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海之畔 光耀旦開碎葉臺

吉爾吉斯斯坦,全名吉爾吉斯共和國,位於中亞東北部地區。在歷史上首條跨國道路絲綢之路的中段,吉爾吉斯斯坦處於多條道路和不同文明的交匯處,使其在數千年前就成為了連接東西方世界的走廊。

熱海之畔   光耀旦開碎葉臺

吉爾吉斯斯坦伊塞克湖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爾多哈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吉爾吉斯斯坦的阿克·貝希姆遺址、布拉納遺址、科拉斯納亞·瑞希卡遺址等3處遺產地列入其中。

吉爾吉斯斯坦

綿延千年的中國情結

公元前138和公元前119年的漢武帝時期,張騫兩次出使西域,開闢了中國至中亞的道路——絲綢之路。絲綢之路上的駝鈴聲連綿不斷,商旅絡繹不絕,中原的商品沿著這條商業和貿易通道進入中亞,沿途地區的商品也大量進入中國。絲綢之路連接了沿途諸多國家、地區、文明,對於貿易交換、宗教信仰與科技知識的傳播、科技創新的交流以及文化藝術的融合起到了深遠的推動作用,也成為了連接不同民族的友好之路。

絲綢之路令不同文明文化溝通、交流、對話,加強了中國與吉爾吉斯斯坦的文化交流。“清池亦云熱海。見其對凌山不凍,故得此名,其水未必溫也。”唐代,玄奘法師西行途中曾途經大清池,即今天的伊塞克湖,古時也稱熱海。據《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記載,玄奘翻越凌山(今天山)後抵達了大清池,稱其“周千餘里,東西長,南北狹。四面負山,眾流交湊,色帶青黑,味兼鹹苦,洪濤浩瀚,驚波汩淴。龍魚雜處,靈怪間起,所以往來行旅,禱以祈福,水族雖多,莫敢漁捕”。

此外,《大唐西域記》中還生動描繪了中國的桑蠶技術如何傳入中亞地區。對人類文明發展起到重要推動作用的造紙術、印刷術以及冶煉、鑿井和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也通過絲綢之路由中國傳入中亞。中國的儒家文化和道教文化在對中亞文化產生影響的同時,佛教、伊斯蘭教也藉助絲綢之路傳入了中國。

唐朝時期,胡笳、箜篌、琵琶等樂器進入中國,著胡服、嘗胡食、聽胡樂、習胡舞曾風靡一時。唐代著名詩人元稹以詩句“胡衣胡騎與胡裝,五十年來競紛舶”描述了當時的社會狀況,李白、岑參等詩人也留下《關山月》《熱海行送崔侍御還京》等有關吉爾吉斯斯坦的著名詩作。

中亞五國與中國山水相連,中國與吉爾吉斯斯坦兩國不僅有著約1100公里的共同邊界,在民族文化方面也有很多互融互通之處。

吉爾吉斯斯坦的主體民族為吉爾吉斯族,與中國境內的柯爾克孜族同屬一個民族。祖上從中國西北遷居於此的東干族是吉爾吉斯斯坦幾個主要民族之一,他們主要使用漢語,習慣使用筷子,結婚時送彩禮、鬧新房這些中國傳統習俗依然保留至今。

熱海之畔   光耀旦開碎葉臺

吉爾吉斯斯坦納倫清真寺

在吉爾吉斯斯坦的東干族(指遷移到中亞的中國陝西及甘肅的回族後裔)人民勤勞肯幹,他們把種植糧食、蔬菜的技術帶到了以遊牧生活為主的吉爾吉斯斯坦。在吉爾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凱克的菜市場,可以輕鬆找到中國特有的蔬菜,東干族商販甚至可以用中文與客人交流。

如今,傳奇的絲綢之路已被新的時代賦予了更多的內涵。依託中吉雙邊關係的不斷上升以及“絲綢之路經濟帶”互聯互通項目的建設,一條條“新絲綢之路”正在不斷鋪開。絲綢之路申遺成功後,吉爾吉斯斯坦那些因絲綢之路而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遺蹟,從未被人忘卻,它們是絲綢之路上矗立的不朽豐碑。

碎葉城

玄奘與李白的隔空相會

沿著美麗的伊塞克湖西行,便來到了玄奘口中的素葉城,就是位於今天吉爾吉斯斯坦楚河流域托克馬克城的阿克·貝希姆遺址。阿克·貝希姆遺址又稱碎葉城,始建於公元5世紀,在公元13世紀蒙古西征的戰火中被毀滅。

