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餅歌》是不是現代人穿越回明朝背下了歷史,然後寫下的歌?

理論物理迷


在古代,類似《燒餅歌》這樣的語言被稱為“讖緯”,即是充滿神秘色彩的中國文化,也是史書敘事的重要環節。

讖緯的發展在中國是有一定歷史背景的。從最早的《河圖》和《洛書》,再到秦末漢初的“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亡秦者胡也”、“大楚興,陳勝王”等各類讖語。

在《史記》中也存在大量的讖語,這和當時社會環境有關,董仲舒提出天人感應說,大大加強讖緯的影響。

東漢時期,讖緯成為統治思想,因為劉秀是憑藉《赤伏符》成為皇帝,東漢政權的合法性來自讖語,讖緯由此成為國教,稱為“內學”。

魏晉以後,玄學盛行,讖緯逐漸被人拋棄,加上皇帝擔心大臣利用讖緯篡奪皇位,故而禁絕讖緯。但讖緯在民間流傳很廣,比如《推背圖》,《燒餅歌》。

既然是民間流傳,很多都會冠以新說辭。《燒餅歌》或許和《推背圖》一樣,並非在明朝出現,而是後人修改的結果。


五味社


《燒餅歌》不是穿越,是託名。

在《燒餅歌》流傳之前有一本書叫《蒸餅歌》。

裡面的內容大同小異。

只不過那本書的作者叫鐵冠道人張中。

說的開頭也是朱元璋在吃燒餅,作者進來了,朱元璋把燒餅放到碗裡面,然後蓋住,為劉伯溫這是什麼呀,作者就說“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龍咬一缺,此乃餅也”,朱元璋一看,哎呦我去,來接著聊,作者就開始侃侃而談後面的歷史,寫下了這本書。

實際上蒸餅歌也好,燒餅歌也罷。

這書既不是劉伯溫寫的,也不是張中寫的。

這書都是後人託名作的。

哪個後人?

這個不好說,因為不是一個後人。

例如上面說的這個朱元璋吃燒餅的故事,在明朝萬曆年間就有了。

至於後面的歌,就屬於後人添枝加葉了。

反正都是事後諸葛亮,寫上去就是了。

明清之際就有了這本書,加上明清之際出版行業發達,這種書也好賣,所以就各種刊印。

真真假假混在一起。

再加上各種演義小說裡的神話,例如萬曆年間《英烈傳》把劉伯溫說成諸葛亮一樣的神人。

反正大夥吃這一套。

劉伯溫就被推上了神壇。

關於他的燒餅歌后世的人也就不斷添加,不明就裡的人看起來就會說哎呀,原來真是個神人。

從清朝中後期開始,反清復明的秘密結社就奉劉伯溫為神人,他們為了證明清朝的氣數已盡,也利用劉伯溫的名義編這種書,給大家看,你看劉伯溫前面的預言都那麼準,後面一定準。

其實後面的語言都寫得十分晦澀,怎麼解釋都對。

人嘴兩張皮咋說咋有理。

所以不要信這些東西。


錦翼


是的,劉伯溫就是穿越的,劉伯溫穿越到明朝之後,認為自己學的歷史不能白學,所以一路上用自己通天文、曉地理,用自己的9年義務教育所積累的知識,最終幫助朱元璋贏得了天下。

當時劉伯溫在功成名就之後,,認為自己堪比袁天罡和李淳風,甚至自詡“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

劉伯溫心想:“諸葛亮還有《馬前課》,袁天罡和李淳風這對好基友還有《推背圖》,我作為一個無所不知的現代人,豈能比他們還差?”

恰好一個機會,朱元璋問劉伯溫明朝以後的江山會怎麼樣?

作為看了幾百部宮廷劇的劉伯溫,他深知不能直接和朱元璋說實話,畢竟伴君如伴虎,於是回答:“等我以書面形式告訴你吧!”

回到家中,開始運用自己9年義務教育所學的歷史知識,把自己所知道的明朝以後的事情全部寫下來。

通宵碼字,終於寫完,頓時覺得有些餓,於是拿起了桌子旁邊的燒餅,咬上一口,突然發現書還沒有命名,看了下手裡的燒餅,心想“就你了!”《燒餅歌》就這樣橫空出世。

這《燒餅歌》預言的事情有很多,甚至連清朝以及抗日戰爭都涉及到,最主要的是也回答了朱元璋的疑問,明朝的發展形勢和最終結局,只是寫的有點模稜兩可,讓你們猜去吧!

不僅如此,劉伯溫覺得還不夠,作為穿越的人,不能就這樣浪費了自己的一生,於是又寫下了一本預言書《金陵塔碑文》。

看著這兩本書,劉伯溫感嘆道:“多學點歷史還是有用的!”

