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為鐮刀,粉絲為韭菜”,生長速度趕得上收割速度否?

雖然前些天鄧倫和粉絲被品牌掛的這陣風已經過了,但這是個高質量的瓜,還可以咀嚼一下。

這事兒出了之後,被圈裡調侃為下半年最強“金主爸爸公開處刑現場”,想必過程大夥兒知道得差不多了。

劃一下故事線和重點:

半個月前,歐萊雅美髮官宣鄧倫為巴黎歐萊雅品牌大使;時隔2天,官微發佈了五步走解鎖任務,這時候還是一派喜慶,前兩關解鎖算挺容易。

“品牌為鐮刀,粉絲為韭菜”,生長速度趕得上收割速度否?


結果卡在了第3關,品牌官方旗艦店的店鋪關注量要衝破100w,dbq粉絲沒能完成,讓品牌失望了,於是正兒八經帶tag發了條微博公佈解鎖失敗。

“品牌為鐮刀,粉絲為韭菜”,生長速度趕得上收割速度否?


天惹,現在品牌都已經這麼剛了嗎?還是說,年底了大家都挺不容易的,要開始施壓了。艾特藝人,文末還強調衝終極銷量有望再解鎖......我有點懵。

而最後三敗俱傷,藝人和粉絲被diss數據虛高,品牌被diss明目張膽割韭菜。

把銷售任務明確量化讓粉絲認領,貌似成了有些品牌近年來的基本操作。

割韭菜說出去多不體面,所以包裝方式上變得五花八門,部分操作甚至令人匪夷所思。

#解鎖藝人福利#

這個是最常見的形式了,流程就是讓粉絲完成打卡、關注、多輪銷量轟炸等,以藝人的福利視頻、見面會門票或者品牌方的產品發佈會入場券作為鼓勵。(通過粉絲日常耕耘爭取到愛豆福利~)

同樣是歐萊雅,此前官宣蔡徐坤加入大家族後,上線了打call任務,品牌承諾的是北上和紐約的戶外開屏廣告;

“品牌為鐮刀,粉絲為韭菜”,生長速度趕得上收割速度否?


張若昀代言某護膚品牌後,官方店發佈瞭解鎖新生福利的三步任務,最後喜提品牌發來的的捷報,這是rmb玩家的氣勢;

“品牌為鐮刀,粉絲為韭菜”,生長速度趕得上收割速度否?


再比如朱一龍代言的身體護膚品牌,任務細化精確到店鋪新關注20416人,重複三輪,產品預定量是最後的大boss,超過80416件方可通關。

“品牌為鐮刀,粉絲為韭菜”,生長速度趕得上收割速度否?


從某種層面上來說,這只是品牌的粉絲營銷而已,和粉絲打成一片沒什麼不好,看起來難度不大。

比如上面鄧倫粉的第三關,在原有的90多萬關注的基礎上加個10多萬粉即可get,但客觀來說,作為新晉流量戶,實際上也不簡單:粉絲要達到一定數量,行動力執行力要強,數據粉們的戰鬥力還要保持滿格。

昏天暗地的雞血+真金白銀地砸錢,難度真的不大嗎?

我們也諮詢了品牌、飯圈各方人士,現在解鎖一般都是:

8800/11800/15800/20000這幾檔。

雜誌一般最好沖銷量,而單價低的快消品也很好沖銷量,單價貴一點的護膚品套裝、潔面儀就會難一點,畢竟很多低齡段粉絲其實荷包並不是很鼓。

現在新晉流量們,銷量解鎖能破萬就很強了,而頂級流量一般可以解鎖破十萬。

#粉絲定製款#

換句話說就是粉絲特供,如果不喜歡某位明星,僅僅只好感某品牌,不會去買。

通常是在普通產品的基礎上加上藝人的個籤、又或是為粉絲定製款產品起一個專屬暱稱等,給粉絲專屬的感覺。

“品牌為鐮刀,粉絲為韭菜”,生長速度趕得上收割速度否?



例如某洗護品牌的限量特別款、心形定製款、愛豆專屬同款......究竟什麼款,不care說法吧,反正都行。

接下來設置一個銷量任務,藝人/品牌官微附上店鋪的跳轉鏈接,藉助粉絲定製款產品來完成KPI。

#銷量大PK,品牌和粉絲間的博弈#

這個在團體組合代言中比較常見,而且不是國內特供,南韓那邊開單鏈PK銷量已經很普遍了。

開單鏈,就是隊內愛豆分別有一條跳轉鏈接,各管各的銷量,互不干涉。

比如出了圈的穀粒多系列,給愛豆們做銷量分發,不同的愛豆儼然XX大區銷售代表之勢,負責不同的產品,以達到各自任務量為標準,人氣越高揹負的銷量越高。

“品牌為鐮刀,粉絲為韭菜”,生長速度趕得上收割速度否?



