,不過既然已經繼承了,也就是板上釘釘的事情,想改也改不了,大家也都認了。不過等到了南宋,宋高祖趙構由於身體不太好,沒有子嗣,無奈之下只好在皇室宗親中選擇一個繼承皇位,這個時候他把皇位又還給了太祖一脈。


宋高宗還位於太祖一脈離高祖繼承太祖皇位差不多已經隔了150年,如果說兩者之間有什麼聯繫,其實是不太可能的。

宋高宗歸位於太祖系實在是不得已而為之。靖康之變,徽宗,欽宗皇帝被俘虜,其餘皇室也沒有得到倖免。宋徽宗31個兒子,除了宋高祖得以南逃,其餘的也被悉數抓到了金國,往上的哲宗皇帝沒有子嗣,宋宗的子嗣不是早夭就是被抓,所以說到底當時高祖系已經沒有多少後人在南宋朝廷了。


宋高宗本有一個兒子名字叫做趙旉,高宗對其甚是疼愛,如果這個趙旉沒有出現意外,自然會成為太子,不過他遭遇可兵變。建炎三年,高宗手下苗傅和劉宗彥叛變,趙構被軟禁,趙旉被扶持為皇帝,當時他只有兩歲,叛亂被平以後,被廢為魏國公,南宋以前還沒有哪一個這樣的皇子能登上皇位,所以趙旉自然沒有機會再繼承皇位,不過他自己三歲的時候“意外身亡”了。

正是這種種情況糾結在一起,宋高宗才逼不得已的宣佈“太祖以神武定天下,子孫不得享之,遭時多艱,零落可憫。朕若不法仁宗,為天下計,何以慰在天之靈!”。我是頭條作者一樹梅花一放翁,希望大家能給我點個贊,關注一下,謝謝各位啦。


一樹梅花一放翁


第一,他唯一的兒子死了,而且因為被金兵嚇得陽痿失去了再生育的能力,所以趙構不可能傳位給親生血脈。


第二,北宋滅亡,趙宋皇族男性大多被殺或者被俘虜,倖存下來的跟趙構血緣都不咋滴親近,所以無論是太祖趙匡胤的後代還是太宗趙光義的後代,對他而言,都沒有區別。

出使金國的青鳥使回來後說,金太宗長得活像宋太祖,金人之所以來發兵滅宋,傳說是太祖要奪回本屬於自個一支的皇位。對於這點,趙構仍是心中有愧,由於,他祖上的皇位有些來路不正,大家都說宋太宗趙光義是弒兄奪位的——那個“燭光斧影”的傳說,大家一直信的。




恰是由於這種因素,趙構才說,太祖鐵面無私,有子卻將皇位傳給弟弟,其後人衰微,朕預備將皇位傳給太祖的後人。所以從太祖的後人中選拔,終究只剩下一胖一瘦兩個小孩。


高宗開始中意胖小孩,兩個孩子在宮中站著,俄然來了一隻貓,瘦孩沒動,胖孩子卻伸腳去踢貓。這件事,讓高宗對胖孩子好感頓消,讓兩個小孩都留了下來,胖小孩名叫趙琢,而瘦小孩,就是後來的宋孝宗趙昚。


澹奕


我是漂浮菌,歷史領域達人。歡迎關注我看各種有意思的歷史故事!


趙構不僅把皇位傳給了趙匡胤一脈,而且還是一個血脈關係已經很淡的旁系。放著一堆血脈更近的直系不傳,選了一個都快出五服的接替皇位。究其原因,就是因為趙構是個非常自私,心裡只想著自己,自己利益高於一切的人。

趙構親生兒子早都死了,而他自己也失去了生育能力,所以只能把皇位傳個其他人了。當時的可選的人很多,趙構選人的原則是挑一個好控制的,對自己有利的。一方面趙構還對自己的命根子留著一絲幻想,想著萬一再生一個親兒子了,還能把養子踢開把位置留著親兒子,所以就不能選家中勢力大的,以免以後尾大不掉。

最關鍵的就是自己死後的名分、位置問題,繼任者不是自己的親生兒子,自己死後能不能被稱為皇考,這點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

宋朝就曾經發生過濮議事件,還有後來明朝的大禮議事件都是例證。繼任者並非先皇親生,繼任者都想立自己的親生父親為皇考供奉,但是有些大臣不同意,最後爭執起來差點動搖國本,這在古代可是天大的事情。趙構不可能考慮不到,也不可能不在乎的。

