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布斯》:人工智能的未來屬於亞馬遜和他的“追隨者”

《福布斯》:人工智能的未來屬於亞馬遜和他的“追隨者”


人工智能也遵循“贏者通吃”的遊戲規則。

亞馬遜的一舉一動都牽動著大家的心。

以鬧得轟轟烈烈的亞馬遜第二總部選址來說,總共三個國家200多個城市參與角逐,20個城市入圍候選名單,到最終花落兩座城市北弗吉尼亞和紐約的長島市,亞馬遜的第二總部選址演繹成了一場“選美大賽”。

這源自於亞馬遜的承諾:將在第二總部創造5萬個就業崗位,平均年薪10萬美元,並將投資50億美元。

《福布斯》:人工智能的未來屬於亞馬遜和他的“追隨者”

與此同時, 據外媒報道,負責亞馬遜Alexa虛擬助手和Echo設備業務的高管表示,該部門目前擁有1萬多名員工,較一年多以前擴容一倍,且Alexa今後幾年可能進入辦公、車載、酒店等領域。

過去一年時間,亞馬遜已經將其虛擬助手服務擴大到多種設備,包括Echo Auto汽車服務以及內置Alexa的微波爐。據Loup Ventures測算,自從2014年末推出以來,Echo系列設備總銷量預計已經超過4700萬臺,在智能音箱市場拿下大約51%的市場份額

那麼,問題來了,在這樣的一種發展態勢下,除亞馬遜這樣的巨頭之外,其他的人工智能企業又該如何發展?《Forbes》的答案或者會引起大家的警覺。

以下為AI銳見就《Forbes》原文所做的翻譯:

新興的人工智能產業活躍但不穩定,初創企業、數字平臺、軟件供應商和硬件製造商都在努力提供產品、解決方案和商業模式,以滿足終端用戶日益增長的需求。

這是一個新興行業的開始,我們尚不清楚人工智能能在多大程度上滲透到人類生活之中,也不知道它究竟能佔據多少的市場範圍?

但可以得知的是,圍繞這項新技術正在創造一個巨大的市場。

普華永道(2017)估計,到2030年人工智能將為全球GDP增加15.7萬億美元。人工智能的影響可能與其他數字浪潮相媲美——它們滲透到了以前商業模式和用戶設備的各個部分:80年代的個人電腦、90年代的互聯網、新世紀的智能手機。

《福布斯》:人工智能的未來屬於亞馬遜和他的“追隨者”

然而,我們目前還不清楚人工智能產業鏈將如何構建,主導技術標準將是什麼,或最終的商業模式將出現?人工智能將如何走進大眾市場?

由顛覆性技術催生的新興產業最初都是令人振奮的:企業家、開創者和新進者爭相入局,搶奪市場先機。技術的不連續性產生了最初的混亂時刻,這時候,不同參與者之間開始了在各種技術方法、產品、市場解決方案的試驗和競爭。

最終,產品或以服務配置的主導地位顯現,為市場提供了最佳效率,類似的案例有FordModel T(汽車),Remington(打字機),IBMPC(個人電腦)和Google(搜索引擎)。

《福布斯》:人工智能的未來屬於亞馬遜和他的“追隨者”

在PC行業形成期間,一大批初創公司競相制定設計標準(Atari,Amiga,Commodore,Sinclair,Next和Apple),IBM的設計最終佔據了20年的市場(超過90%的市場份額);在汽車行業,一小部分大品牌(包括福特,通用汽車,克萊斯勒,豐田,大眾和菲亞特)以“寡頭壟斷”的形式佔據了整整一個世紀的市場。

如果類比以前的產業創新模式,人工智能行業正處於發酵階段。相應地,該行業只有出現某種主導設計後才能使少數幾家企業得以生存,併成為行業領袖。在尋求效率和市場控制的同時,每個模塊化和分散的行業都面臨著垂直整合的競爭壓力。

