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歷史上一直是北方強則中國世界強,北方弱則中國世界弱?

來吧強敵們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自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我國封建王朝的核心區域逐步形成,到漢武帝攻取河西走廊後基本奠定

這片區域包含了長城以南、青藏高原、橫斷山脈以東的區域,西北方向延伸出河西走廊。這是中原王朝的核心區域,而在核心區域內,以秦嶺和淮河一線分為南北兩個部分。

因為氣候的因素,我國南北分界線長期維持在秦嶺淮河一線,歷史上的三國、南北朝以及宋金對峙基本都圍繞秦嶺淮河一線展開,而南北方則呈現出完全不同的政權風貌。

一般而言,北方政權強悍,我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就強。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因素:

1、海洋時代未到,絲綢之路連通世界

南方的崛起,是在南宋之後。在此之前,因為海洋經濟尚未到來,南方尚未得到完全的開發,是真正的邊緣之地。

在南宋之前,我國的政治經濟重心都在北方,這意味著北方始終代表著我國生產力的最高水平,一旦北方經濟出現巨大發展,勢必政權的實力就更加強大。

而有了經濟基礎,北方政權才能夠擴大影響力。

因為政治中心也在北方,北方可以依託地理優勢一路向西,通過河西走廊和西域諸國取得聯繫。在這樣的情況下,北方政權通過絲綢之路產生的影響力就更加廣泛。

從漢朝開始,中原王朝就通過河西走廊開始了對西域的經營。西域和中亞、西亞山水相連,是我國和西方國家溝通的中轉站,佔據這裡,可以極大地擴大中原王朝的影響力。

漢朝之後,但凡強悍的北方政權,都力圖保持對西域的控制,比如曹魏。

北方由於強悍的實力以及便捷的地理優勢,可以極大地擴張影響力。

2、北方強則壓制草原和南方

北方政權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長城以南是走向更加分裂還是逐漸統一。

因為北方政權南有南方政權,北有草原遊牧民族,西還有不安分的西域諸國,如果北方政權不強,那麼被撕裂的危險會驟然增加。但如果北方政權異常強大, 情況就完全不同了。

首先它有吊打南方政權的全力,由於我國地勢天然自北向南傾斜,這使得北方政權有消滅南方政權,完成華夏一統的可能;

其次,對於遊牧民族,北方政權有能力反擊並大量消滅他們,比如曹魏時期就長期壓制北方的匈奴、東北方向還消滅了烏桓;

最後,在不受南方政權和北方遊牧民族干擾的情況下,北方政權可以藉助河西走廊再次控制西域。一來對北方的遊牧民族形成包抄態勢;二來可以擴大自身影響力。


在海洋經濟到來前,北方是絕對碾壓南方的,不僅是因為經濟發達,更是因為周邊的藩屬國,也基本在北方政權周邊,加上政治經濟中心在北,他們對北方政權的認同,要遠遠勝過南方。

漢朝以後,我國和國外的交流,特別是和南亞次大陸的佛教往來,基本也是從河西走廊連通的,這使得北方成為宗教中心。佛教後來從北方陸續傳到朝鮮和日本、青藏高原等地,這也極大地擴展了北方政權的影響力。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為何北方弱則中國弱,北方壯大而中國在世界的影響力強大呢?

看看歷史,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歷史上中國的皇帝出自北方的多,北方統治南方是由於政治因素決定的。

二、經濟強的地方一般崇文不尚武。十九世紀世界進入了城鎮化、工業化後,世界經濟發生了改變。由原來以內陸的農耕經濟轉成了沿海貿易經濟。二十一世紀以科技為主導的世界一體化經濟,決定了中國南北之差異。

三、南方人(尤其是東南沿海的人)不講政治,誰當皇帝還不一樣。一有戰事,有錢的跑得比兔快,因此海外留下許多華人華裔。

四、南方人民系大多數是古中原移民且意識形態多樣化,各地只種祖上留給自家的一畝三分田。對外擴張的意願與野心不強。在古代,要擴張或避難的都被趕下海了。

五、北地遼闊且人稀,是軍事上的練兵場與實驗場所。開個玩笑,南方地少人稠的,總不能來這搞個核彈試驗是吧?