因為皇位多年來一直把持在太宗一脈的手裡,所以太宗一脈的勢力都很大,其中很多人都把持著重要的位置,有的還手握重兵。就算經歷了靖康之變後,逃到南方的太祖一脈勢力依然很大。如果從這些人種選,那麼就很難控制,很難老實聽他的話。所以趙構就想到把皇位還給太祖一脈的辦法。

趙構一共選了兩個養子,趙伯琮和趙伯玖。這兩個人都是出自太祖一脈,而且還都是地位很低的旁系。這兩人的父親還都是沒有爵位,官職也非常的低,非常利於他控制。

這就是趙構選擇繼承人的深層次原因。


漂浮菌


宋高宗趙構本來有一個親生兒子趙旉,“苗劉兵變”中宋高宗還曾經被迫禪位給他,但是趙旉不幸在三歲的時候便夭折了。而趙構又因為一些特殊的原因而失去了生育能力,他便只能在趙宋皇室後裔中選擇養子來繼承大宋江山。那麼,作為宋太宗趙光義的後代,趙構為何又偏偏要在太祖趙匡義的後裔中選擇皇位繼承人呢?

第一、南宋並非沒有趙光義後人

首先,趙構的皇太子候選人中並非沒有趙光義的後裔。很多人誤以為“靖康之變”中宋太宗趙光義的後人全都被金軍俘虜北上了,其實這並不是歷史事實。“靖康之變”中被俘虜的趙宋宗室大約有三千多人,其中絕大部分的確都是趙光義的後人,但是最起碼趙光義的孫子趙允讓(宋英宗趙曙的生父)一支就有很多幸免於難,他們在南宋仍然輪流襲封嗣濮王。

第二、大臣們傾向立太祖後裔為嗣

大家都知道,宋太祖趙匡胤在開創宋朝之後終生沒有立太子,最後將皇位傳給了弟弟趙光義(有人認為太祖傳弟不傳子是因為杜太后的“金匱之盟”,有人認為是趙光義在“斧聲燭影”中殺害了兄長趙匡胤),之後宋朝的皇位便一直在趙光義一支中傳承。而趙匡胤的子孫則漸漸零落,甚至與布衣無異。在趙構多年無子的情況下,有大臣曾經勸他在太祖後裔中挑選皇位繼承人,比如同樞密院事李回就曾經上書:“藝祖不以大位私其子,發於至誠。陛下為天下遠慮,合於藝祖,可以昭格天命。”李回的立足點很簡單——太祖皇帝當年以天下為公,您中興南宋,同樣應該學習太祖。參知政事張守則說:“藝祖諸子,不聞失德,而傳位太宗,過堯、舜遠甚。”意思是太祖皇帝的後裔雖然都已經沒落,但是他們的品德依然很高尚。當年太祖傳位給太宗,是必堯舜禪讓更高尚的,而現在,上天給了您一個獲得高尚美譽的機會啊!

第三、趙構本人的迷信觀念

在大臣的上書中,最令趙構心動的莫過於上虞丞婁寅亮了,婁寅亮說:“昌陵之後,寂寥無聞,僅同民庶。藝祖在上,莫肯顧歆,此金人所以未悔禍也。”意思是太祖的兩個兒子尚且能夠享受大宋的“優待”,但是從太祖孫子輩之後的後裔,就基本上和普通老百姓沒什麼區別了。太祖有定國之功卻遭受了這種不公平的待遇,也難怪他不保佑我們大宋,以至於金國人敢這麼囂張了。趙構回想自己顛沛流離的前半生,難免會把宋朝亡國的原因與祖先迫害太祖子孫之事聯繫起來。

《宋史》記載,趙構在讀完婁寅亮的上書之後“大感嘆”,於是下詔書說:“太祖以神武定天下,子孫不得享之,遭時多艱,零落可憫。朕若不法仁宗,為天下計,何以慰在天之靈!”便開始從太祖後裔“伯”字輩中挑選皇位繼承人,“伯”字輩乃是太祖的七世孫,算起來是趙構的侄子。經過一系列的選拔之後,趙構最終選擇了趙伯琮和趙伯玖二人養在宮中。而趙伯琮以恭順的性格更被趙構喜愛,他後來被冊立為皇太子並改名趙昚。紹興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趙昚接受趙構的禪讓成為宋朝的第十一任皇帝,是為宋孝宗。

