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博會日記|7天,在這裡感受多元世界之美

央廣網上海11月10日消息(記者馬文靜)“哪裡還能買進博會的門票嗎?想去看看。”在臨近上海國家會展中心的地鐵站,不時有人這樣問道。儘管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已經接近尾聲,但觀眾的觀展熱情依舊高漲。9日,進口博覽會迎來首個普通觀眾開放日,觀展客流達到高峰。

上午10點不到,上海市民王阿姨和兩個朋友在進口博覽會所在的“徐涇東”地鐵站下了車,喜悅之情溢於言表。“看電視就覺得肯定蠻好的,家裡有小寶寶,女兒讓我來看看有什麼好用的嬰兒用品。”“順便也看看珠寶首飾呀!”另一個阿姨笑著說。

进博会日记|7天,在这里感受多元世界之美

在進博會走廊內的巨幅宣傳畫前,觀眾紛紛拍照留念。(央廣網記者 馬文靜 攝)

伴隨著中國消費者收入水平的提升,產品的品質成為許多消費者首要考慮的因素。在進口博覽會上,來自172個國家和地區的3600多家企業帶著數以萬計的產品前來,讓觀眾大呼過癮。“這些國內能買嗎?在哪裡可以買?”走在展區裡,時不時就能聽到這樣的問題。

事實上,各地交易團已經在進博會上鉚足勁兒“買買買”了。通過一場場採購會、洽談會,採購商已經加滿了“購物車”。例如,在“義新歐”沿線國家進口產品採購會上,來自著名小商品聚集地義烏的20多家採購商與來自10多個國家的境外參展企業現場簽訂了採購合作協議,意向金額2.5億美元。在河南交易團採購合同簽約儀式上,河南企業與來自38個國家和地區的境外客商達成了127個採購合同,合同金額217億元人民幣。

“生意”要談,文化交流也沒有停歇。在進博會上,不少參展商就選擇用文化元素吸引中國消費者和企業注意。無論是當地特色的文化展現,還是產品與中國元素的結合,30萬平方米的展區裡,文化的交流成為“生意”之外,進博會為大家帶來的另一份禮物。

进博会日记|7天,在这里感受多元世界之美

樂高集團的展區內,積木與中國元素結合,別有趣味。(央廣網記者 馬文靜 攝)

在非洲加納艾達斯克國際貿易有限公司的展臺前,工作人員演繹著當地特色手鼓,歡快的節奏引來大批參觀觀眾觀看。在國家館內,巴西樂隊正在熱情地演奏南美音樂,觀眾沉浸其中,氣氛活躍。在白俄羅斯館,白俄羅斯特色的歌舞表演節奏感十足,直到表演結束觀眾仍不捨離開。

进博会日记|7天,在这里感受多元世界之美

在服裝服飾及日用消費品展區,一名加納工作人員正在表演。(央廣網記者 馬文靜 攝)

在烏克蘭國家館正在播放旅遊宣傳片的大屏幕前,李先生和妻子停下了腳步。“沒想到烏克蘭這麼美,以前沒有關注過。”李先生表示,國家館裡許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展覽很有特色,在這次進博會之後,希望有機會能夠去這些國家去看看。

作為記者的我,又何嘗不是呢?從報道開始的7天裡,我與說著各國語言的展商擦肩而過,也與許多展商進行了深入探討,好奇心在這裡得到了極大滿足,也不乏對世界之大、文化之多元的感慨。借進博會之機,博覽全球。對我而言,這是一次難得的學習機會,在瞭解了各種先進技術之後,自己似乎離未來前沿更近了一點,在一次次文化交流之後,自己似乎與世界更近了一點。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