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國為什麼沒有存在感?

燕國真的有很長一段時間「不存在」。

說到燕國早期歷史,司馬遷

一句「自召公已下九世至惠侯」就交代了。召公在周初(前11世紀)被分封,惠公時期發生了周厲王出奔、大臣「共和」執政的事件(前841年),也就是約兩百年時間裡燕國的事蹟湮沒無聞。

燕國四十三位國君中,諡號雷同的就有五組十一位,這種反常現象只能解釋為燕國動盪的環境對本國曆史的傳承造成了嚴重損失。

差強人意的地理條件

燕國被分封在今天的北京地區,在戰國七雄中位置最靠北。燕地處於農牧交錯帶附近,一旦氣候變冷,遊牧民族南下牧馬,這一帶首當其衝。公元前1100年到前850年是一個寒冷期,大致對應著燕國「消失」的這段時間。這一時期的燕國在戎狄的夾縫中求生存,與中原交流的通道被阻斷,其消息難為外界所知。

燕國為什麼沒有存在感?

春秋時期的燕國

雖然河北在後世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這裡是漢光武帝劉秀的龍興之地,是袁紹對抗曹操的大後方,即便燕國也是戰國一雄。

但當時的燕國不能與後世的河北割據勢力等量齊觀。河北又稱「燕趙之地」,由於燕國起步晚,河北平原的南部早已被晉國(後來則是趙國、魏國)滲透,燕國僅得到河北的北部。燕南長城沿易水修建,燕太子丹送荊軻也只送到易水邊,可知燕國南部邊界穩定在易水一線。

在戰國中期築起堤壩以前,黃河下游水患嚴重,不適合人類定居,史前文明遺址的分佈大概也反映了這種情況。當時的海岸線也比現在要後退一大截,海拔更低,海侵更嚴重,因此燕國東南方的低地平原遠不如後來那樣重要。


燕國為什麼沒有存在感?

春秋青銅鼎

據《禹貢》記載,燕國核心區所在的冀州「厥土惟白壤」,也就是鹽漬土。低窪地帶水流不暢,水位過高的地下水造成了土壤鹽鹼化。燕國的鄰居齊國「地多瀉滷」,地裡冒鹽水,不宜大力發展農業,燕國的情況也不會差太遠。

燕國大概也是跟齊國一樣鼓勵工商業,大力開發魚鹽資源,併成為「渤碣之間一都會」,但競爭力比不上齊國。齊國盛產鹽不說,西邊的山西也有自己的池鹽。加上燕國位置偏僻,產品銷路不會太廣。

太行山以及燕山的山麓臺地還算宜居,燕國上都薊城、下都武陽、趙國邯鄲均分佈在山前平原。燕國也好歹還有一塊位於太行山前傾斜區的「督亢之地」(河北涿州、固安、新城一帶),此地被《戰國策》譽為「天府之國」,督亢地圖也是荊軻迷惑秦王的重要誘餌。督亢之地中又有個直徑五十里的督亢澤。


燕國為什麼沒有存在感?

太行山

春秋戰國時期冶鐵技術得到巨大提升後,各國大規模的水利工程才普遍上馬,一些原本貧瘠之地因此成為膏腴之地。

督亢之地的先天條件可能只是相對好點,在圍繞督亢澤建立起可觀的灌溉系統之前,燕國的農業條件大概都不會有太大起色。也就是說,燕國作為七雄之一的物質基礎最早要到春秋戰國之交才能夯實。

燕國為什麼沒有存在感?

魏國水利工程鴻溝

外迫蠻貊,內措齊晉

燕國最初的封地在今北京琉璃河一帶,而黃帝的後裔被分封在北京市區的薊國。燕國大概在「消失」這段時間滅掉了薊國並遷都到薊城。

薊國是被「褒封」的,裝點門面的成分多一些;而燕國作為監守北境的周王同姓國,政治、軍事地位更加重要,能消化掉薊國也情有可原。但也可能是撿了一個漏,薊國或許是被山戎拖垮的。

前706年,山戎「越燕而伐齊」,對擋在半道的燕國都沒正眼瞅瞅,直接衝著齊國去了,把齊國打得滿地找牙。沒過幾年,山戎接著拿燕國練手,燕桓侯被迫往南遷都到臨易(河北雄縣西北)。

到了他兒子燕莊公時期(前663年),山戎再次大規模襲擾燕國,燕國向齊國求救,齊桓公勞師千里擊敗驅逐了山戎,並將山戎曾經佔據的河北滄州至天津一帶交給燕國,要求燕國重新發揚召公時代的光榮傳統,燕國也恢復了對周王室的述職進貢。


燕國為什麼沒有存在感?

齊桓公雕像

晉國在春秋中晚期對周邊戎狄的一系列打擊,進一步緩解了燕國「外迫蠻貊」的窘境,具體表現之一是這一時期燕國貴族的墳墓開始埋到了北京以外的河北唐山、山西北部等地。不過從秦開曾經作為人質前往東胡看來,至少到燕昭王初期,北方的遊牧民族仍很難纏。

所謂「內措齊晉」,即燕國西南兩面也不太安生。燕惠公在位時(前544-前539)因為重用寵臣姬宋,威脅到大夫們的利益,大夫們發動政變殺死了姬宋,惠公出逃到齊國,大夫們又擁立了悼公。

燕國為什麼沒有存在感?