趙構在太祖趙匡胤後裔中挑選養子,可能真的是因為懷疑北宋之所以遭受“靖康之變”就是因為太祖的神靈對北宋歷任皇帝不滿,不再保佑大宋江山了吧!不過事實也證明,趙構選擇趙昚為繼承人是比較明智的——後世普遍將宋孝宗評為南宋最有作為的一位皇帝。

參考史料:元·脫脫《宋史》、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


國史通論


宋高宗趙構本來有一個親生兒子趙旉,又名趙敷,母親為潘賢妃。

建炎元年(1127)六月,趙旉生於南京應天府(今河南省商丘市),作為宋高宗唯一的兒子,襁褓中的他就被拜為檢校少保、集慶軍節度使,封魏國公。 建炎三年(1129),南宋將領苗傅和劉正彥發動兵變(史稱“苗劉兵變”或者“苗劉之變”、“明受之變”),誅殺宋高宗趙構寵幸的權臣及宦官以清君側,並逼迫趙構“禪讓”皇位,隆祐太后(即元祐皇后、宋哲宗孟皇后)為穩定局勢,傳旨讓三歲(古人稱虛歲)的皇太子趙旉即位,改年號為明受。苗劉兵變後沒有進一步的政治和軍事措施,也沒有什麼號召力,各地將領紛紛採取勤王平亂的立場,出兵鎮壓苗劉武裝,支持宋高宗復位,苗劉兩人沒折騰多久就一敗塗地,趙旉從即位到退位共計26天。

雖然趙旉作為叛亂的結果被立為“皇帝”,但一來法理上出於孟太后懿旨,二來他本人還是不懂事的幼兒,再加畢竟是宋高宗親生的娃不是,所以此事對年幼的他實際上沒有什麼影響,但這孩子在建康(今江蘇省南京市)生了瘧疾,在建康行宮治病期間,一個宮女因為疏忽走路絆到了地上的火爐,發出巨響,這個只有三歲的幼兒竟被活活嚇死。

宋高宗知道後大哭三日才停止,追封為趙旉為“元懿太子”。

帝王三宮六院,照理說即使兒子夭折還可以再生,但是趙構卻罹患了不育症。

不育症的原因有很多說法,一種是說他有一次正在行房遇到金人襲擾,倉皇之際因為驚嚇而得病,這固然有可能,但更多的或許是常年驚恐、奔波所致,也有史書指出是趙構服用所謂壯陽藥物所導致,這且不論,總之後來宋高宗趙構再沒有子嗣。

皇位傳給太祖趙匡胤一脈就是在這一大背景下的決策。

上面提到哲宗孟皇后逃難到江西的時候,做了一個“異夢”,這個異夢中她夢見了宋太祖,孟皇后將密告高宗,因為這個夢的內容是高宗和伯母之間的秘密,並沒有詳細記錄,所以不能驟然據此認定趙構的決策如野史所說是因為宋太宗奪位,宋太祖轉世為報復其子孫所以內疚神明。

高宗曾經說過這樣的意思:

太祖皇帝以神武定天下,但他的子孫卻沒能承嗣繼統,如今多事世亂,更是凋零離散。我要效法仁宗皇帝,為天下著想,以慰太祖在天之靈。

在沒有相反證據的情況下,我們還是把這當作他的正式態度。

當然,官樣文章總是正面的,回應當時的輿情甚至民間傳言的意思也不能一口咬死說沒有,但關鍵是,這樣做對安撫人心,進一步加強南宋的合法性有利,這才是趙構優先考慮的。

另一方面,當然趙構也有私心。

他在上面的說法中提到效法仁宗傳位英宗,我們就來說說與之有關的“濮議”,宋仁宗無嗣,死後以濮安懿王允讓之子趙曙繼位,是為宋英宗。即位後的第二年,詔議崇奉生父濮王典禮。侍御史呂誨、範純仁、呂大防及司馬光、賈黯等力主稱仁宗為皇考,濮王為皇伯,而中書韓琦、歐陽修等則主張稱濮王為皇考。英宗因立濮王園陵,貶呂誨、呂大防、範純仁三人出外。舊史稱之為“濮議”。