假設人工智能行業也符合這個模式,我們可能會看到一個或幾個完整的端到端人工智能供應鏈(從計算硬件到定製終端用戶解決方案)的出現,從而見證人工智能行業的垂直化。

與任何數字產業一樣,人工智能也遵循“贏者通吃”的遊戲規則。只有少數玩家能夠在這個行業中生存並佔據主導地位,這很可能是垂直的,並由一個巨頭來主導架構並定義。

那麼,亞馬遜的人工智能發展模式就恰好為大家展示了終端用戶的發展路徑。

幾年前,由於亞馬遜在計算機服務和內存存儲方面的超強能力,它開始通過雲向第三方提供計算和內存存儲方面的服務——採用亞馬遜網絡服務(AWS)的“SaaS”模式,非常成功。

McCracken2017的數據顯示,AWS現在價值160億美元,每年以42%的速度增長。而現在,微軟和谷歌已經開始追趕亞馬遜的腳步。Forrester 在2017預計,到2020年,這三家公司將佔據所有云平臺收入的80% 。

《福布斯》:人工智能的未來屬於亞馬遜和他的“追隨者”

通過(亞馬遜的)這種策略,企業可以直接鏈接到人工智能的“軟實力”,參數化他們的需求,培訓遠程最先進的處理器,並通過雲服務訪問結果,同時支付使用的時間和計算能力。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雲中的人工智能”將成為下一個巨大的顛覆者。

鑑於以前的行業的發展脈絡,一些人工智能的參與者可能會強加他們的標準,以獲得市場地位,並在整合的供應鏈中進行擴張。但只有大玩家才能提供計算能力、硬件和研發投資,以創建全球人工智能的標準。

目前,最好的選擇是一些數字領導者:亞馬遜,谷歌,微軟或IBM。大玩家們傾向於將資源集中起來,並在價值鏈中向後獲得臨界質量,擁有巨大的研發投資和超級計算能力。

與此同時,由於對最終用戶應用程序或產品的需求不斷增長,人工智能還遭受著強大的向前離心力。

如果這些中心玩家高速發展,將提高數字平臺的自然競爭優勢,如谷歌或亞馬遜,通過從成千上萬的遠程和小客戶和應用程序中吸收更大規模數據流,從而獲得更專業和分段的知識、更好的算法,並通過溢出效應獲得無與倫比的人工智能能力。

這樣一來,這些數字平臺將成為未來人工智能供應鏈的引擎,並通過雲充當人工智能的全球驅動者。

正如上世紀80年代一樣,當非凡的計算能力在IBM個人電腦及其複製品(併成為一種商品)中被大量推銷並展示給世界時,人工智能的超級計算能力也可能會通過雲服務被數字平臺大量推銷。這將是該行業最終佔據主導地位的設計。

人工智能將被商品化和民主化。和互聯網一樣,標準的人工智能連接將適用於所有企業——數據的質量和數量(反映數據策略)以及卓越的客戶體驗將具有真正的競爭優勢。

而且,就像多年前出現的“英特爾內部”現象(個人電腦只不過是英特爾內部處理器的用戶界面)一樣,我們可能很快就會發現一家初創企業、一家超市、一家醫院、一家酒店、一家銀行或一家被貼上“谷歌內部”或“亞馬遜內部”的標籤——它們將由谷歌或亞馬遜人工智能大腦提供動力,並將使用與領先者相同的人工智能硬件和算法。

當然,貝索斯也在不斷反省自己。畢竟亞馬遜正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功,其核心零售業務繼續增長,同時該公司正在贏得龐大的雲計算市場,並且Alexa語音助手迅速佔領家庭領域。

只是在貝索斯看來,“亞馬遜不是大到不能倒,事實上,我預測有一天亞馬遜會失敗。亞馬遜將會破產。如果你看看大公司,他們的壽命一般是30多年,而不是100年以上。”

或許,這正是其他人工智能領域企業的機會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