春秋青銅劍

齊國糾合晉國聯兵護送惠公回國復辟,惠公一回到燕國就翹了辮子,但齊國還是賴在燕國不走,燕國又是賠禮道歉,又是送財寶、獻美女,好說歹說才把齊國大兵送走。

此後齊國仍會不失時機地地借題發揮一下,頻頻干涉燕國內政。晉國似乎對燕國沒有太大興趣,大概是晉國和燕國中間有戎狄做緩衝,晉國也長期執著於中原爭霸。

時間進入戰國時代,晉國解體,但毗鄰的趙國、中山國仍然不容小覷。


燕國為什麼沒有存在感?

戰國前期形勢圖

燕王噲是一位有理想但過於理想化的君主,他以身作則、兢兢業業,儼然聖主明君的做派,輔佐他的相國子之也表現出一定的治理才能,燕王噲最終決定將王位「禪讓」給子之。這是一次打破繼承合法性的激進嘗試。整個事件很快失去控制,演變為子之黨和太子黨的政治鬥爭。

子之執政了三年,把政壇搞得烏煙瘴氣,太子黨在齊國的支持下發動政變,結果白白搭上小命。

經此一亂,燕國「死者數萬,百姓離志」。中山國趁機侵略燕,齊國甚至攻佔了燕國首都,不過齊國的暴行大失民望,擔心地緣平衡被打破的趙、魏等國也以武力脅迫,兩年後齊國只好打了退堂鼓。但燕國仍丟掉不少領土。

前312年,趙國派軍隊護送公子職回國即位,他就是後來狠狠教訓齊國的燕昭王。

燕國為什麼沒有存在感?

燕昭王


曇花一現的輝煌

前300年,燕昭王派曾經在東胡做人質、瞭解東胡的秦開率軍徵東胡,拓地千里,新置了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並沿東北邊境修築了長城。

燕國解除了北面的後顧之憂,趙國則長期對燕國保持著友好姿態,中山國也在前296年被趙國滅掉。接下來,燕昭王將把他的一腔怨怒發洩在不共戴天之敵齊國身上。

這一階段的燕國和秦國有一點很像,注重打間諜戰。前295年蘇秦被派往齊國鼓動齊湣王攻宋,齊王也垂涎於宋國的商業大都會陶邑,兩人一拍即合。

齊國前兩次攻宋都因為對國際形勢的顧慮而不了了之。在秦國的許可下,齊國在前286年最終滅掉了宋國。作為交換條件,齊國不能干涉秦國攻取魏國的安邑。而秦國一旦取得安邑之後,就開始積極聯合三晉、燕國合縱伐齊。

因為連年攻宋,齊國國力大耗,而燕國在韜光養晦二十多年後,終於迎來反戈一擊的機會。

前284年,樂毅率領五國聯軍在濟西擊敗齊國主力後,又獨率燕軍擊敗退守於秦周的齊軍殘部。燕軍乘勝拔取臨淄,向東一路殺到琅玡,先後拿下齊國七十餘城。齊國只能依託剩下的莒、即墨兩城負隅頑抗。燕國達到了空前絕後的巔峰狀態。

但剩下的這兩座城,樂毅打了五年的攻心戰卻沒能拿下。燕昭王死後,燕惠王猜忌樂毅,用騎劫把樂毅替了下來,樂毅逃到趙國。騎劫急功輕敵,被田單的「火牛計」殺得屁滾尿流,齊國順勢收復了失地。

燕國為什麼沒有存在感?

田單「火牛計」

燕國八百年,也就出了燕昭王這麼一代雄主。

此後,燕國也難再折騰出什麼名堂了。長平之戰後,燕國趁火打劫,從背後狠狠地給趙國插上幾刀,前256年燕國拔取了趙國的昌城。在這一次得手後,燕趙之間的長期合作關係被打破,兩國之後交手八次,燕國卻屢戰屢敗。

燕國實力本就不強,即使是樂毅破齊,如果沒有聯軍搭把手,能不能收效如此都待兩說。被田單打回原形之後,也只能幹些乘人之危的勾當了。孰料趙國恢復地很快,燕國自討苦吃。

燕國為什麼沒有存在感?

田單(非寫實畫作)

燕趙鷸蚌之爭,秦國卻收漁翁之利。當秦軍兵臨易水時,荊軻刺秦已屬飛蛾撲火之舉。


燕國為什麼沒有存在感?

荊軻刺秦王

秦國統一中國僅十五年後,就被陳勝、吳廣的幾根竿子捅破了大天,而之後各路諸侯轟轟烈烈的復國運動中,唯獨燕國王室後裔難覓蹤跡,拉了個外來戶韓廣充門面。此事可作為燕國缺乏存在感的一個註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