(宋英宗趙曙,他追尊父親,引發了外藩迎立的皇帝如何對待親生父親的問題,後來明朝的“大禮議”也是這一類型的問題)

濮安懿王趙允讓是宋太宗趙炅第四子商王趙元份的第三子,是宋仁宗的堂兄,所以他兒子也就是宋仁宗的堂侄繼位後引發了上述一系列政治事件。

如果選擇宋太祖後裔入繼大統,因為血緣和倫序關係疏遠,這個繼承人必須要以宋高宗養子的身份繼位,宋高宗在宗法和政治上的地位不會有絲毫被撼動的可能。

(趙昚shèn,1127年11月27日―1194年6月28日,初名伯琮,後改名瑗,賜名瑋,字元永,宋太祖七世孫——宋太祖第四子秦康惠王趙德芳後裔,宋高宗養子。南宋第二位皇帝、宋朝第十一位皇帝)

而這個原來普通的宗室成員一步登天得到大富貴,內心的感激報恩心理也是非常強烈的。

《宋史·卷三十五·本紀第三十五》寫道:

自古人君起自外藩,入繼大統,而能盡宮庭之孝,未有若帝。其間父子怡愉,同享高壽,亦無有及之者。

這固然因為孝宗本人品德較好,和上述原因也是分不開的。

趙構在歷史上獲得的評價並不是很高,但將皇位傳給太祖趙匡胤一脈以及具體選擇了未來的宋孝宗這件事史家通常都給予了較高的讚譽,還舉《宋史》為例:

高宗以公天下之心,擇太祖之後而立之,乃得孝宗之賢,聰明英毅,卓然為南渡諸帝之稱首,可謂難矣哉。

公天下說得有點太拔高,但整個評價還是公允的。


談古論金


這應該算是天道有輪迴吧,大宋的江山本來就是趙匡胤打下來的,可是因為趙匡胤在和自己的弟弟趙光義喝了一次酒,在那個深夜,他就死去了。這也就是歷史上極其有名的的斧聲燭影事件。

這件事之後,趙匡胤的弟弟趙光義就登基當皇帝了,他就是歷史上的宋太宗。他也是涉嫌殺害趙匡胤的最大嫌疑人之一。

在趙光義到當了皇帝之後,為了不至於大權旁落,他就把對皇位有威脅的人,比如說趙匡胤的兒子趙德昭和趙德芳給逼死了,他的弟弟趙光美,最後也是死因不明。總之,符合皇位接班人的人選,一個一個全部死去了。

當然這些死去的人都是外人,趙光義的兒子還在,他是希望把皇位傳給兒子的。

趙光義死後就把皇位傳給了兒子。也就是說本來是人家趙匡胤那一支血脈當皇帝的,現在跑到他這一支血脈上來了。

趙光義的後代中當皇帝也是順風順水的,直到到了宋徽宗趙佶統治的時期,由於他任用小人奸臣,致使國家打了敗仗。在快要亡國的時候,他把帝位傳給了兒子也就是後來的宋欽宗。

宋欽宗繼位,女真族南下,結果是北宋的軍隊連連吃敗仗,北宋的皇帝宋欽宗,宋徽宗被俘虜了,這也就是歷史上的靖康之難。

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次金軍不僅僅是俘虜了宋徽宗,宋欽宗兩位帝王,而是把除了趙構之外的,全部宋太宗趙光義的後代的皇室成員給俘虜走了,這些人都被金軍給押送到了女真族所在的東北一代。

宋太宗趙光義的後代中子孫唯一逃跑的人就是趙構,趙構也就是南宋的建立者,他就是歷史上的逃跑皇帝宋高宗。

宋高宗趙構在位期間,國家還是湧現出一大批能打善戰的將領的,比如說吳階,韓世忠,岳飛,劉琦,張俊等人,正是這些人的積極抵抗,為南宋保住了半壁江山。

宋高宗趙構因為逃跑的時候比較多,在逃跑的路上,他因為過度的受了驚嚇,導致他失去了生育能力,在他的小兒子被嚇死之後,他就後繼無人了。

也可以說是整個宋太宗趙光義的後代皇室血脈都沒有了,俘虜的俘虜,死的死,老的老。

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宋高宗趙構決定在宋太祖趙匡胤的後代中選一個合適的人,來繼承大宋的皇位。

當時,他是通過海選,在宋太祖趙匡胤的後代中,選了兩個小孩,經過幾年的考核,最終一個人勝出了,這就是歷史上的宋孝宗。

就這樣陰差陽錯的,皇位又有宋太宗趙光義那一支,跑到了宋太祖趙匡胤這一支血脈上了。

也就是說,北朝除了第一位皇帝趙匡胤外,其它全部都是宋太宗後代。南宋除了第一個皇帝趙構外,全部是宋太祖趙匡胤的後代。

這難道不是天道有輪迴嗎?


