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橋經驗:穿越55年曆史,仍歷久彌新的時代密碼

一段歷史,三代人生,六位親歷者,伴隨著楓橋經驗的誕生、發展、涅槃和創新。

董光,90歲,1928年10月出生,原浙江省委政法領導小組副組長,“楓橋經驗”初稿起草人之一。

楊光照,68歲,1950年8月出生,楓橋派出所原民警,現“老楊調解中心”負責人。

王水芳,69歲,1949年7月出生,楓橋鎮岫山村黨支部原書記。

楊葉峰,39歲,1979年1月出生,諸暨市公安局副局長、楓橋派出所所長。

金均海,45歲,1973年11月出生,楓橋鎮黨委書記。

張麗,40歲,1978年9月出生,“心起點”家庭指導服務中心負責人。



楓橋經驗:穿越55年曆史,仍歷久彌新的時代密碼


記者手記

接到採訪任務後,我們在暮色中啟程,從雲南昆明和浙江杭州,奔赴諸暨,拜會楓橋。

在火車上,我認識了一個朋友,他去年剛剛大學畢業,分到楓橋派出所工作。

“你對楓橋的第一印象是什麼?”我問他。

“我覺得是那裡的人。”他回答得有些意味深長。

我追問,他說:“你到了那裡就知道了。”

24分鐘後,諸暨火車站到了,這個與“人”有關的楓橋漸漸在我們眼前展開。

有這樣幾個片段讓我印象深刻——


片段一


能成功約到董光老先生採訪是我們此行最大的驚喜。

他是“楓橋經驗”初稿起草人之一,今年已經90歲了。

10月28日下午3時,我們一行八人如約抵達董光住處。穿著藍白格子襯衫和灰格坎肩的老先生,滿頭銀髮整齊後梳,精神矍鑠。

楓橋經驗:穿越55年曆史,仍歷久彌新的時代密碼


楓橋經驗的起源像畫卷,在他的講述中一幅幅重現:“試點選在楓橋倒不一定有什麼特別的意義,歷史往往是一種巧合。當時楓橋的農業生產、政治狀況、工作基礎等都比較好。”

楓橋經驗的誕生涵蓋了天時地利人和。

1963年11月上旬,楊永恆、董光和徐賢輔三人開始研究起草楓橋經驗的成果。成稿後,董光帶著稿子去北京,送公安部審查。

“那是我第一次乘飛機,來回太匆忙了,都沒來得及激動。從杭州筧橋機場飛到北京,中間還得停在濟南加油。飛機只能在六到七百米的高度飛,速度很慢。拿到公安部的修改意見後,我們馬上飛回。回來後又修改了一稿。”


楓橋經驗:穿越55年曆史,仍歷久彌新的時代密碼


幾天後,11月20日,毛澤東同志批示:“要各地仿效,經過試點,推廣去做。”至此,“楓橋經驗”成為全國政法戰線的一面旗幟。

“這就是楓橋經驗的誕生過程了。後面的事,我沒有再參與了。回首楓橋事,悠悠已半紀。歲序迭更遷,精神一以貫。這是紀念楓橋經驗五十週年時,我寫的詩。55年過去了,真是彈指一揮間。”董光呷了一口茶,對我說。

“楓橋經驗,歸根到底是不忘初心。”

片段二


楓橋鎮不大,派出所、檢察室和法庭都在附近。路面乾淨整潔,街道路面車輛有序停放,仔細一看,所有車頭都是朝同一個方向,沒有例外。

10月27日上午,我們來到了老楊調解中心。一身黑色西裝,胸前彆著人民調解員徽章的楊光照正在主持調解一起案件。

“希望下次見到你們,是在茶室而不是調解室”,楊光照拍著調解雙方的肩膀笑,一場糾紛在談笑中結束。


楓橋經驗:穿越55年曆史,仍歷久彌新的時代密碼


50後的楊光照,是原楓橋派出所民警,現在是老楊調解中心的負責人。

2003年11月,習近平同志在浙江紀念毛澤東批示“楓橋經驗”40週年會議上提出,要充分珍惜“楓橋經驗”,大力推廣“楓橋經驗”,不斷創新“楓橋經驗”,使“楓橋經驗”在維護我省社會穩定中顯示更強的生命力。

5年後,“老楊調解室”應運而生,兩年後更名為“老楊調解中心。”

調解中心裡有個大櫃子,裡面存放著一百多本泛黃的工作日記,記錄著楊光照從警24年來的點點滴滴。


楓橋經驗:穿越55年曆史,仍歷久彌新的時代密碼


68歲的楊光照笑著說,“只要身體條件允許,我願意一直做下去。”

“過去調解,老同志是長輩,帶著笑臉,說幾句好話,用長輩的權威三言兩語把矛盾解決了、糾紛化解了。現在老百姓的法律意識增強,我們就必須要以法理情,進行綜合的分析、協調,用法律來疏導,用道理來說服,用人性化的感情來疏導,也能真正從根源上化解矛盾。”

調解室內有塊電子屏幕,寫著“在線矛盾調解”,楊光照自豪地說:“以後可以選擇在網上調解,不一定到現場了。”

片段三


楓橋經驗公安史蹟館,位於楓橋派出所二樓,是全國唯一一家位於派出所內的紀念館。

27日下午,我們在這裡見到了採訪對象,諸暨市公安局副局長、楓橋派出所所長楊葉峰。


楓橋經驗:穿越55年曆史,仍歷久彌新的時代密碼


如今的楓橋,用楊葉峰的話來形容,就是“早上有人執勤,白天有人調解,晚上有人巡邏”。楊葉峰說,“我們組織民警挨家挨戶進村走訪,被群眾稱作鄰家警察”。

2013年,習近平同志對“楓橋經驗”再次作出重要批示:“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充分認識‘楓橋經驗’的重大意義,發揚優良傳統,適應時代要求,創新群眾工作方法,善於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矛盾和問題,把‘楓橋經驗’堅持好、發展好,把黨的群眾路線堅持好、貫徹好。”

一時間,社會組織如雨後春筍,平均每三個人,就有一個參加社會組織。

為什麼楓橋民間社會組織得以蓬勃發展?楓橋鎮黨委書記金均海說:“徹底解決溫飽之後,群眾在精神上有了更多的需求,這個現象在大城市並不稀奇,但在鄉鎮村一級出現,就是經濟高速發展與踐行楓橋經驗的可喜結果。”


楓橋經驗:穿越55年曆史,仍歷久彌新的時代密碼


如果說政府治理是經線,社會組織是緯線,經緯交織的治理網格才是牢不可破的。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改變了政府一元的管理制,一元變多元了。”

“你有沒有發現,我們楓橋停車的方向都是統一的?”聊天時,金書記問我們。“為打造雪亮工程,構建智慧楓橋,我們安裝了777個高清探頭,52個自動抓拍探頭。街面秩序規範就是我們集鎮管理的要求之一。”

“群眾的需要就是我們的志願。”採訪即將結束時,這位70後的鎮黨委書記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