因此,中國的經濟仍靠南方,軍事政治在北方。北方強說明中國是全面強大了!


嚁月


題主的說法有一些片面了,應該說北方強而軍事強,南方強而經濟強,南北互補,方為中國強。

為什麼說北方強則軍事強?因為北方歷史上是各大強盛王朝的兵源地,很少有自南向北統一的王朝,就算是從南打到北,王朝要是想要長久還必須用北方軍。北方氣候惡劣,冬夏氣溫差異大,以山東為例,夏天最高氣溫最高38°,冬天最低氣溫能達到20°。所以造就了北方人適應性強的特點,如果讓北方人去南方當兵也能適應,而如果讓南方人去北方則很難適應。至於當初日本侵華時,雖然北方大部已失,但是北方的反抗也從未停止,東北抗日聯軍足足打了14年。一將無能,累死三軍,不能把張學良犯的錯加在無辜平民的頭上。北方抗日部隊到抗日結束時兵力達到百萬,這就可見一斑。


而南方氣候適宜,水陸交通便利,有利於商業貿易,早在明朝就誕生了資本主義萌芽,這也造就了南方人善於經商的特點,改革開放以來南方經濟飛速發展雖然有政策優勢,但是也離不開南方人善於經商的本能。


道之若何


脫離實際談歷史,除了博人一笑,還有什麼其他意義?中國華民族本就是發源於北方,逐漸南遷的,大部分時間北方都是中國的政治經濟中心,後來南方的經濟才逐步趕超北方。就軍事而言,冷兵器時代,中國的各王朝最大的敵人就是北方遊牧民族,所以集中全國力量到北方防守,加上經常經歷戰爭,也就造成北方軍力的強橫,但北方軍隊,並不全是北方人,例如戚家軍、四川白桿兵都是南兵北調,戰力暴棚的軍隊。有一戰之力的南方軍隊都北調了,一旦北方戰敗,留守南方的軍隊戰力就堪憂了,所以戰敗就成了必然,只是時間堅持的長短問題,但歷史也告訴我們,每次南方戰敗,都很慘烈的,南人也是不容易征服的。

在冷兵器時代,騎兵就是戰鬥力,天生就是步兵的天敵,北方出戰馬,南方出水兵,沒有騎兵的南方人要征服北方,難如登天,這是時代的侷限,不是個人勇武就能填補的。進入熱兵器時代,騎兵的作用削弱,南方人的勇武就顯現出來了,太平軍、湘軍、北伐軍都是從南向北席捲天下,而工農紅軍也是在南方組建,主要兵源就是湖南、兩廣一帶的人,十大元帥基本都是南方人。

脫離時代講歷史,就是"何不食肉糜"的翻版。


阿苯貓


中原乃肥膏之地!就拿三國來說:曹操之所以能最後滅蜀跟吳,一個是北方糧倉,而糧食跟人口是成正比的,如果沒有糧食哪有青壯消耗的勝出!古代戰爭比拼的就是消耗,古代北方平原的糧食可比南方的荒野山林強多了!小麥米有倆季,北方大慨三畝地能養活一個成人,而南方糙米畝產才200多斤,需要七畝旱田才能養活一個成人,水田畝產300多斤,需要五畝養活一個成人!而南方大多山區河流,還只要一季產糧期,並且還根本就沒有那麼多產糧的田地。還有一個就是戰馬,戰馬是古代的戰略資源,南方不產戰馬!秦始皇徵南粵為什麼那麼難,因為沒有機動戰馬的優勢,山越精兵根本就可以輾壓秦國騎兵跟步卒!到了熱兵器時代的過渡期,南方軍隊根本就輾壓北方軍隊!因為北方騎兵的作用降低了!


