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期,德國“末日飛機”(補充上篇文章內容)

6 Ta 183“烏鴉”重裝甲噴氣戰鬥機

自1942年一項擬將老舊的Fw190戰鬥機改裝為噴氣戰機的嘗示失敗後,福克•武爾夫公司的天才設計師譚克博士的設計部門立刻開始了一項的基礎研究,體現了當時最先進的技術發展水平,這項研究有兩個方案,核心都是圍著兩個小尺寸單發重裝甲噴氣戰鬥機項目。其中一個發展成為我們上面提到的He162“火蜥蜴”,而另一個就是現在所說的Ta 183。

二戰時期,德國“末日飛機”(補充上篇文章內容)

項目自1943年出現該系列的第一個方案,但並不十分理想,直到1944年1月第5版設計中譚克博士放棄了走傳統氣動道路,他設計了一個具有大後掠薄型機翼以及帶有後掠的平尾Y型尾翼的飛機方案,Ta 183的基礎已經在圖紙上出現了。

二戰時期,德國“末日飛機”(補充上篇文章內容)

為了穩妥比較,在第5方案後又推出了與同期英國 德•哈維蘭DH100“吸血鬼”噴氣機類似的第6和第7方案,不過皆不敵第5方案而遭廢棄(這件事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了同為噴氣先驅的英國,在先進噴氣機的氣動佈局開發上還比不上德國,就更不要說當時的美蘇了)

二戰時期,德國“末日飛機”(補充上篇文章內容)

第5方案在44年被正式命名為Ta 183,到戰爭結速時它已經是個很有希望的機型了,缺乏的僅僅只是時間。

Ta 183採用的大後掠薄型機翼以及帶有後掠的平尾的Y型尾翼的氣動構形,這與航空史上的另一名機——在朝鮮戰爭中開創“米格走廊”奇蹟的蘇聯米格15戰鬥機十分相似。其實,正是這架飛機影響了戰後蘇聯的噴氣機發展!!Ta 183可稱得上是米格15的“老師”。(其實,朝鮮空戰的另一主角美國F-86身上也可以看到另一款德國戰機Me P.1101的影子)

二戰時期,德國“末日飛機”(補充上篇文章內容)

不過,在德國人超前思維的指引下,還可以在翼下裝備4枚X-4空空導彈,這也是它與米格15的最大不同。就對B29一類重型轟炸機的攻擊來說,這顯得更安全也有效。(X-4空空導彈在二戰空戰中共擊落英國“蘭開斯特”和“哈利法克斯”重型轟炸機7架,“蚊”式戰鬥轟炸機3架,美國B17重型轟炸機4架以及A20中型轟炸機3架。當時的盟軍未聽說過空空導彈 ,以為自己的飛機是被火箭彈擊落)

Ta 183如果能加入戰場,這對盟軍來說可不是一件好事,僅從技術上,它已稱的上是50年代的戰機,是劃時代的產物,盟軍就是出動B29代替B17只怕也是損失慘重,至於它們的護航機P51野馬和後來的初代噴氣機P80,看看它們50年代在朝鮮空戰中的遭糕表現,就知道它們在面對Ta 183這樣的超前機種時已是自身難保,哪還顧得上轟炸機??除非F-86“佩刀”能提前5年出現,不過F-86它自己本身就是吸收德國先進航空技術後的產物,這是根本不可能的。

二戰時期,德國“末日飛機”(補充上篇文章內容)

Ta 183不過也有初期輕型噴氣機所固有的“腿短”缺點。盟軍戰機又要像對Me262一樣去機場上空碰碰運氣了。

Ta 183“烏鴉”性能參數:機長 9.2米 翼展 10米 速度 962千米/小時

7. Me P.1101戰鬥機

1944年7月5日,德國航空部向各大飛機公司發出了關於新型戰鬥機指標的226/II方案,這次競標旨在開發出一種性能超越早期Me262的高性能噴氣戰鬥機,梅塞施米特公司拿出的競標方案就是我們下面將要談到的Me P.1101。

1944年7月24日,Me P.1101的第一份方案誕生了,不過此時的飛機設計還不是十分理想,繼續修改的結果就是1944年8月30日推出的第二份方案,此方案比起第一方案有了很大的進步,不過梅塞施米特公司仍認為有繼續改進的必要,最後確定的是裝有一部Lorin噴氣發動機的Me P.1101L方案。