史學達人


其實,宋高宗趙構並不在乎把皇位是傳給太宗一脈,還是傳給太祖一脈。關鍵是,繼位的人不是皇族大宗即可。

很多人都知道,趙構之所以要選擇繼子繼承皇位,是因為他的兒子趙旉夭折,而他自己又因為陽痿,生不出孩子了。只能選擇在宗室中挑選自己的繼承人。

說到這裡,要澄清一個誤區。很多人說趙構把皇位傳給太祖後裔,是因為太宗一脈在靖康之變中被金國人一鍋端了。

其實,這是不對的……


關於宋太宗的後裔,多囉嗦幾句。

宋太宗有九個兒子,其中八個都有後代。從太宗到宋欽宗,中間隔了一百四十多年,也就是六代人。試想一下,八個兒子再經過六代人的繁衍,太宗後裔的基數,起碼在四位數以上。

而且北宋的帝系,中間還改過宗。由於宋仁宗無後,繼承皇位宋英宗不是他親兒子,而是仁宗的四叔,宋太宗第四子趙元份的孫子。(宋真宗這一脈,因為仁宗無後,絕嗣了)

也就是說,靖康之變被劫虜的北宋皇室,其實主要都是宋英宗的後裔,或者說,都是趙元份的後裔。

英宗的生父趙允讓,有二十多個兒子。英宗只是其中一個,其它的兄弟還有一大堆兒子。這些人不見得都在京城居住,靖康之變時,他們逃過了一劫。

比如說宋英宗的哥哥,濮王趙宗晟的後裔靖康之變時就跑到了江南。這些人裡面,既有趙構的叔祖輩,也有他的同輩,封王和郡王爵的人就有十幾個,其中以齊安郡王趙士㒟的勢力最大。宋高宗能繼位,其實還是仰仗了他與孟太后(宋哲宗的皇后)的支持,有了法理依據才坐上了皇位。

試想,在江南的太宗一脈的宗室,都是有錢有勢的爺,趙構怎麼還怎麼敢在他們之間選擇繼承人呢?就算選了,太宗一脈的繼承人也不會記得趙構的好。

歷史上已經有一次改宗(仁宗→英宗)的經歷了,再來一次又何妨?誰會認為這是趙構的恩德?



但是選太祖後裔就不存在這個問題了。經過七代人的繁衍,太祖的後裔,很多人混的跟老百姓差不多。

PS:太祖後裔中,也有混的好的。比如安定郡王一脈,地位也是相當崇高(北宋宗室,只有濮王、安定郡王允許世襲)。當時的安定郡王是趙令畤,他是宋太祖次子,燕王趙德昭的玄孫。只不過,趙構也沒有選擇這一支。理由跟不選太宗一脈的理由一樣,也是勢力太大,不好駕馭。

最後,趙構沒有選實力龐大的太宗後裔,也沒有選擇勢力同樣很大,太祖後裔中的安定郡王一脈。而是選擇了太祖後裔中,兩個沒有爵位且只是小官的兒子。


宋孝宗生父趙子偁,官至宣教郎,只是從八品的文官,秦王趙德芳後裔;

他的競爭對手趙伯玖,生父趙子彥,官至秉義郎,區區從八品武官,甚至說不清是太祖哪一支的後裔;

這兩個小孩子,不管哪一個當了皇帝,一定會對趙構感激涕零。因為沒有趙構提拔,濮王和安定郡王的家族成員也是財主。而沒有趙構的提拔,宋孝宗就只能在老家玩泥巴了。

最後總結一下,趙構選擇繼子的時候,既沒有選親屬關係最近的太宗濮王系,也沒有選擇地位較高的太祖燕王系,而是選擇了相對旁支的太祖秦王系中的一個小宗後裔的小孩,作為自己的養子。可見,趙構真正的用意根本不是什麼太祖託夢、什麼良心發現,只是選擇勢力最小的同姓小宗,好便於操控。