華夏草根山民謀士


這問題有點意思了,細細思索還真是那麼回事,北方強那麼中國在世界上基本上都是數得著的國家,北方一弱立馬罩不住,被人打的七葷八素的,大概是農耕文明與遊牧民族的碰撞,真的可以把民族性磨的鋒利!(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縱觀中國歷史可以發現,自始至終都有一箇中原民族為主題,周圍衛星民族環伺的歷史情況,先秦時期北方的鬼方、西邊的羌族西北的戎,秦漢時北方的匈奴、西邊的月氏、烏孫和鮮卑、烏桓等族。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西北的羌、胡和北方的拓跋鮮卑逐漸做大做強,隋朝時北方的突厥一直威脅中原王朝,唐朝時吐蕃又在西南強大起來,一下子邊管局勢又緊張了起來。

五代十國時期,先不說少數民族政權的問題,就中原王朝來說也是一下子分裂出來十幾個王朝,讓人目不暇接,完全找不到民族發展的重點;到了宋代,遼、金、蒙古交相輝映,你方唱罷我登臺,最終蒙古把整個東亞地區收拾了一遍。


元朝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沒有邊患或者說民族危機的朝代,因為人自己就是最大的“禍害”,不禍禍別人就算積德行善了;明朝時韃靼都把朱元璋折騰完了,清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第二個邊疆民族關係不那麼緊張,甚至是沒有民族壓力的朝代。

多民族融合並不都是歡聲細語,其樂融融,在融合的過程中更多的你爭我奪,甚至是殺戮、流血,但這樣說並不是要否認多民族存在的事實,一般情況下北方遊牧民族多數飄忽不定的劫掠,尤其是當中原的重甲兵遇到移動靈活的遊牧騎兵時,多少有點束手無策。

但是確實是凡是抵禦住北方遊牧民族進攻的中原王朝,在世界上基本上都是數一數二的王朝,比如說把匈奴擋在萬里長城之外的秦朝,牽制住吐蕃的唐朝等等,都算是當時世界上的強國了。


歷史三日談


中國歷史上的強大統一王朝大多崛起於北方,只有大明是個例外,也是唯一一個北伐成功的朝代。

出現這種現象的一個原因,是南北自然環境的不同,造就了南北人群不同的性格特徵,用一句話概括就是“北方人,克己復禮;南方人,酒色財氣”。

這也是為什麼北方產生了孔子、老子等民族的靈魂開拓型人物,而南方沒有這類人出現,頂多是對儒道學說的詮釋者,比如朱熹、王陽明等,但卻出現了善理財的陶朱公、紅頂商人胡雪巖等等一大批商界精英。

而值得注意的是,歷史上開國元勳多為北方人,而惑亂江山、貪汙腐化的亡國之臣多為南方人,值得深思……


寂寞行者


我覺得這個是個很複雜的問題,是多方面的因素集合體,中國北方整體來說地勢要比南方平整,文化認同比較單一,這樣一個族群崛起,可以順勢整合很大的力量。文化認同比較強就增加了其統一和報團的可能性較大。地勢又相對於南方地區平坦,便於中央管控。但是南方不一樣,古時候就稱之為百越,因為很多地區都是以部落為形式的聚集。由於交通不便,部落之間文化風俗不同,信息不暢。而且實力都差不多,不想報團,也不想擴張。族群文化思想遠遠大於國家政權的概念,你鬧你的,我過我的,互不干涉,我不想侵略你,你也別來征服我。山高林密,想征服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不管歷朝歷代,都是以安撫為主。所以很難形成強大的集團。而北方不一樣,你不強大,立馬就有另一個集團將你吃掉。對於老百姓而言,誰統治都一樣,反正見怪不怪了。祖祖輩輩就這麼過來的。順從性要比南方好很多。但只要有一個強權崛起,就會很快形成一股強大的力量。而去侵佔南方以部落為首的各個勢力,以幾倍的實力去征服,就容易很多。這也就是為什麼都解放了,南方很多地區還要剿匪,南方人的韌性和不屈服的精神要比北方強很多,以川軍,湘軍為例,但是擴張性和骨子裡的侵略性沒有北方人的多。這也就是北方人動不動就出手,但是被打服之後也就不記仇。而南方人不一樣,今天你打了我,我打不過你,過幾天找個機會一定要找回來一樣。大家都是一個人種,只是因為地域與從小的文化侵染而形成的價值觀。沒有誰優誰虐的事。所以北方成立的政權都喜歡集權,集中力量辦大事是骨子裡帶來的基因。南方成立的政權喜歡搞民主,因為誰也不服誰,大家商量著來,結果就跑到灣灣去涼快了。所以一般戰爭和統一,大多是北方往南方打。所以一般的脈絡是,地勢決定了有高產出,有高產出帶來了人口的聚集和繁榮,繁榮之後就是大家都想要,內政不穩外患不斷,私心就使得戰爭不斷,戰爭促成了民族大融合和文化統一,文化的融合就為強權政治打下了基礎。這個好多戰爭都可帶入到裡面解釋。這是我的理解,我是北方人,有冒犯到各位的地方希望諒解。


