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老舍故居,一位“人民藝術家”八年抗戰生活的見證


2018年11月8日,老舍故居是老舍先生位於重慶的故居,位於北碚區城區內,是一幢中西合璧的小別墅,西室一廳。因當時屋內老鼠很多,成群結隊,不僅啃爛傢俱,偷吃食品,還經常拖走書稿、撲克等物,故取名"多鼠齋"。老舍本名舒慶春,字舍予,滿族正紅旗人,生於北京,中國現代小說家、著名作家,傑出的語言大師、人民藝術家,新中國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

1938 年 7 月中旬,在九江淪陷武漢無險可守情況下,老舍隨“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遷往重慶。據老舍先生自述:“ 8 月 14 ,我們到了重慶。”暫時住在公園路青年會里。青年會是“文協”在重慶的第一個會址。至。這期間寫作了他的第一部抗戰話劇《殘霧》,第四部短篇小說集《火車集》,長詩《劍北篇》,話劇《國家至上》、《張自忠》、《面子問題》、《歸去來兮》、《誰先到了重慶》等作品。

1943年11月17日,夫人胡絜青攜子女來到北碚與剛割治完盲腸的老舍團聚,一家定居在蔡鍔路 24 號。老舍在北碚安家後,許多朋友前去看望,胡絜青一次又一次地講述了北平淪陷後的情況。1945年 2月4日,小女舒立出生。1945年完成第二部《偷生》,第三部《饑荒》於 1948 年在美國寫完。


抗戰勝利後,老舍寫了長篇回憶文章《八方風雨》,記敘了他在八年抗戰中的生活,在北平《新民報》上連載。他說:“把八年的生活有話即長,無話即短的寫下來。我希望它既能給我自己留下一點生命旅程中的印跡,同時也使別離八載的親友得到我一些消息,省得逐一的在口頭或書面上報告。” 老舍先生在重慶北碚的故居於2010年更名為“四世同堂紀念館”,面向社會開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