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齒輪廠的昨天、今天、明天……

今日順慶 羅清

“棚戶區改造項目是重大民生工程,關係到全區的發展大局,時間緊,任務重……”近日,順慶區北城街道在延安路小學召開齒輪廠棚戶區改造搬遷動員大會,這標誌著齒輪廠職工宿舍正式啟動拆遷,“南充齒輪廠”這個深深烙在老一輩順慶人心中的地名將從此消失。

南充齒輪廠的昨天、今天、明天……


昨天,是一座城市的榮光

11月13日,記者走進魚嶺街的原齒輪廠老廠房,拿起鏡頭記錄“舊時光”。斑駁的牆體、沉默的機械、經年的門窗、牆根下長出嫩綠色樹苗、上世紀50年代栽下的林木已成參天大樹……人去廠空留下了什麼,等待變遷卻默默成景。時間走過了半個世紀,曾經老廠房的機器轟鳴早已停止,在老廠房中,廠區很安靜,其中一間寬約600餘平方米的倉庫剝離了原先的功能,隔成30戶職工宿舍,在昏暗的燈光下,記者依稀看見一條長約80米的通道,30戶居民每戶門窗相對。廢棄的老廠房透過絲絲溫暖的冬陽,在看似滄桑的表象下,依然能想象出半個世紀前這裡熱火朝天的場景。

南充齒輪廠的昨天、今天、明天……


“曾經,有一千多人在這裡工作,在這裡生活。”林源福師傅就是一位原南充齒輪廠的老職工,他今年已70高齡,目前退休在家,仍舊生活在齒輪廠宿舍裡。他對記者說,他在1970年便進廠工作,前後在廠裡當過鉗工、技術員、工會幹部等,一共在廠裡工作了21年。“我19歲就來廠裡工作了,那時候還是一個年輕小夥子,現在一轉眼就成了白髮老頭了。” 回憶青年時期在廠裡工作的情景,林師傅還歷歷在目。“那時候廠裡條件不錯,要進廠工作都必須要有推薦信,‘不是紅二代還進不了’,中午飯只花幾毛錢就可以吃上‘硬菜’,獅子頭、回鍋肉、酸菜魚......味道好得很!”

時間追溯到上世紀50年代,1950年,動力機械廠成立,廠內員工只有30人;上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動力機械廠更名為西南地區農業機械維修站,規模擴大到70到80人;1964年,西南地區農業機械維修站更名為西南地區農業機械維修廠,規模擴大到200到300人;到了上世紀70年代,隨著訂單數量的不斷增長,企業規模進一步擴大,效益也愈來愈好,西南地區農業機械維修廠更名為南充齒輪廠,這也標誌著齒輪廠的正式成立。為改善企業職工居住條件,廠裡便新建了兩棟居民樓作為職工宿舍。

南充齒輪廠的昨天、今天、明天……


“新房修好後,按工齡分配住房,那時候我還年輕,就把房子讓給比我年長的師傅。”林師傅告訴記者,上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是齒輪廠最為興旺的時期,廠裡當時的臨時工人、在職工人和退休工人加起來有1400多人,每年給國家上繳的稅收可達400萬元,職工工資每月可領到將近100元。隨著職工人數的增加,為了方便職工生活便將部分廠區改造成了職工住房。“那時候,我們廠裡的小夥子下班請客都是‘橫著走’,包裡從來不差錢。”

然而沒有想到的是,歷史的車輪滾進90年代後,國內商辦企業經歷了一次大洗牌,大量國營廠走向關停、並轉,齒輪廠也未能倖免,逐漸走向了下坡路,直到2005年齒輪廠徹底關停倒閉,部分廠區土地賣給了泰合集團,這個曾經輝煌數年的國營老廠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而部分職工宿舍也在清算後賣給了廠裡的工人。

今天,是一座城市的“傷疤”

