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選擇靠近中國”環球時報專訪兩國大使

“太平洋島國成地緣政治戰場”“南太群島——中國全球角力新前哨”……本週,一年一度的亞太經合組織峰會將在巴布亞新幾內亞拉開帷幕,這本是這個經濟發展相對落後的國家的一件盛事,但中國卻“意外”地再次成為一些西方人士和媒體議論的焦點。

除了渲染中國闖入所謂該地區大國的“後院”,過去一段時間,中國還被抹黑在當地搞“白象”工程,製造“債務陷阱”等。該地區的國家究竟如何看待這些聲音,如何評價中國在當地的投資和援助?《環球時報》記者對巴布亞新幾內亞駐華大使克里斯朵夫·梅羅和薩摩亞駐華大使塔普薩拉伊·特里·託歐瑪塔進行了專訪。

澳大利亞做不到的,中國可以

“我這裡有兩篇我們國家報紙上刊登的文章,都彰顯出巴新同中國合作的意願”


“我們選擇靠近中國”環球時報專訪兩國大使

巴布亞新幾內亞駐華大使克里斯朵夫·梅羅。李昊攝

環球時報:今年以來有關南太國家的新聞報道特別多,尤其中國的相關援助被西方媒體不斷提及。為什麼會出現這樣一股“風潮”?

梅羅:我想這是由於中國在整個太平洋地區所扮演的角色正變得越來越重要。自“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中國作為世界領導者的地位在慢慢形成。我們應該看到,中國的影響力並不只是在南太地區有所增強,非洲、南亞、東南亞等地區也在發生同樣的事情。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作為全球領導者的地位已逐漸從理論變為現實。正因為如此,一些過去曾是我們傳統盟友的國家開始憂慮併發出一些聲音。

環球時報:那您如何評價中國在巴新和其他南太島國的存在?有聲音一直稱中國對南太“滲透”,您怎麼看這種觀點?中國和巴新的合作是否是互利的?

梅羅:在2014年習近平主席第一次訪問南太島國並宣佈對該地區的新政策後,中國對我們的經濟援助越來越多,尤其是基礎設施領域。目前,在巴新運營的中國企業有近3500家,從小微企業到大型跨國集團都有。其中,21家大型跨國集團在過去幾年承擔了公路、鐵路修建等多個大項目。我認為中國對我們的幫助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也是我們最需要的。

在“中國-太平洋島國經濟發展合作論壇”框架下,中國進出口銀行和中國開發銀行一共向南太島國提供了20億美元優惠貸款,支持我們修建基礎設施。巴新作為南太島國中人口最多、最大的國家,自然能從中受益良多,提升我們民眾的生活水平。我這裡有兩篇我們國家報紙上刊登的文章,一篇講的是巴新加入亞投行,另一篇說的是巴新可以從“一帶一路”中得到好處,它們都彰顯出巴新同中國合作的意願。

值得一提的是,我們的傳統盟友美國當下有轉向孤立主義和保護主義的趨勢,這讓我們這些南太國家十分擔憂,也因此越來越靠近中國。比如作為島國,我們對海平面上升及氣候變化敏感且脆弱,但美國卻宣佈退出《巴黎協定》。形成對比的是,中國的藍色經濟理念和我們的海洋發展觀如出一轍,所以我們很願意和中國保持更加密切的合作。

對我們來說,中澳兩種援助都很重要且無法相互替代

環球時報:除了中國,南太島國也接受過許多其他國家的援助。中國的援助與澳大利亞等西方國家有何不同,是否存在競爭關係?

梅羅:我不認為中澳在南太是競爭關係,因為兩者專注的領域有很大差別。如我剛才所說,中國的援助主要集中在基礎設施領域,比如修建橋樑、機場、港口、醫院等,澳大利亞則更關注社會領域,比如艾滋病預防、教育、人權、法律、性別平等項目等。相比而言,中國的援助更看得見摸得著,因此有時也更容易為一些媒體關注和炒作,但澳大利亞也在持續援助我們,是我們非常好的夥伴之一。

總的來說,這兩種援助對我們來說都很重要,且兩者無法相互替代。以巴新為例,我們是一個資源豐富的國家,但也是一個不發達的第三世界國家,我們沒有財力去開採利用這些資源,所以我們迫切需要中國的援助。和中國相比,澳大利亞的經濟體量還是小一些,它所提供的資金無法完全滿足所有南太島國的需求,但中國可以。

債務陷阱?我很奇怪這種說法的由來

環球時報:一個常被提及的話題是“債務陷阱”,一些媒體聲稱,中國通過“債務”掌控南太島國的基礎設施,您怎麼看這種說法?貴國的債務是否在可控範圍之內?

梅羅:我要非常認真地回答一下這個問題。巴新有一個國家借貸“天花板”,超過這一限制的債務是違法的。作為政府,我們絕對不會無限制地借貸,也能夠管理好自身的債務水平,更不會有什麼所謂“債務陷阱”。事實上每一個獨立國家都有類似規定,所以我很奇怪這種說法的由來。

一些西方國家的確存有類似看法,但我認為它們這樣說是因為其在南太的影響力正面臨挑戰。此前相當長一段時間,南太地區的力量格局一直很穩定,但現在這些國家需要為中國的“突然”進入找到一些“解釋”,於是就出現了這種相當偏頗的觀點。我想強調的是,相比一些政治因素,我們更關心經濟發展。

環球時報:根據巴新的規劃,未來你們期待在哪些方面和中國進一步合作?

