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強:《大學》是全世界全人類最完美的管理哲學

曾仕強:《大學》是全世界全人類最完美的管理哲學

《大學》是全世界全人類最完美的政治哲學,現在的話就叫做管理哲學。每個國家每個民族,都會有管理技術,都有管理科學,就是沒有這麼完整的管理哲學,我們有這麼好的東西,為什麼不拿來用呢?

讀完《大學》以後,你或許會發現,我們現在的很多觀念是把對的看成錯的,把錯的看成對的,然後可能會感到很焦慮,感覺很不安。但是這沒有意義,學習的結果是就是四個字而已:化繁為簡。《大學》這套管理哲學是很繁雜的,如果不能把它變得很簡易,那就是沒有讀通。我說清楚一點,任何一個問題,不管它多複雜、多困難,如果兩三句話不能把它講透,我勸你就不要講了,因為那就說明你根本不通,只要通,兩三句話就解決了,這個叫做約之以理,《論語》“雍也篇”和“顏淵篇”都談過。約之以理就是從看得見的理去推那個看不見的意。理是看得見的,意是看不見的,我們天天講意,意在哪裡?它是看不見的。

我們把所學的道理歸納成非常簡要的四個字,叫做行事規則。現在很多人是沒有行事規則的。一個人學的優或者學的不優,就看你有沒有自己的行事規則,動不動就查書,動不動就上網,動不動就說這是誰說的,這種人一定是不優的。孔子告訴我們學則不固,但是到了緊要的時候,到了你要用的時候,不能不固,需要固的時候,不固也不行,那就要擇善固執。大家馬上發現,先說學則不固,告訴你不要固執,轉而馬上告訴你要擇善固執,又是要固執,這是什麼道理?這就是《易經》講的一陰一陽之謂道。所以看起來好像中國人總是搖擺不定,腳踏兩隻船,說話不算數,那就是根本不懂《易經》。誰能夠說話算數?當一切都在變動的時候,誰說話算數?只有一種人說話算數,就是說得含含糊糊的人才是說話算數。現在都要求說話不能含糊,可是根本就做不到,這就是我們自己不通的一個表現。你自己都不通,你怎麼去要求別人?所以學而優則仕,這句話是所有中國人,都應該深入去了解的。

學是沒有止境的。你有沒有在學?有。但是有一句話很可笑,常有人說:“我去聽了半天,只要聽到一句有用的話,我就值了!”我覺得這個人的水平太差了,因為你聽了一句有用的,也聽了幾萬句沒有用的,那些都在你的腦海裡,凡聽過的必留下痕跡,那些亂七八糟的東西就弄得你腦筋亂得不得了。這樣我們就知道,為什麼有些影像就是不能讓小孩看,有些事情就是不能讓小孩知道,因為一知道他就亂了。你越想不去想它,它越浮現在腦海。你看你很討厭一樣東西,擺在那裡多看幾眼,看來看去看順眼了,你就喜歡了,這是會根據你的影像而改變的。你本來覺得這個事情自己絕不會做,不可以這樣,也不可能這樣,但是多想幾次,你可能就做了。西方人是不懂這些的,他們說大家有知的權利。有什麼知的權利?不該讓你知的,就不應該讓你知,什麼知的權利?很遺憾,現在沒有人敢講這種話了,這才是人類非常大的危機。因為大家都道聽途說,就認為那些都是對的,其實那些根本經不起考驗。

學有三個層次,第一個叫做受之於人,就說我自知很粗淺,得到一些知識,我沒有能力判斷,我就暫時接受,然後提高,得之於己,你要把它變成自己的,這就需要思慮,就要探索,就要比對,就要去請教,然後終於找到一個自用差不多的路子,這是第二個層次。我們只能找到差不多的,沒有辦法找到一定的。什麼叫一定?差不多是最高的智慧。但是現在大家一聽到差不多,就頭大了,就開始要罵了,我覺得這樣的人生太可怕了。最後一個層次,叫做敏而好學。敏而好學是說你底子夠了,免疫力很強了,可以慎斷是非了,你很謹慎,不會人家聽了你就相信,也不會人家聽了你就不相信,你才可以廣泛地去了解,這是一個一個不同的層次。

摘自《大學之道》

曾仕強:《大學》是全世界全人類最完美的管理哲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