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在百米峭壁上施工,看著雙腿打顫,休息時喜歡聚一起看碟片


唐代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的李白曾經感嘆: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亦有詩人曾讚歎:棧閣通秦道,青天不易行;盡過奇絕出,不負有生平。人們在驚歎蜀道之難、棧道的高危之際,有沒有想過那些工作在離地面幾百米甚至上千米的懸崖絕壁上,僅靠簡單的防護,可謂命懸一線的民工兄弟們,是用什麼方法,付出怎樣的努力,才在懸崖峭壁上築起了這通天大道。

棧道工人無疑是一種高危職業者,他們是行走在絕壁上的勇士,是絕境的開路者,更是遊客安全的衛士。他們在一個個風景區,為遊客修建一條條觀光棧道,但鮮有人關注他們。

今天這組圖集介紹的就是一支來自江西上饒的棧道施工隊,據稱,張家界、崀山、武夷山、三清山、井岡山等地棧道均出自他們之手。

他們經驗豐富,身懷絕技,在岳陽平江石牛寨石佛山上修建一條國內最長的觀光棧道,總長達3公里,施工難度極大。

每天清晨,簡單的早飯過後,這些身懷絕技的民工們就要開始出工。

在這些民工中,有位中年男子名叫餘積發,48歲,十多年前就開始修建棧道。這些年他大都在數百上千米的懸崖峭壁上度過。

年輕時,餘積發一直在建築工地扎鋼架,練就了一身好本領。圖為餘積發正在進行的是修建棧道的第一道程序:鋼管骨架的架設,下面就是數百米的懸崖。

據悉,修建棧道有好幾道程序,只有大家分工合作才能順利修建好。

而修建棧道需要的建材,通常都是由貨運索道運送到山上後再靠人力運送到各施工點。而這也是近些年才用上的設備。以前修棧道,都是靠人工將建材挑上山。

圖為41歲的王水木在做防滑處理。

中午11點半,是吃午飯的時間,只有兩個素菜,中餐過後短暫的休息,下午1點又要繼續工作。

下午,混凝土攪拌好後,從上面滑下來,這樣雖然節省了不少人力,但是,將混凝土倒下,使用振動器攪拌均勻時,整個棧道都在晃動,那樣的感覺估計一般人都會被嚇地尿溼褲子。

澆上混凝土後,棧道的雛形也就會出來了,此時就要將旁邊的木板模具一塊塊的敲下來。

拆模是第一步,等到路面徹底穩固的時候,還要將地下的鋼架拆下,這活兒亦是相當的危險。至少得是兩個人協同才能完成,一個人在上頭將繩子捆好,另一個人在地下將鋼管拆下,由上面的人將其吊上去。

另外一些人將拆下的木板運往前方,繼續裝模,並將拆下的鋼管運往前方,繼續架設鋼架,如此反覆,直到完成全部棧道的鋪設。

暮色降臨,民工們各自收拾工具陸續返回工棚進行晚餐。結束了一天的工作,休息的時候,民工們最大的喜好就是聚在一起看碟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