土海884


這個是基於黃河流域到長江流域的發展時間軸。

都知道中華文明起源於黃河流域,自古中原就是在黃河流域南向。



而長江流域在周之前還屬於蠻荒之地,春秋戰國的時候楚國才初步開發,但是還是被視為蠻夷。

到了秦漢,雖然南方已經歸屬中原王朝,但是農業和人口主要還是集中在北方。



等到了西晉,北方少數民族趁虛打進中原,中原文明大規模衣冠南渡,南方才正式得到發展。

但是,北方依舊是中原文明的燈塔!

一直到了宋明清時期,南方在上千年的開發下,已經實現對北方的趕超,南方出海口,產糧重地,已經成為王朝的風向竿。



元末,朱元璋第一次實現南方向北方的逆推。

明末,因為失去南方的經濟支持,北方的崇禎迅速敗落。南明各個政權沒有一個統一的政權,自然難以取得勝利。

清末,南方各省率先通電獨立,清王朝土崩瓦解。後來廣州國民政府更是完成了第二次南方向北方的逆推。

由此可見,南方弱只是開發度不夠,國力並不是全由北方決定的。

還有明初的時候,國力主要輸出都基於南方,而明初是屹立於世界之先列的。

當然了,題主的問題也有一定的道理,因為北方在中華也扮演者一定的角色。

比如北方養馬,北宋就是因為沒有燕雲十六州而處處受制於人。



還有一方水土一方人,江南的氣候和氛圍給人一種安逸感,會讓人喪失一定的鬥志。南宋就在此列。

因此北方的強盛程度也在很大的程度上決定了一個王朝的國力。


至秦子


看了下回答,看不下去,還是自己來吧。為什麼中國歷史上一直是北方強則中國強,北方弱而中國弱。

按題主所問,其中中國歷史肯定是不包括現代中國的。

中國古代歷史所有的威脅幾乎都來自北方,所以說北方弱的時候都容易被北方遊牧民族入侵,甚至我們被逼迫到長江流域。但是弱又分幾種,北方弱大多都是因為北方是我國政治中心所在,有很多弱都是由內亂而起。例子幾乎貫穿整個中國古代史。唯一一個例外——兩宋。兩宋弱是弱在冷兵器時代最厲害兵種——騎兵。這也是兩宋建國從始至終都沒穩定好的養馬地造成的。再說北方強,北方強意味著對內政治環境和平,對外可以抵擋住北方遊牧民族的入侵,甚至北伐。對中國這個天然大國來講,只要海內和平,就會強大起來。

其實北方之前一直是全方面強於南方的,南方強大始於五胡亂華,北方漢人南下建立了東晉,再者是安史之亂大量人口南遷,真正南方開始超過北方的時候是北宋亡,南宋建。自那時起,北方經濟完全弱於南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