————————分割線————————

其實趙構選擇宋孝宗,還有兩個目的。

其一、

由於靖康之變的原因,北宋的很多皇族逐漸掌握了兵權。比如上面提到的太宗濮王系、太祖安定郡王系,家族龐大,在宗室事務與朝廷中擔任了重要職位,甚至還有牧守州府、手握兵權的。趙構既要依靠他們維持統治,也要防著他們造反。

趙構選擇宋孝宗為繼承人時,也只有25歲。他對自己的生育能力還有幻想,覺得日子還長著呢?生兒子問題不大。如果找大宗,比如濮王和安定郡王的家族成員當繼子,日後如果真的生出兒子了,唯恐請神容易送神難。搞不好,兵變也有可能。

其二、

趙構認為就算自己真的無法生育了,宋孝宗繼位後也不會跟自己玩政治清算。歷史上,宋英宗繼位時就搞鬧過“濮議”的政治鬧劇。也就是親爹和養父的關係,該怎麼擺才合適?

後來明朝也鬧出過這種鬧劇,小宗出身的嘉靖繼位,硬是把親爹追封成皇帝了,而對明孝宗和明武宗的遺孀,卻很是冷淡。趙構認為宋孝宗的孝心是真誠的。而且宋孝宗的親爹,地位確實很低。宋孝宗橫不能把他親爹,一個從八品的文官也追封成皇帝吧?


Mer86


這個問題比較簡單的回答是:宋高宗沒兒子,等到該立皇儲的時候,大臣們勸他去立太祖一支的子孫,以便得到太祖在天之靈的庇佑。

但嚴格來說,宋高宗是生過兒子的,可惜死了。

(宋代《嬰戲圖》)

高宗生的這個兒子,史稱“元懿太子”,母親姓潘,封為“賢妃”。南宋立國不久,一個姓苗的武將和一個姓劉的武將聯手鬧兵變,逼迫高宗退位。高宗只好把大位傳給剛滿三歲的元懿太子,並讓祖母隆佑太后垂簾聽政,自己退位當太上皇,搬到一座破廟裡避難。

沒多久,韓世忠等大將聽聞兵變,率兵勤王,平定了兵變,宋高宗得以重回寶座,那位剛剛即位的小皇帝僅僅當了二十六天,就被廢掉,隨後很快夭折。

這時候,傳說高宗在揚州行宮與宮女啪啪啪時聽到金兵兵臨城下,嚇得失去了生育功能,再也生不出繼承人來了。為了趙家江山傳承有序,一些忠心耿耿的文臣武將屢次進言,勸高宗從近支子孫中選一個皇儲。

(宋朝的宮女)

北宋滅亡時,大多數皇族子弟都被金兵捆送到金國當奴隸,僥倖沒被俘虜的主要是北宋開國時老大趙匡胤和老三趙廷美的後代,當然也有宋太宗的一大批遠房子孫。這些人加起來,在南宋立國時已有四千多人。

四千多個趙家後人,理論上人人都有繼承江山的資格,到底選誰當皇儲呢?

首先,必須從宋高宗的兒子輩中去選,假如選一個宋高宗的遠房叔叔或者遠房二大爺當太子,那就亂了輩分。

其次,選中的繼承人必須在血緣關係上儘可能貼近宋高宗,例如遠房侄子就不如從侄,從侄就不如堂侄。

再其次,這個繼承人還要有人品有才華有能力有相貌,否則選一個白痴當皇帝,肯定會毀掉趙家江山。

最後,如前所述,大臣建議從太祖子孫中選拔,因為所有人都知道,當初宋太宗篡權奪位,既害死宋太祖,又迫害宋太祖的子孫後代,對不起人家,故此才遭到報應(當然,這是迷信的說法)。

符合上述四個條件的備選人員,那就剩下宋孝宗了。

宋孝宗與宋太祖的關係是這樣的:

宋太祖生趙德芳,趙德芳生趙惟憲,趙惟憲生趙從鬱,趙從鬱生趙世將,趙世將生趙令儈,趙令儈生趙子侢,趙子侢生趙伯琮,趙伯琮被宋高宗選入宮中做養子,更名為趙昚,是為宋孝宗。