“這個房子是我叔叔留下來的,我的表哥一直在外打工,沒有回家,我就一直住在叔叔留下來的房子裡。”45歲的楊春紅告訴記者,她的父親和叔叔以前都是齒輪廠的工人,齒輪廠才成立的時候,她父親就跟隨叔叔來到齒輪廠,後來父親中途離職了,在上世紀六十年代,他的叔叔分了齒輪廠職工宿舍的房子,由於表哥常年在外,在叔叔過世後她就一直居住在叔叔家。如今,她女兒也快10歲了,一家人擠在一間20餘平方米的房間內,實在有諸多不便。

南充齒輪廠的昨天、今天、明天……


“太好了,終於盼到拆遷的這一天,我叔叔要是知道了,一定會很高興。”在楊春紅的邀請下,記者走進她的家。在大約20餘平米的房間內,擺放有床 、衣櫃、電視機、餐桌、餐櫃、鍋、碗、瓢、盆等諸多生活用品,使本來狹小的房間顯得更加擁擠。

“我們這裡原本是廠房,後來改成職工宿舍了,廚房只在過道隨便搭一個,只有一個公用的衛生間。”楊春紅告訴記者,他們所居住的職工宿舍大部分都是修建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磚木結構,經過風雨打磨,現破爛不堪,居住環境十分惡劣,一遇下雨到處漏水,隨時都有坍塌可能。在“5.12”地震後更是損壞嚴重,被鑑定為C級危房,屋頂經常坍塌、多次維修,管道路線等也已老化破損嚴重,存在嚴重安全隱患,維修和水電氣損耗補貼費用大,生活環境差,道路不暢通,清潔車輛難以通行,下水道也堵塞嚴重,常年需要大量資金疏通,給居民生活帶來極大的不便,住戶怨聲載道。

南充齒輪廠的昨天、今天、明天……


“一遇上降雨天氣,我們家就出現外面下大雨屋內下小雨的情況,加之水電線路老化,天然氣管道鏽蝕嚴重,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楊春紅說,本次對棚戶區改造,是黨和政府對棚戶區住戶殷切的關懷,他們非常支持。

南充齒輪廠的昨天、今天、明天……


明天,期待著華麗轉身

“黨和政府的政策好,沒想到在我有生之年還能住上新房子。”11月14日,記者在齒輪廠棚戶區看到,居民正聚在一起聊天、打牌。60歲的楊麗霞的丈夫是原齒輪廠職工,廠裡為他分配了一套40餘平方米的房子。楊麗霞告訴記者,根據棚改政策,她家獲得的貨幣補償應該能夠買到一套適用小戶型新房。

南充齒輪廠的昨天、今天、明天……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低矮破舊的棚戶區嚴重影響群眾生活質量,改造迫在眉睫。”據金魚嶺社區黨委書記石輝林介紹,自齒輪廠宿舍棚戶區改造項目啟動實施以來,該社區主動作為,組織社區全體幹部深入棚改區域進行詳細調查摸底,發動居民小組長、老黨員,通過開壩壩會、張貼宣傳單等形式,向住戶宣傳棚改政策,倡導住戶主動配合棚戶區改造工作。所有被徵收居民房都將由第三方機構進行統一評估,補償方式將按照評估後的市場價值進行等價補償。目前,第三方機構正在進行統一價值評估,待評估後,即將和居民簽訂房屋徵收搬遷貨幣補償協議書。

紡織廠、齒輪廠、冷凍廠、綢廠、絲三廠、罐頭廠……上世紀50、60年代,這些國營老廠如日中天。隨著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和城市經濟結構的轉型,曾經代表南充城市工業文明、象徵城市經濟發展的工廠悄然退出歷史舞臺,而這些舊工廠的價值及其所蘊含的歷史痕跡並未隨之消失。每一個老舊廠區的背後,都映襯著時代的光榮,各自的悲喜,歲月的巨輪在車道間碾碎凹凸留下深沉的印記。在沉寂10多年之後,齒輪廠片區終於迎來改造,讓我們共同期待老廠房的華麗蛻變,舊廠房的生命也通過承載功能的變化重新煥發出生機,再一次推動著城市的變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