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重視學前教育無法扭轉低迷生育率

不重视学前教育无法扭转低迷生育率

經濟觀察報 言詠/文有兩則數據結合來看,正好是因果關係,雖然只是原因之一。這兩則數據分別是:其一,北師大學前教育部學前教育研究所副教授李敏誼在一次會議上介紹,挪威政府每年將GDP的2%投入幼兒教育(在挪威指0-6歲兒童),而中國,據2016年的數據,學前教育經費佔GDP的比例不到0.3%(在中國指3-6歲兒童)。其二,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17年全年出生人口為1723萬人。原國家衛計委副主任王培安曾在其主編的書中預測,全面兩孩政策實施以後,2017年出生人口最低為2023.2萬人。兩者相差了300萬人。到今年10月29日“全面兩孩”政策落地已整整三年。

學前教育領域的供給不足、質量不高只是壓制生育意願的原因之一,但也是相當重要的一個原因。不重視學前教育,必然無法扭轉低迷生育率。

中國對學前教育的欠賬很多,學前教育的供給和人們對它的需求之間,一直存在巨大的缺口。“全面二孩”的實施讓矛盾更加尖銳。這些年國家有所發力,從2010年的學前教育“國十條”,到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2017年開始的第三期),以及黨的十九大報告前所未有地提出“幼有所育”,都可以看作是國家對這種矛盾的正視。在政策的作用下,2018年的一大變化是,越來越多的民辦幼兒園獲得財政補貼,降低保育費,變成普惠園,家長的經濟負擔切實減輕。

但也應該看到,學前教育供給量少質低的現狀依然沒有得到改變。沸騰一時的攜程親子園和北京紅黃藍幼兒園虐童案過去一年之後,類似的事件仍時有發生。如何改善這種狀況?我們一方面呼籲擴大學前教育經費的支出,高福利國家瑞典的支出比例不一定適合中國國情,但可以儘量多一些,有錢畢竟好辦事。另一方面,要把有限的經費用在刀刃上。

根據李敏誼的調研,挪威有大量小規模幼兒園,幼兒園將80%的經費用於支付教師工資,20%用於校舍運營。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他們對師資的重視。反觀中國,很多教育官員及幼兒園經營者,對硬件的重視大於對軟件的重視,大量教育經費用於鋼筋水泥,而不是用於提升教師隊伍的質量。結果是,幼師隊伍常年數量不足、素質不高、待遇偏低,形成惡性循環。這是亟待扭轉的一個觀念,不是口頭上的扭轉,而是切實認識到師資的重要性,內化於心,付諸於行。唯有將對師資的重視推動為社會共識,在實際行動中把提高幼師准入門檻、保障幼師尊嚴與待遇作為首要任務,才有可能改善學前教育粗糙發展的現狀。

如果這個理念深植於心,對幼兒園資質的審批標準也可以更加靈活。現在很多小規模民辦幼兒園,甚至家庭園,擁有相當有愛心、有專業能力的教師隊伍,卻因為場地不合格而無法獲得資質。其實,只要場地安全能被保障,對於面積大小或硬件好壞不用太拘泥,這樣才能吸引更多有願力的社會資源為學前教育提供供給。

另外,在落實政策過程中還要防止搞“形式主義”。比如有的普惠園,保育費降了,但師生比也減少了,不是多收孩子,就是減少老師。有的幼兒園通過把原先課內的內容變成課外的內容來降低運營成本。“降價降質”定非政策本意。這與教育部今年9月推動中小學託管至5點放學,但實施過程中卻出現各種問題類似。有的學校“託管”即“放羊”,連老師都建議家長“最好別參加”。對於這種為了完成任務而提供的“低質託管”,家長紛紛用腳投票,校外託管班不僅沒關門,還依舊火爆。

很多發達國家的學前教育覆蓋對象是0-6歲孩子,但在中國,0-3歲托育階段一直是空白。“全面二孩”政策實施之後,加強0-3歲托育階段的財政投入也為輿論所呼籲。的確,從嬰兒出生到幼兒園入園這段時期的撫育負擔,是育齡夫婦不願意生育的很重要的原因,對於家庭來說,生育成本太高。

對老齡化社會的憂患倒逼生育政策的改革,生育政策的改革倒逼對學前教育投入的加強。但是,如果不從以鋼筋水泥為本轉變到以人為本,如果只是停留在形式層面的落實政策,學前教育領域的生態不會有改觀。在學前教育供給昂貴、稀缺、粗放的現狀下,生育率難以回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