孝宗即位時,親爹趙子侢已經去世,孝宗哭喪,只能喊他“皇伯”。

(喏,這哥們兒就是宋孝宗)


開周說宋


這不明擺著的事情嘛,靖康之亂,北宋宗室的皇子、皇女們被捉得七七八八,剩下的本來就沒幾個,高宗自己當皇帝都是意料之外的事情,等於白撿,自然容易想得通。

當然,話說回來,白撿的皇帝,那也已經是皇帝,宋高宗趙構還是很捨不得權力的,據說,岳飛就是因為想迎回徽、欽二宗,這才被他手下的秦檜給弄死了,如果有選擇的情況下,趙構肯定還是更願意傳位給自己的兒子。

但問題在於,趙構他沒兒子

一、沒兒子就只有收養唄

原本,張貴妃生了個兒子,被封為元懿太子,結果 這小孩兒福薄,早夭了。

張貴妃自然傷心萬分,又擔心自己再也生不出兒子,就跟趙構哭訴,想要收養個兒子。

趙構深思熟慮之後,同意了這一提議,接了宗室子弟趙伯琮進宮,由張貴妃撫養。

趙伯琮是太祖第七代孫子,秦王趙德芳的後代,進宮之後,他改名趙瑗,意味著他已經算是皇位繼承人的預備人選了。

這種"皇帝沒兒子,就從宗室子弟裡收養"的做法,在古代很普遍,宋仁宗也是沒有兒子(生是生了3個,都夭折了),在年紀漸長之後,曹皇后也收養了宗室子弟,也就是之後即位的宋英宗。

但問題在於,英宗畢竟還是太宗一脈,趙構為啥卻要收養太祖一脈的後人?

這其實跟一個女人有關。

二、孟太后的夢

靖康之亂的時候,宋皇室幾乎被一網打盡,但趙構是漏網之魚,那麼後宮裡有沒有漏網之魚呢?

有的,那就是昭慈聖獻皇后孟氏,也就是宋哲宋的皇后,因為政治鬥爭,孟氏曾兩度被廢。 宋徽宗帶著後宮跑路的時候,孟氏正處於第二次被廢期間,所以就給落下了。

這一落,結果反而撈著個好結局,康王趙構即位後,大臣們建議將孟氏迎回宮,尊為太后。 孟太后還是有一定影響力的,在得知元懿太子夭折後,她跟高宗說了件事,是關於她的一個夢。

很快,趙構召群臣商議,決定收養太祖一脈的後代為養子。

主要理由無非是:太祖才是打天下、創基業的,他的子孫卻沒有享受到,怪可憐的,朕仁心善意,想拉拔他們一把。

得到群臣一致響應,這事兒就定了!不過,事情真的這麼順利嗎?收養故事還有下文。

三、收養倆幹嗎?

張貴妃收養兒子之後,趙構的另一位貴妃,吳氏坐不住了。

吳娘娘想:憑啥你能收養?我就不能也養一個?

之前吳貴妃沒生兒子,當然沒底氣,現在大家都回到一個水平線上,她毫無心理負擔,直接跟皇帝老公提要求:凡事講究公平,她有,我也要有!

好傢伙!吳貴妃大概挺兇悍的,趙構還真的準了她的要求,吳氏也收養了另一位宗室子弟趙伯玖,跟趙伯琮一樣,也是太祖的七世孫,不過當然他們的父親不同,只能算是族兄弟。

趙伯玖改名趙璩,也進了宮。不過,他的運氣比較好,倆小孩兒進宮的時候,都是6、7歲的樣子,10年過去了,眼見著長大成人、快要摘果子的時候,趙瑗的養母張貴妃病死了。

靠山沒了,這咋辦啊?高宗趙構給出解決方案,反正都是收養,一事不勞二主,都給吳貴妃養唄!

不僅如此,第二年,他還將吳貴妃立為皇后。兩個女人爭了十來年,一直沒能分出勝負,這回病死一個,得,難題解決了!

四、手心手背,立誰?