Me P.1101最終方案確定後,梅塞施米特公司於1944年11月10日開始把圖紙上的設計變為現實1944年12月4日,飛機選材工作開始展開,這樣到了1945年4月29日,原型機已完成了80%的工作量。Me P.1101原定於1945年6月開始第一次試飛,不過德國的投降永遠中斷了它翱翔天空的夢想。

二戰時期,德國“末日飛機”(補充上篇文章內容)

Me P.1101的外形佈局已有50年代戰鬥機的特點,同Ta 183一樣也是一架劃時代的戰機。德國戰敗後,美國人將Me P.1101殘破的機體運回國內,以它為基礎開發出了自己的X-5試驗機,X-5在美國噴氣機早期開發的探索時代所獲取的大量寶貴數據,對美國後來的噴氣機開發頗有收益。我們將能從50年代朝鮮上空號稱“米格殺手”的F-86“佩刀”身上還能依稀看到Me P.1101模糊的身影。

二戰時期,德國“末日飛機”(補充上篇文章內容)

F-86“佩刀”噴氣式戰鬥機

二戰時期,德國“末日飛機”(補充上篇文章內容)

X-5試驗機

值得一提的是,Me P.1101的機翼可在地面進行機翼後掠角的調節,共有35度 40度 45度這3種後掠角可以選擇,雖說梅塞施米特公司這麼做只是為了確定飛機的最佳後掠角。不過從某種意義上來說,Me P.1101也算得上是最早的可變後掠翼飛機了。(注意:Me P.1101的後繼型號Me P.1102將可以在空中實現機翼變動,如能問世,它將成為人類航空史上真正的首架可變後掠翼飛機)

Me P.1101同Ta 183一樣也是一架劃時代的戰機。同時代的盟軍沒有任何戰機能與其比翼,不過隨著德國的戰敗,Me P.1101和Ta 183這兩種當時最為強悍的戰機都無法投入戰場,給後世的軍武迷們留下了太多的遺憾。不過就在5年之後,分別擁有Me P.1101和Ta 183血統的美蘇兩國最強戰機F-86和米格15在遠東的天空上展開了人類歷史上的首次噴氣機大空戰。兩者的表現都極為優異,看著自己的後輩能有如此出色的表現,Me P.1101和Ta 183這對噴氣戰鬥機的先驅也無憾了。

二戰時期,德國“末日飛機”(補充上篇文章內容)

8.“突爪鷹”對地攻擊機

當大家第一眼看到下面這張類似定格的圖片時,是否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這是什麼飛機呢?A-10?!當然不是,其實它可是比A-10攻擊機“早生”30年的異國前輩。

二戰時期,德國“末日飛機”(補充上篇文章內容)

1944年,為了應付日益強大的盟軍特別是蘇軍強大的裝甲洪流對德國本土的威脅,德國開始了新一代對地攻擊機的研製;

名為“突爪鷹”的新型對地攻擊機是為了接替老舊的亨克爾Hs129攻擊機,設計思想就是利用強大的火力和自身厚重的防護裝甲在低空獵殺敵軍坦克(這一點與後世A-10攻擊機的作戰設想完全一致);

“突爪鷹”的外形也許不像其它一些德軍末日戰機那樣前衛,可卻是極為適合低空攻擊這種風險極大的任務(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德國航空設計師們在該機身上投下的苦心和努力)。可惜朝聞夕死,一切都晚了。

二戰時期,德國“末日飛機”(補充上篇文章內容)

“突爪鷹”擁有對地攻擊機必備的厚重裝甲,其擁有的“開罐”利器也十分不錯,其標準反坦克兵裝為Mk103 30毫米長身管機炮(性能優於Me262上的MK108),也可以換裝更大的足以擊毀蘇軍新式重型坦克的50毫米以上火炮和各種反坦克火箭和炸彈,如能問世,它將是當之無愧的最強對地攻擊機(怕是沒有什麼盟軍坦克能躲過它的“鷹爪”)