梅羅:巴新在油氣開發方面的潛力很大,美國已經在這一領域注入大筆投資。我國第一個液化天然氣項目需要花費總計近190億美元,我們的年度國家預算甚至都沒法達到這個數字。現在我們又有了第二個液化天然氣項目計劃,預計需要160億到190億美元,這意味著我們需要包括中國在內的大量外國直接投資。

在基礎設施領域,如果你去巴新,會發現一些比較偏遠的地區非常貧窮,人們好像活在半個世紀以前,很多村子沒通公路,遑論城市中的醫療、教育等服務。我們國家甚至還有70%的人口用不上電。這意味著我們需要並希望更多中國企業來巴新。

我們已和中國簽署框架草案,希望中國能派遣更多專業人才和企業,幫助巴新建立一個工業基地。如果這個基地得以建立,未來巴新將有能力對我們的一些產品進行初加工後再出口,這樣不僅能促進經濟增長,也能提供更多就業機會。

“中國到來”並非西方口中的“突然”


“我們選擇靠近中國”環球時報專訪兩國大使

薩摩亞駐華大使塔普薩拉伊·特里·託歐瑪塔。李昊攝

環球時報:您對習主席和南太領導人即將在莫爾茲比港舉行的會晤有何期待?這對南太諸國來說意味著什麼?

託歐瑪塔:中國是薩摩亞最親密的發展夥伴之一,對其他許多太平洋島國來說也是這樣。這次訪問和會面是自2014年斐濟楠迪會議起中國與南太島國領導人的第二次會晤,它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因為這是一個討論加強太平洋島國與中國聯繫的好機會。鑑於世界和亞太地區近期發生的種種事情,以及2014年至今(國際形勢)發生的諸多變化,在這次會議上,雙方將可以重新就彼此關係進行一些新的討論。

環球時報:一些國家對中國“進入南太”感到不安,認為中國正在改變南太地區的格局。您怎麼看這種觀點?

託歐瑪塔:其實,早在1975年中國與薩摩亞建交前,兩國就有悠久的民間交往歷史了,它可以追溯到18世紀末第一個中國人來到薩摩亞時,今天你在薩摩亞可以看到許多華人的後代。所以,薩中之間不是一種什麼“突然”出現的新關係。某種程度上,在我們和許多西方國家建立關係前,“中國”就已經在薩摩亞了,而我們早已對此習以為常。

我想,你提出這個問題是因為一些薩摩亞的夥伴正為中國在南太地區的存在而感到焦慮,但這種焦慮實在沒有什麼根據。中國的優勢和實力使它能與我們在一些其他援助國無法做到的大型項目上合作,這和其他援助國所做的是相輔相成的,因此完全不應成為問題。

有些媒體可能一看到中國和南太島國相處得不錯,就試圖做些負面報道,政治因素也經常在此時介入。但對於我們這些得到中國幫助的國家來說,我們非常歡迎中國在該地區的援助與存在。

環球時報:似乎南太地區不同國家間存在分歧,前不久舉行的太平洋島國論壇上,瑙魯就對中國代表團做出刁難之舉。您怎麼看這一事件?是否擔心這種分歧擴大並對該地區產生負面影響?

託歐瑪塔:我對那場事故的發生感到非常遺憾和不幸,它不應當發生。中國早就是南太地區的援助國,無論是哪個國家來主持這一論壇,都不能以那樣的方式來對待一個對話夥伴,而這也是所有主辦國都應遵守的一個國際慣例。

我相信南太領導人將會就此討論,避免類似事情再次發生。事實上,無論當時論壇發言的安排發生了什麼,我相信中國代表團要提交的有關氣候變化的文件都會受到在座眾多領導人歡迎。

環球時報:作為駐華大使,您未來將重點推進薩摩亞與中國的哪些合作?

託歐瑪塔: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我們希望與中國在旅遊與農業領域有更多合作。薩摩亞20%的GDP依賴旅遊業,所以我們想加強與中國在航空上的連通性,好讓更多中國遊客更便捷地到太平洋和薩摩亞欣賞不同的風光。前不久薩摩亞總理訪問廣州時與中國南方航空公司的董事長與高管舉行了一次會議,希望設立直飛航線。除此以外,我們還將推動旅遊基礎設施建設,比如建造更多酒店和度假村,而薩摩亞已經有許多能講中文的人。

我們也希望進一步推進和中國私營部門的合作。目前,中國與南太島國的經濟合作主要集中在政府間和國企層面,但我們很希望中國的私營企業也能多來投資,更多推動消費市場的增長,以減少我們對中國政府援助的依賴度。

環球時報: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週年,您在中國已經工作10年,您覺得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發展經驗是否有可以與薩摩亞及南太地區分享之處?有西方國家認為中國的飛速發展對世界構成了威脅,您怎麼看?

託歐瑪塔:中國在40年前決定向世界敞開大門是一個偉大的決定,中國經濟從此蓬勃發展,現在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過去10年,我看到了中國高效的做事能力:中國可以迅速制定戰略,並破除任何阻礙將其付諸實踐。在很多國家,總是有人為一個計劃的實施處處設置障礙,但在中國,每個人都在努力地將政府規劃變為現實。

至於中國發展是貢獻還是威脅,我想我們發展中國家與一些西方國家想法不同,在9月的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上就能清楚看到這一點。中國的發展無法阻止,我們必須與中國合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