兩個養子,身份地位差不多,最後立誰? 趙構還是挺苦惱的,憑心而論,趙瑗先進宮,而且為人老實本份,趙構挺喜歡的。

但趙璩的養母是皇后,雖說最後也收養了趙瑗,但凡事講究個先來後到,趙璩跟吳後的感情肯定更好。趙構從疼媳婦的角度出發,似乎應該立趙璩才對。

據說,為了確定人選,趙構還出了道考題試探兩位養子的人品,這道考題就是女人。

趙構給二人分別送去十位年輕宮女,一年之後檢查,發現趙璩那邊的宮女全都破處了,趙瑗這邊卻是完璧歸趙。坐懷不亂啊!這種好苗子,皇位就是你的了!

不管怎麼說吧,二子當中,任擇其一,皇位終究是再度回到宋太祖的子孫屁股底下。

我猜測,更實際的原因,可能是北宋遭遇國難,動盪不安,皇室人才調零,需要這種方式來凝聚人心。 反正是個燙屁股的位置,愛誰誰吧!


有書博物館


這是一個很傳奇的故事,宋高宗一生備受爭議,但在立儲大事上,毫無疑問,要給他點贊。這是一種自我贖罪,冥冥之中天註定,在百餘年之後,是通過趙構,這位南宋開國之君讓皇位又回到了太祖一脈。



宋高宗趙構在即位南宋開國皇帝之前的日子過的既狼狽又悽慘。他是徽宗皇帝第九子,靖康二年(1127年)五月初一,其父徽宗,長兄欽宗被金人俘虜,北宋滅亡,此時還是以質子身份前往金營路上的趙構路過澤州時被老將宗澤攔下,遂改變主意即時返回,同年在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為帝,重建宋朝,是為南宋。但應天府也非久留之地,不久趙構再一次南奔建康,金兵緊追不捨,趙構被逼到一度入海避險,一路的顛沛流離讓身心本來就不大健康的趙構飽受打擊,野史記載這一段到處逃難的生活是導致高宗生理出現問題最後生不了孩子的主要原因。

趙構在二十歲之前還是當他的康王的時候生理是正常的,他一生共生五女一子,不過在靖康之變中,五個女兒都被金兵擄掠到北方,其中三個女兒在途中夭折,另外兩個女兒到了北方後都進了浣衣院供金人蹂躪。他唯一的兒子趙旉出生在1127年,因“劉苗兵變”受驚過度,於1130年病死,趙構就此絕後。



直到建炎四年(1130年)金兵撤離江南後趙構才總算結束了顛沛流離到處逃難的生活定都臨安(今杭州),此時的趙構正值壯年,為了立儲大事,他可謂夜夜耕耘,陪侍的宮人不計其數但始終不能生出一子半女,再加上從海上回來後噩夢連連,在夢裡經常夢到太祖的兒子趙德芳、趙德昭前來索命,雲趙構的高祖趙匡義得位不正,太祖是被太宗害死的……

紹興二年(1132年)趙伯琮被高宗選中育於宮中,這是很反常的事情,因為這一年高宗才25歲正值壯年,如此著急著尋找儲君人選,我想應該是他對自己的那一方面的能力已經完全絕望了。不過,一起被高宗選中育於宮中的可不止趙伯琮一人,同為太祖之後的趙伯玖也與趙伯琮一起差不多時間被收養宮中。



紹興三十年(1162年),56歲的高宗趙構徹底死心,詔立皇太子趙昚(即趙伯琮)繼位,是為孝宗。孝宗為宋太祖七世孫,趙德昭之後。宋高宗一生糊塗唯在立儲大事上雄斷有度,趙昚也確實可承大統,後世普遍認為趙昚是南宋最有作為的皇帝。他在位期間,平反岳飛冤案,起用主戰派人士,銳意收復中原;內政上,加強集權,積極整頓吏治,裁汰冗官,懲治貪汙,重視農業生產,百姓生活安康,史稱“乾淳之治”。後世稱其“卓然為南渡諸帝之稱首”。

趙昚廟號“孝宗”,天下皇帝能稱“孝宗”的不多,但趙昚卻是實實在在名副其實的一位,南宋歷史上最最遵守“孝道”的一位皇帝,高宗退位安享太上皇生活之後,孝宗問安不綽,對太上皇的關心可謂無微不至,名士何俌的一段話當能概括全部:我朝自建隆至紹興,相去才二百年,太祖、太宗以兄弟相禪,高宗、孝宗以父子相傳,載之琬琰,蔚為首稱。……以父子之親行揖遜之禮,是高、孝之美,又將有光於堯舜、文武矣,顧不偉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