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 勇:對商業銀行PPP業務發展的思考

2017年以來,在國家政策的強力推動下,全國範圍內PPP項目落地速度明顯加快。PPP模式成為未來政府信用業務的主流,得到越來越多金融機構的共識。各類信託、基金很早就參與了PPP項目的股權投資,許多銀行從2016年底開始也不約而同地加快了PPP業務佈局。筆者站在一線業務人員角度,談談對商業銀行PPP業務發展的一點思考。

PPP模式與傳統BT模式的區別

PPP模式是指政府與私人組織之間為了合作建設城市基礎設施項目,或是為了提供某種公共物品和服務,以特許權協議為基礎,彼此之間形成一種夥伴的合作關係,並通過簽署合同來明確雙方的權利和義務,以確保合作的順利完成,最終使合作各方達到比預期單獨行動更為有利的結果。

傳統政信類業務是以政府融資平臺為融資主體,通常採取BT模式運作,對銀行而言,融資安排相對簡單。PPP模式則是以項目公司為融資主體,政府通過購買服務或可行性缺口補貼來實現投資退出,交易結構和融資模式相對複雜。

項目選擇不同。BT:不受限制,可以是項目的一個環節或全部,與項目的現金流無直接關係。PPP:自身現金流覆蓋全投資的項目,如高速公路、水務環保等可以純商業化運作;自身現金流不能覆蓋或公益性項目,政府給予可行性缺口補足。

投資主體不同。BT:單一性,投資人按與業主的合同負責投資建設及總承包。PPP:多元化,項目公司是投資主體,投資人與項目公司簽訂總承包合同,項目的建設管理按公司章程約定,由政府和投資人分別承擔。

運作模式不同。BT:投資人不擁有項目產權,移交後投資人與業主是一種借貸關係。PPP:投資人通過特許經營權擁有項目的產權(以特許經營權形式表現),以收費和政府補貼收回投資,運營期滿後無償移交。

投資週期不同。BT:時間較短,通常不超過8年。PPP:時間較長,財政部示範項目要求不低於10年,地鐵、管廊等項目甚至達到25~30年。

融資方式不同。BT項目:資本金可以是股權,也可是債權,大多采取債權方式(如基金方式),以投資人或業主的授信作為擔保。PPP項目:資本金只能是股權,項目貸款採取固定資產貸款(中長期貸款),部分項目需股東擔保。

投資回報不同。BT:投資人的投資在建設期和運營期都可計取利息及投融資回報。PPP:投資人的投資在建設期無利息及投資回報,運營期給一定的投資回報,利息按銀行貸款利率或合同執行。

退出方式不同。BT:股權回購、債務回收、過程回購等多種方式。PPP:運營收入、財政(資源)補貼、股權轉讓、公司債、資產證券化、IPO或三板等。

擔保方式不同。BT:保函保理、財政或第三方擔保、土地抵押、資產質押、承諾函等。PPP:財政(資源)補貼、人大決議和財政預算。

承擔的風險不同。BT:按與業主合同承擔投融資、總承包和回購風險,業主承擔建設管理和超概風險,能否收回靠政府信譽和擔保措施。PPP:除投融資、總承包和回購風險外,還有運營、超概算、運營收費等風險。相對而言,PPP在國家政策層面有一定保障。

民生銀行在PPP領域的探索和實踐

從2015年起,民生銀行開始試水PPP業務,經過一段時間的探索,先後落地長沙空港城、臨汾立交橋、玉溪基礎設施建設、海口市政、唐山地下綜合管廊等一批PPP項目,主要做法如下:

首先,從央企總部入手,在全國範圍內篩選優質PPP項目

。目前,民生銀行和中國鐵路總公司、中國鐵建、中國建築、中國交建、中國中車等央企總部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係,在全國範圍內篩選優質的PPP項目,使每一個項目達到我行審批要求,把好項目准入關。

其次,參與融資方案設計和項目招投標,將民生銀行的風控要求內嵌其中。在項目招投標期間,企業需要編寫投標文件,其中的融資方案部分一般是由長期合作的金融機構負責完成。銀行會根據不同的項目,設計包含“註冊資金、補充資本金、項目貸款”在內的一攬子融資方案,將銀行關注的“項目期限、退出方式、資本金和項目貸款退出安排、政府和施工方的增信方式”等核心風控手段內嵌其中,和央企一起與政府方就具體合同條款進行談判,實現風險控制前移。

再次,“資本金+銀團貸款”聯動,派駐董事財務總監,確保我行對項目的絕對控制力。藉助產業基金適度參與項目公司資本金投資,作為股東方派出董事或者財務總監,參與項目公司日常運營;牽頭組建銀團貸款,引入其他銀行共同完成項目貸款的投資。利用項目公司股東方和銀團貸款牽頭方的雙重身份,將項目全投資封閉我行監管,確保我行對項目的絕對控制力。

最後,聯手落地經營機構,切實做好項目的貸後管理。PPP項目普遍規模大、期限長,做好投後管理和貸款管理非常關鍵。我們一般會與當地分部或分行合作,密切關注施工進度情況、資金回籠情況、財政收支情況等關鍵要素,切實做好項目的投後管理和貸後管理。

對商業銀行PPP業務發展的建議

重視PPP業務發展,將PPP業務作為未來政信類業務的重點方向。政府信用業務具有風險低、能吸納大體量資金的特點,長期以來是各家銀行對公業務的重點領域。隨著未來平臺融資功能的剝離,傳統的、以融資平臺作為授信主體的業務模式將逐步退出,取而代之的PPP模式將成為政信類業務的主流。商業銀行應抓住當前兩種模式的轉換期,提前佈局,做好規劃,搶佔市場先機。

形成差異化的商業模式,有所為有所不為,打造銀行在PPP市場的核心競爭力。一是攜手“大型優質國企、大型優質民企、大型上市公司”,由“被動等項目”向“主動拿項目”轉變。與“三優”客戶組建投標聯合體,與地方政府直接談判拿項目。二是研究PPP模式及政策法規,由“被動接受規則”向“主動制定規則”轉變。儘可能全程參與項目談判及招投標,我行牽頭設計、制定“整體交易結構、項目公司股權結構、特許經營及合資經營合同、政府增信方式、投融資安排”等主要規則,各參與方按我行風控要求進行落實,實現風險控制前移,同時最大程度保障我行利益。三是整合行內外金融資源,由“資金提供方”向“資金撮合方”轉變。其中,項目公司的股權投資來自社會募集,後續項目貸款將通過銀團貸款、項目收益債、融資租賃等不同風險偏好的資金方來解決。

與評審、法律等部門進行充分溝通,切實做好項目貸後管理。PPP項目規模大、期限長,交易結構複雜,各種法律文本眾多,應虛心聽取評審、法規等專業部門的專業意見;同時高度重視貸後管理,在確保銀行對項目全週期控制力的基礎上,實現銀行投資的安全退出。

(作者單位:中國民生銀行集團金融事業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