品牌們為難糰粉的方式總是有千萬種,有些品牌即便沒有明面上寫出PK,粉絲也會自發號召去購買指定產品,這都是要算在自家愛豆頭上的。

當然,除了以上情況,也有品牌直接用流量花生代言來助力轉型(就是不知道是不是隻在明星粉絲圈轉型23333),比如以前某領域產品被人熟知,現在品牌其他產品線出來了,慢慢弱化掉過往;也有定位熟男熟女的品牌開闢小年輕一代戰場......

包括小透明品牌也是,花了錢找代言人打開知名度當然不錯,但一上來就制定這種銷量天花板,也是驚掉下巴。

“品牌為鐮刀,粉絲為韭菜”,生長速度趕得上收割速度否?


要不說現在粉絲追星都講績效考核的。

脫去粉絲屬性,大家都是普通消費者,但“顧客是上帝”的品牌服務意識在有了粉絲皮外衣後,越來越不管用了。

這裡又要帶施華蔻出一次場,此前工作人員在直播間惡言惡語攻擊代言人外形、粉絲購買力不行......大放厥詞稱先把銷量達到了再來談藝人福利。

“品牌為鐮刀,粉絲為韭菜”,生長速度趕得上收割速度否?


所以最近品牌們是在比誰更剛哦?

粉絲姿態基本跌至谷底,品牌只要不太過分,你要關注度給關注度,你要銷量馬上安排,唯恐怠慢了金主爸爸,對自家愛豆造成影響。

尤其是知名名牌或高端品牌,在粉絲看來,這也是在給愛豆的商業價值鍍金,不努力不可以:粉絲艹銷量,能為愛豆置換出品牌大使等光環,還能置換更多價值連城的線上線下推廣資源。

“品牌為鐮刀,粉絲為韭菜”,生長速度趕得上收割速度否?


“品牌為鐮刀,粉絲為韭菜”,生長速度趕得上收割速度否?


說到這裡,就必須提一提近兩年品牌向市場低頭的盛況了。

奢侈品也要有銷量基礎的,這沒什麼毛病,比如GUCCI籠絡各個年齡層次的審美需求,動物刺繡風火了好久;紀梵希聯手李宇春做了限量定製球鞋,這可以說是VIP待遇了吧;也有不少大牌放下身段向潮牌風靠攏,銷量快速回血迎來第二春。

大牌換代言人、新增代言人的速度也是越來越快,驢家剛官宣了吳亦凡的品牌代言,對,品牌代言。

宣佈的時候,看大夥兒都在感嘆,當吳亦凡的事業粉很幸福了,每天笑哈哈。

“品牌為鐮刀,粉絲為韭菜”,生長速度趕得上收割速度否?


(LV品牌代言官宣圖)


另外,畫風越來越魔幻的大概就是品牌們(從大品牌到快消)設置各種title,請實話回答我,想這些title是不是絞盡了腦汁兒?

只要是個數據還不錯的流量,品牌可以放下從前的高冷,把這個藝人當成掌上明珠。

就看歐萊雅旗下一二三線品牌們前前後後宣了多少體驗官、大使、支線大使、摯友吧。

“品牌為鐮刀,粉絲為韭菜”,生長速度趕得上收割速度否?


(巴黎歐萊雅品牌體驗官美宣)


當然不止它,奢侈品的品牌大使是可以搞批發的,而且很爽快,說給就給,空降就是寵你最好的方式。

快消品也是哦,開始玩起了大使和體驗官。之前穀粒多系列提供的名分就是“扛餓大使”,扛餓的定位沒錯了,但這個扛餓大使,是個甚?

“品牌為鐮刀,粉絲為韭菜”,生長速度趕得上收割速度否?


而早年是怎樣的呢?

大牌挑選代言人或大使非常剋制,看重硬件和軟件,你要有作品實績,你的形象定位要和品牌氣質高度吻合,你要無條件接受漫長的考察期。

雖然內地行業劇沒眼看,但我記起來《職場是個技術活》裡,女主作為美妝品牌營銷總監,就對明星做足了全方位的背景調查,摸清了對方喜好,在滿足藝人需求的同時,也為品牌爭取到了最符合定位的代言人。

說回去,那時候的大花、包括前幾年的小花,和品牌接觸都是規規矩矩從小廣告開始,到後面摯友-支線大使-全線大使-品牌代言,一步一步勤勤懇懇。

比如趙薇和積家,也是刷了導演處女作獎之後從品牌摯友升級為品牌大使的。


“品牌為鐮刀,粉絲為韭菜”,生長速度趕得上收割速度否?



