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臉”大基建,拿什麼支撐消費?

導語:

11月14日,國家統計公佈數據顯示10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名義增長8.6%,大幅低於預期0.6個百分點,更低於去年同期1.4個百分點,增速創全球金融危機以來新低。為什麼消費增速出現如此大的下滑?未來還有什麼可以支撐消費增速?提高赤字搞基建對消費意味著什麼?


“打臉”大基建,拿什麼支撐消費?

10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55萬億元,同比名義增長8.6%,增速較9月回落0.6個百分點,低於去年同期1.4個百分點。其中,限額以上單位消費品零售額同比增長3.6%,增速較上月回落2.0個百分點。從環比看,季度調整後的10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環比增長0.64%,比9月提高0.08個百分點。1-10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9.2%,比前三季度小幅回落0.1個百分點。

消費增速創新低

10月消費同比增速出現較大幅度回落,創下近五個月同比新低。10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8.6%,增速比9月下降0.6個百分點,且低於去年同期1.4個百分點,創近五個月社零同比增長新低。其中,城鎮消費品零售額同比增長8.4%,較9月回落0.6個百分點;鄉村消費品零售額同比增長9.7%,較上月回落0.8個百分點。


“打臉”大基建,拿什麼支撐消費?

從消費類型看,大部分商品零售額同比增速有不同程度的回落。10月,受今年中秋假期前移的影響,基本生活品增速普降,其中糧油、食品類同比增長7.7%,增速較上月回落5.9個百分點;日用品同比增長為10.2%,較上月回落7.2個百分點;服裝類商品同比增長4.7%,較上月增速回落4.3個百分點。

升級類商品和服務類消費中,大多數商品類別增速亦發生不同程度的回落。在主要商品中,石油及製品類增速下降2.1個百分點;家電和音像器材增速微降0.9個百分點;汽車類零售額同比連續六個月發生下滑,但本月下滑幅度較上月微縮0.7個百分點。從價格方面來看,本月CPI錄得2.5%,較去年同期上升0.6個百分點,價格漲幅較為明顯。商品價格的明顯上揚,反映了本月消費額的下降,主要由數量推動,而非價格推動。

1-10月,全國網上零售額7.05萬億元,同比增長25.5%,增速較1-9月回落1.5個百分點。其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增長26.7%,較1-9月回落1個百分點,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17.5%,與上月持平。

依靠“槓桿”的消費難以為繼

10月份,在近期CPI維持相對高位的情況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速卻回落0.6個百分點。短期來看,消費增速的同比下滑可由今年中秋假期前移、雙十一消費活躍度高於去年而引發的消費延遲等偶發性因素來解釋。但是從長期來看,居民槓桿過高、償債壓力較大才是影響消費的主要表因。

第一,自2017年初以來,居民短期消費貸款在居民消費貸款中所佔比重逐漸上升。與長期消費貸款主要用於住房、汽車類消費不同,短期消費貸款更多被用於居民日常用品消費。前一段,短期消費貸款的增長一定程度上成為了在經濟相對低迷時期消費數據的重要支撐點。然而,受經濟景氣度持續低迷以及金融系統風險暴露加速的影響,信用收縮對消費的影響逐漸開始顯現,居民部門短期貸款支撐的社會消費難以持續。

第二,目前中國居民部門槓桿率(居民債務/GDP)已經突破50%,十年間躥升幅度超過30%,無論是規模還是增長速度均明顯高於其他新興市場國家。在居民未來收入增長有限的預期下,高槓杆所導致的一個重要惡果便是還本付息負擔過重,這一問題在經濟低迷時還將被進一步放大。因此,結合目前低迷的經濟數據,無論是短期消費貸款,還是以房貸為主的長期消費貸款,都會加劇居民部門債務負擔,發生消費收縮和消費降級是大概率事件。

“忽悠”投資將進一步遏制消費

“大投資”對消費的擠壓將長期存在。雖然近年來我國出臺了大量促進消費的政策,但效果並不好。例如:促進開放、增加進口、降低個稅等政策頻繁出臺。近期剛剛成功舉辦進博會對消費升級,擴大高端消費需求有積極作用。不過,即使這些政策不斷出臺,但刺激消費增長的效果並不好。

表面的原因是居民槓桿高,不敢也沒有能力消費,而深層次的原因是“國家投資”對“大眾消費”的擠壓。我國經濟高速發展40年,社會主要矛盾已經從“吃飽喝足”轉向“美好生活”,消費的背後是對更優質的產品,更好的服務的追求。然而國內生產端並沒有相應轉型升級,難以提供城鄉居民需要的優質產品,供給與需求不匹配。遺憾的是,在國內供給端轉型滯後的環境下,不但沒有消費升級,甚至出現消費降級現象。轉型緩慢的重要原因就是“大投資”佔據了絕大部分的產能,而產能背後是大量的資金、人力的佔用。這些佔用不但阻礙了結構轉型,也抑制了收入水平提高,從“供需”兩端擠壓消費潛力。

可笑的是,雖然這些問題已如“和尚頭頂的蝨子”,但居然還有所謂的經濟學家繼續以“人均GDP低於發達國家”、“國家赤字很低”等令人瞠目結舌的理由繼續“忽悠”大搞基建。筆者暫且不討論上述理由是否成立,僅看“新增GDP/固定資產投”這一個數據就能再次“打臉”上述理由。

“打臉”大基建,拿什麼支撐消費?

2016年中國每投資100元錢,帶來的產出不足10元錢,而2017年中國每投資100元錢,帶來的產出已不足3元錢。

新增GDP連利息都不足以支付!!投資邊際收益下降速度仍在加快。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央財政赤字是最後一塊“淨土”,沒有受到“高槓杆”的汙染。如果中央財政進一步拉高赤字投資基建,等待中國經濟的不會是夢幻“新週期”,而是陷入越投越死的“死循環”。

張 超 (國家開發銀行資金局)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機構無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