個人一直在作一個假想,擁有劃時代技術的“突爪鷹”對地攻擊機一旦出現在歐洲的天空,那它和同樣是在低空過日子的蘇聯“黑死神”伊爾2和伊爾10攻擊機之間的碰撞一定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它能遏制蘇軍那恐怖的鋼鐵洪流嗎??(元祖A-10攻擊機 VS IS系列坦克,想起來就……)

戰後美軍對專用對地攻擊機的開發走過了一段彎路。二戰中美軍用P47一類速度超過600千米的戰轟機進行對地攻擊但效果卻並不十分理想,這是由於他們忽略了對地攻擊機的重要本質——低空低速和卓越的低空飛行穩定性。

二戰時期,德國“末日飛機”(補充上篇文章內容)

戰後美軍迷信核戰,其戰機向高空高速方向發展,並開發出了F-4“鬼怪”戰鬥轟炸機這樣的一代傑作,可速度高達M數2的F-4卻並不能有效對抗蘇軍的坦克集群,美軍不得不又在70年代中期回頭開發了“落伍”的A-10(A-10雖沒有高空高速,卻能有效的剋制坦克)。可這一偏差也使美國在蘇聯的坦克優勢面前整整痛苦了30年!!!

二戰時期,德國“末日飛機”(補充上篇文章內容)

反觀德國,他們也在東線戰場上投入了大量的對地攻擊機,而像Ju87G和Hs129這一類飛機,雖沒有P47那樣的高速,卻有不錯的低空飛行性能和優良的武器,在反坦克作戰中取得了更大的戰果,這也是當時其它德國末日戰機在向高空高速方向發展的同時,以對地攻擊為要職的“突爪鷹”卻選擇了更適合低空低速作戰的氣動構形的原因所在。

再來幾張“突爪鷹”的倩影吧,它和後世的A-10攻擊機一樣都是對抗蘇軍坦克進攻的重要利器(這一點的重要性對西方來說超過了制空戰機),要是美國當年能從戰敗後的德國殘留資料中發現“突爪鷹”所代表的靈感並加以完善,西方只怕也就不會在蘇聯的坦克炮口下提心掉膽30年了。

二戰時期,德國“末日飛機”(補充上篇文章內容)

二戰時期,德國“末日飛機”(補充上篇文章內容)

飛翔在歐洲天空中的“突爪鷹”加上後世A-10攻擊機那標誌性的鯊魚嘴塗裝後,兩者在外表上就更為神似了。

“突爪鷹”攻擊機性能參數 :機長 11.85米 翼展 14.6米 機高 3.85米

9. Weserflug P.1003/1傾轉旋翼機

捲起漫天的沙土,兩架奇怪的飛機正在眼前拔地而起。眼熟吧,不過你可別把它們當成瞭如今在電視上大出風頭的美國“魚鷹”V-22傾轉旋翼機。它可是真正的“魚鷹”前世——德國二戰末期開發中的Weserflug P.1003/1傾轉旋翼機,其時間比1989年首飛的“魚鷹”要早了將近45年!!!(其實美國最早的傾轉旋翼機並不是V-22,而是貝爾公司於70年代中期製造的貝爾301/XV-15傾轉旋翼試驗機,不過就算如此,他們仍然要比德國人晚了30年)

二戰時期,德國“末日飛機”(補充上篇文章內容)

德國和當年的美國一道同為現代直升機的先驅,德美兩國在二戰中都分別研發出了世界上最早的一批可實用直升機。不過思維超前的德國人並不滿足於此,他們早於1938年就開始了更新一代高性能垂直起落飛機的研製。為了同時兼有直升機的垂直升空能力和普通固定翼飛機的高速性能,德國人選擇了傾轉旋翼機這種極為前衛的理念,並據此用於開發我們現在看到的這架Weserflug P.1003/1傾轉旋翼機。

Weserflug P.1003/1傾轉旋翼機研發難度很大,某種程度上來說,這種極為超前的飛機已超過了當時人類的實際科技能力,極為先進的Weserflug P.1003/1最終也隨著二戰的結束而塵封於歷史。

二戰時期,德國“末日飛機”(補充上篇文章內容)

二戰時期,德國“末日飛機”(補充上篇文章內容)

V-22“魚鷹”