楊穎和Dior的故事足足寫了五六年之久,從12年參加活動到17年扶正,經歷過拉鋸戰。

“品牌為鐮刀,粉絲為韭菜”,生長速度趕得上收割速度否?


以前給個“答應”都給得謹慎,現在好像沒有了那種熬的味道,什麼都是又快又狠。就像湯不用燉了,直接放點現成的濃湯寶,攪一攪就能喝。

正因為批量title太多,品牌堂而皇之割韭菜,割完這波就走,好使呢,留下來繼續割,不好使換一塊地。

以至於銷量艹得高,金主爸爸一高興,沒準愛豆的title就升了,讓其他人去做同類項合併,自家藝人上位成功。

所以,品牌割粉絲韭菜這種事,在外人看來屬於一個願打一個願挨,也是不無道理的。

首先不排除藝人團隊在撕資源的時候給品牌方什麼樣的承諾,很多時候數據就是談判資本,而藝人也揹負著銷量壓力。

“品牌為鐮刀,粉絲為韭菜”,生長速度趕得上收割速度否?


再看粉絲。偶像代言快消品要去沖銷量吧,我們還調侃過,把藝人的代言產品集合起來,粉絲去買,基本要買斷所有的生活日化,這都還好說,如果是食品類,就要承擔長胖的風險。


“品牌為鐮刀,粉絲為韭菜”,生長速度趕得上收割速度否?



偶像成了某品牌的大使不能無動於衷吧。品牌負責在社交平臺造勢,把話題炒熱,粉絲向金主爸爸展示購買力。(就像現在都流行轉發曬單一樣)

“品牌為鐮刀,粉絲為韭菜”,生長速度趕得上收割速度否?



而本身飯圈就存在鄙視鏈,愛豆之間的號召力一直在被橫縱向比較,大家比數據比熱度,甚至精準到多少分鐘破多少萬,從漲幅意義上來講,說明勢頭猛呀!

“品牌為鐮刀,粉絲為韭菜”,生長速度趕得上收割速度否?


老實說,粉絲買偶像代言的產品當然無可厚非,就好比日化類反正是生活消耗品,正好偶像代言了,只是換個品牌的事兒,用得開心,這當然沒錯。作為渴望養生的閒散人士,我還巴不得偶像代言麥片讓我規律吃早餐呢。

只是經常為了沖銷量,囤回家發現錢花了卻沒什麼用處,閒置在那還佔地方......

粉絲群體並非都是白富美,普通消費層級的粉絲還是大多數,從理性消費的角度來看,也不太明智。

退一萬步說,愛豆的代言不是實績,不能轉化為業務能力,本職工作營業了才是好。

最後說品牌。

銷量任務直勾勾赤裸裸,上面說了只要不太過分,粉絲願意去買單,但偏偏最近半年頻繁出現忒過分。

到了銷售轉化的環節,品牌們總是表現得格外猴急。

好比I DO家的跨界香水事件,把男團愛豆的銷量情況分三六九等出pick榜,這個操作也是聞所未聞。

“品牌為鐮刀,粉絲為韭菜”,生長速度趕得上收割速度否?


事實證明,割韭菜太過也會反噬的,除了引起粉絲和品牌撕X,從路人層面上來看,有消費能力的不會因為代言人左右購買,反而還在他們心中落下“吃相難看”的話柄。

正常的邏輯不應該是這樣麼。

粉絲也是人,是人就有情感,明明品牌和粉絲可以良性配合,拿出誠意,而不是丟鏈接,做不完任務還反手一巴掌。讓他們對品牌產生情感認同,拉上同一條船,大家對後續的營銷、傳播也更真情實感。(繼續讓吳科長出場炒現飯,打入心臟才能賣貨)

粉絲購買力說到底只是錦上添花,用代言人的國民度和影響力、粉絲的熱情與傳播力去吸引更多的潛在消費人群,應該才是正經事哦?

如果一個品牌把所有銷量任務都放在粉絲身上,粉絲不僅會被透支,弄得精疲力盡,品牌自身續航力也會很有限,畢竟粉絲人群只佔了整個市場人群的一部分。(大家可以腦補一個幾年前瘋狂請各路代言人的快消飲品,這兩年已經光速過氣)

成熟的品牌按道理該把之前積累起來的美譽度維護好,靠粉絲沖銷量也得節制而理性,而不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讓不好的影響出圈,最後敗的還是路人口碑惹。畢竟整個銷量市場很大,不要把粉絲銷量化作品牌全盤且唯一業績。

【還可以繼續關注我們哦~】

“品牌為鐮刀,粉絲為韭菜”,生長速度趕得上收割速度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