劉伯溫認為諸葛亮肯定比不過自己,其實他不知道,原來諸葛亮也是穿越過去的。


羽評郡主


說起世界十大預言,一直被人們奉為神聖般的指示,都信以為真。而早在中國古代也有十大語言,比如呂望《乾坤萬年歌》,蜀國·諸葛亮《馬前課》,唐·李淳風《藏頭詩》;唐·李淳風、袁天罡《推背圖》;唐·黃檗《黃櫱禪師詩》、北宋·邵雍《梅花詩》;明·劉基《燒餅歌》,明·劉基《金陵塔碑文》;清·高靜涵《步虛大師預言》;民國·某易學家《武侯百年乩》。

而事實上這些預言很多都被證實是託名的,未必是真實的。今天來說一下明·劉基《燒餅歌》,這本預言書隱瞞了我們多少真相?據說在公元 1368年某一日的早上,明太祖在內殿裡吃燒餅,只咬了一口,便聽到內監會報劉伯溫覲見。朱元璋便以碗蓋著只咬了一口的燒餅,來測試劉伯溫,問他:“先生深明數理,可知碗中是何物件?”劉伯溫掐指一算,對曰:“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龍咬一缺,此乃餅也。”這個時候朱元璋覺得他果然很厲害,就問了天下後世怎麼樣。於是,一問一答成了流傳到現在的《燒餅歌》。

我們今天看到的《燒餅歌》的文字記載是朱元璋以文言問他,劉伯溫大都以七言詩的形式回答。由於《燒餅歌》很長,先看一兩段模式。

這裡首先有一個疑問,朱元璋和劉伯溫到底是怎麼對話的?有歷記載說公元1368年朱元璋要見孔子後人孔克堅時,先是書面傳達,完全是文言文,但一見面就是說大白話。那麼他和劉伯溫的談話不太可能用這樣嚴禁的文言對話。即便是用文言對話,另一個最大的疑問是劉伯溫居然用七言古詩的形式回答,這還不是關鍵的,關鍵的是這種七言古詩並沒有直接明白的回答朱元璋的提問,而是像讖語,讓人去揣測。

而《燒餅歌》的預測是從朱元璋在位的洪武年開始,經過明成祖篡奪江山,再到崇禎滅李自成亂。又在清朝的建立,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一直到慈禧,到民國,預測到2000年之後的歷史。

首先劉伯溫以七言讖語的形式回答,這不太可能,即便如此,那麼朱元璋怎麼就能完全能聽懂了。從朱元璋的不斷提問中可以知道朱元璋是聽懂了劉伯溫的讖語形式的回答。我們看一下朱元璋的幾次提問。

對於劉伯溫這種讖語形式的回答,到現在我們都無法清楚的解釋他所說的到底是值什麼。而朱元璋居然輕易就能明白?而事實上我們知道的從洪武年到民國的預測都是後人揣測然後將已發生的歷史對號入座。據說是一位叫紫虛生的當代人解釋了洪武到2000年前的歷史,而之後的歷史他無法解釋,也就是說無法對號入座。

這件事證明的劉伯溫的讖語回答如果沒有將已發生的歷史對號入座,至今都沒有人解釋其中的意思,那麼朱元璋又是怎麼知道這些讖語的含義呢?


怪譚先生


《燒餅歌》不是劉伯溫的真實著作,而是明朝時期的扶乩產物。

扶乩【ji】又作扶箕、持鸞,也稱降筆、筆仙、碟仙。兩人或一人扶住一種架子,架子上有筆,在預設的沙盤上寫出文字或圖形。

唐宋以來在中國非常流行。清代陳德榮《呂祖全書序》說(呂祖)「飛鸞演化,雖婦人小子,無不知其名號者」。在湖北的江夏涵三宮乩壇,人們利用扶乩引呂洞賓降文四十餘年,這些文字都被編入今本《呂祖全書》。

明朝王陽明對扶乩的態度

王陽明的弟子董澐,曾經讓蔡其潮扶乩,自言是呂洞賓下降唱詩一首:“鶴馭飄飄禹穴來,陽明夫子杏壇開。論心論性全無理,非老非儒小有才。投水屈原為孔子,卻將董氏作顏回。考亭地下如知得,拍手長歌笑幾回。”

董澐告訴王陽明,董澐認為是真仙降臨。王陽明把蔡其潮找來,說這首詩是蔡其潮所寫,蔡其潮沒有辯解。

許地山著《扶箕迷信底研究》,對扶乩源流有過系統研究。

《清稗類鈔》認為扶乩是類似催眠術之類的心理暗示。

本人是沂藍書院趙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現代史,繼承章太炎學派唯識史觀學說。


沂藍書院趙月光


木下一了頭,目上一刀一戊丁。是(梟雄)兩個字。木下一了(鳥)頭,就是(梟)字。拆(李)字的忘記了還有個(頭)字,木加頭,就讀木頭。目上一刀一戊丁,就是讓你看上個字自己做選擇,戊丁在天干是五和四的意思,加上就是九,你選擇五,就是九五。雄字的左邊(除偏旁部首隹旁外),左邊筆畫寫是四畫,一筆一畫寫是五畫,所以是(梟雄)兩個字。目上一刀一戊丁,也可以是(羅)字。草頭加上十口女,又抱孩兒作主張,是(菇)字,同音字(孤)。二四八旗難遮日,是(昊)字,(天)字拆開就是二和八,(天)字筆畫是四畫,(日)字的筆畫也是四畫,所以是(昊)字。


純屬合4557798


《燒餅歌》《推背圖》都有讀過,《燒餅歌》“明、清”什麼帝號姓名一路出到民國後變成是環境評論這真實嗎?。而《推背圖》到59象還是一個個事件從現在算起至少300年內發生的事。所以 《燒餅歌》是清未民初作品,而《推背圖》真的是穿越作品。


guanxingsu


能將1949年以後事算出來,我服。


米汁佛子弟


給你們精確回答吧,前不久我看了一個視頻,裡面一個教授說:燒餅歌是國民革命黨,當時為了推翻清朝,炮製出來的慌話。


朱國清496


當然不是,肯定是後人偽造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