Weserflug P.1003/1傾轉旋翼機的設計思想與半個世紀後的V-22“魚鷹”完全一致,與我們前面所看過的那架有“元祖A-10”之稱的容克斯“突爪鷹”新型對地攻擊機一樣,Weserflug P.1003/1無疑也是一架超時代的先進機種。

需要大家注意的是,傾轉旋翼機將是未來戰爭的主力機種之一,代表了未來的發展方向。聯想到德國科技人員竟然早在60年前就有如此遠見,不得不使我們對當時德國科技人員的智慧深感敬佩 。

二戰時期,德國“末日飛機”(補充上篇文章內容)

Weserflug P.1003/1正在風沙中降落,很難使人相信這竟是一架60年前的飛機!!!

拋開戰爭的浩劫,看到閃閃發光的Weserflug P.1003/1在空中飛翔,這是一件多麼美好的事情。可這在當時是難以實現的。

傾轉旋翼機的主要特點就是兼有直升機和固定翼飛機兩者的共同優點,但也正是這點,它的研發難度要大大高於直升機和普通固定翼飛機。這種飛機的機翼轉動部位結構比較複雜,而在飛機起降的飛行狀態的轉換階段的機體控制則更不容易,今天配有先進飛控系統的V-22“魚鷹”尚且屢屢墜毀而不能大量投產,放在科技水平遠不如今天的60年前,那就更難了。

雖然德國科技人員的超前思維受限於當時的技術水平而難以實現。不過他們這種在科技上勇於創新的精神則受到了後人的一致肯定。人類的發展離不開創新,所有在科學探索上勇於創新的人們,都將受到後人的尊敬。

在之後介紹的德國秘密武器身上,我們還將看到德國科技人員不拘一格,勇於創新的探索精神,當人們最後看到德國末日武器的最高成就時,除了驚訝,還是驚訝……

Weserflug P.1003/1 性能參數

機長 8.3米

翼展 11.0米

機高 3.1 米

機寬 1.15米

推進器直徑 4.0米

最高速度 650千米/小時

10.戴姆勒-本茨DB Project "F"高速巡航導彈

戴姆勒-本茨公司(就是我們熟知的戴姆勒-奔馳公司)為代替精度差而又易遭攔截的舊式V1飛彈而開發的DB Project "F"高速巡航導彈。有趣的是,與其說它是飛彈,不如說它是一架小飛機。因為它竟是一枚人控飛彈!(有點類似日本人開發的“櫻花”自殺飛機,但DB Project "F"要先進許多)。

下面這張圖可以使大家清楚的看到DB Project "F"高速巡航導彈的全貌,與舊式V1飛彈不同,它採用了後掠主翼,使其速度超過1000千米/小時,這種高速是當時的盟軍所無法攔截的。飛行員的駕駛艙就在導彈的垂尾下,又小又狹窄,還要忍受發動機的巨大噪音和振動,待在裡面可是一件很不好受的事情。

二戰時期,德國“末日飛機”(補充上篇文章內容)

其實採用人控飛彈也是無奈的事情,當時的制導技術根本無法使早期的巡航和彈道導彈達到較高的命中精度,只有出此下策了,這種現像,我們還將在後面要講到的V2彈道導彈的後繼者A9/A10洲際彈道導彈的身上再次看到。

二戰時期,德國“末日飛機”(補充上篇文章內容)

請大家注意的是,DB Project "F"高速巡航導彈雖是人控飛彈,但它與日本人的自殺飛機是不同的。與日本人將飛機座艙焊死不同,飛行員在瞄準目標後還是可以自由脫離飛彈,不過在超過1000千米的高速下,這麼做幾乎是不可能的!!

最後,雖說德國人不喜歡將自己先進的高速巡航導彈與日本人野蠻的自殺飛機混為一類,但技術條件的限制使這種先進的武器還是成為了一種自殺武器。這對人力資源日漸饋乏的德國來說顯然是不可取的。

二戰時期,德國“末日飛機”(補充上篇文章內容)

由於當時德國人力資源日漸饋乏,如果DB Project "F"高速巡航導彈能夠真正大規模用於實戰,那它還是會回到V1飛彈的常規制導方式上去的,雖說命中精度差了很多,但DB Project "F"的高速使它可以輕易刺穿盟軍防空網,這樣到達目標上空的導彈數量將是V1飛彈的幾倍!!這就已經足夠了。

DB Project "F"和V1飛彈一樣都是現代風行世界的各種巡航導彈的雛型,當大家看到那威風無比的SS-N-22“白蛉”超音速反艦巡航導彈時(不要奇怪,其實目前幾乎所有的反艦導彈和空地導彈從定義上來說都是歸於巡航導彈一類的,另一類的就是彈道導彈),請不要忘記SS-N-22“白蛉”的鼻祖SS-N-1“掃把”反艦飛彈(類似的還有美國海軍早期開發的“天獅星”巡航導彈)正是吸收V1飛彈技術後的結晶,而蘇聯之後開發的各種反艦飛彈,也像DB Project "F"一樣將高速作為了突防成功的重要手段。

二戰時期,德國“末日飛機”(補充上篇文章內容)

DB Project "F"性能參數 機長 12.96米 翼展 9米 速度 1050千米/小時 彈頭重量 3000千克

11.A9/A10多級洲際導彈

1944年秋,就在V2導彈剛投入戰場不久。世界著名的德國火箭專家馮•布勞恩向希特勒提出了新型的遠程彈道導彈開發計劃,新型導彈的射程預計可以達到美國東部,是德國賴以威脅美國的秘密武器。

據此開發的新型導彈代號A9/A10(V2導彈的代號為A4),是人類歷史上的第一種兩級火箭,其射程超過5000千米,足以攻擊美國東海岸的重要城市紐約和華盛頓。不過由於難度過大,A9/A10的開發並不十分理想,1945年1月8日和1月24日,A9的兩次發射均以失敗告終。德國人本想對火箭繼續加以完善,不過兵臨城下的形勢使他們的一切努力都化為了泡影。

二戰時期,德國“末日飛機”(補充上篇文章內容)

馮•布勞恩在戰後被盟軍帶往美國繼續從事火箭開發,這位“火箭男爵”可是世界宇航史上的一個重要人物,60年代末美國著名的“阿波羅”登月計劃所用的“土星”系列運載火箭,也同樣是這位男爵手中的傑作,可以說,我們從人類踏上月球第一步的腳印背後,依然能夠看到馮•布勞恩那偉大的身影。

二戰時期,德國“末日飛機”(補充上篇文章內容)

A9/A10在第二級火箭工作完畢時的速度為3300米/秒,這隻有今天入軌飛行速度的一半,所以它只能算一種亞軌道飛行器,作為導彈是足夠了,但它還無法用於真正的宇宙探索。

不過,遠程彈道導彈技術和進行宇宙探索的運載火箭技術本來就是相同的,A9/A10的基本設計不錯,進一步改進的話就可以滿足新的需要。如果德國當年能有足夠的時間對它繼續改良,那麼人類步入太空時代的時間肯定可以大大提前,這也是戰後很多西方科學家的一致看法。

二戰時期,德國“末日飛機”(補充上篇文章內容)

為了實現這個構想,德國人首先設計了單級的A4b人載火箭,純粹進行射程以及精確度等方面的試驗。在戰後對幾位德國火箭專家的訪談中得知,A4b人載火箭除了包括有渦輪式引擎和衝壓式引擎之外,還有一對前三點式起落架。這並不是說計劃讓A4b成為一架可以返航的轟炸機,而是可以在試飛時讓試飛員能飛回地面。

二戰時期,德國“末日飛機”(補充上篇文章內容)

真正的第2級可作戰型號為A4b人載火箭的衍生型——A9,在經過風洞試驗後,研究人員發現近似三角形的連體式飛行翼可以極大的減小阻力和增大射程。除此之外,還十分方便將其機身和A10推進器連接起來。 研究人員最初計劃A9/10可以在1946年試射,但是在1945年1月A4b進行完最後一次試射後,這個計劃最終沒有被實現。 根據戰後公佈的資料來看,德國的火箭專家們還曾計劃在A9/10做進一步發展,例如在A10推進器的後端增加A11推進器——使其具有載荷軌道飛行能力,成為A9/10/11三級衛星運載火箭。再增加A12推進器,成為4級人載軌道航天飛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