中國曆代王朝的使節、商人、僧侶和軍隊曾一批又一批在絲綢之路上循著天山北麓的峽谷西行,抵達楚河流域和西域各國。在《大唐西域記》一書中記載:“清池(即伊塞克湖)西北行五百餘里至素葉水城,城週六七里,諸國商胡雜居也。土宜糜、麥、葡萄,林樹稀疏,氣序風寒,人衣氈褐。素葉以西,數十孤城,城皆立長,雖不相稟命,然皆役屬突厥。”此外,《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還記載:“至素葉城,逢突厥葉護可汗。方事畋,戎馬甚盛……既與相見,可汗歡喜,雲:‘暫一處行,二三日當還,師且向衙所’……三日可汗方歸,引法師入。可汗居一大帳……法師去帳三十餘步,可汗出帳迎拜……因停留數日……又施緋綾發服一襲,絹五十匹,與群臣送十餘里。”玄奘法師在碎葉城受到了西突厥統葉護可汗的熱情迎接,得到可汗所贈豐厚資助及通行國書,可汗與大臣們送玄奘法師西行,還派了一名通解漢語的少年隨行。

熱海之畔   光耀旦開碎葉臺

位於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城的碎葉古城遺址

碎葉城最早是西突厥的漢庭所在地,楚河河谷氣候宜人,水草豐美,宜牧宜農,地域廣大,可稱得上絲綢之路上的又一處“河西走廊”。同時,碎葉城所在的地方進可攻退可守,是絲綢之路在中亞東部絕佳的中轉站。據《新唐書·地理志》記載,“碎葉城,調露元年,都護王方翼築,四面十二門,為屈曲隱出伏沒之狀雲。”唐調露元年(679年),唐朝征服西突厥後,將碎葉城打造成了經略中亞的軍事基地。隨後,碎葉取代焉耆,使其與龜茲、疏勒、于闐並稱為唐代“安西四鎮”。值得一提的是,碎葉城也是中國曆代以來在西部地區設防最遠的邊陲城市。

碎葉城遺址不僅是唐朝的重鎮,也被認為是唐代大詩人李白的出生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一首《靜夜思》寄託著李白的思鄉之情。千百年來,關於李白的出生地頗有爭議,學者們認為主要有三個地方,分別是四川綿陽江油、隴西成紀和吉爾吉斯斯坦碎葉城。但可以肯定的是,李白不是外國人,在唐朝的時候碎葉城是唐朝的一部分,他自然是大唐子民。

在東西方兩大帝國間直接碰撞的怛邏斯之戰後,接踵而至的安史之亂以及藩鎮割據導致唐王朝無力染指中亞。隨後,碎葉城在中國歷史典籍中的記載日趨少見。如今的碎葉城早已繁華不再,只留下一片雜草叢生的土丘。經過1000多年的歲月之後,這座曾經在唐代繁華一時的城市,禁受不住歲月的無情侵蝕,已風化瓦解成為一座佔地面積巨大的土堆。在這座荒草叢生的碎葉城遺址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唐朝軍民在此修建的周長達26公里的城牆,滄桑之餘依舊震撼人心。

巴拉沙袞

絲路上的故都舊事

據《新唐書·地理志》記載,“出谷至碎葉川口,八十里至裴羅將軍城。又西二十里至碎葉城。”在如今碎葉城遺址東部10公里左右的地方便是布拉納遺址。布拉納遺址又稱巴拉沙袞城,位於吉爾吉斯斯坦楚河州,建於公元10世紀,是中世紀時期楚河流域最大的城市之一,曾是絲綢之路上重要的商貿中心。遺址最顯著的便是一座半截磚塔,遊客可從旁邊鐵質旋梯攀爬而上。在遺址附近還有大量的石刻人像散落在草原之中,與中國新疆伊犁草原石人有相像之處。

所謂的裴羅將軍城便是布拉納城,這位裴羅將軍是回紇汗國的創始人。唐天寶三年(744年),以骨力裴羅為領袖的回紇聯盟建立了漠北迴紇汗國。唐貞元四年(788年),回紇改名回鶻,取義為“迴旋輕捷如鶻”。回鶻大遷徙時,其中的一支到達了蔥嶺(帕米爾高原)西的楚河(今吉爾吉斯斯坦楚河)和七河流域一帶,並與當地其他突厥語民族共同組成了喀喇汗王朝,又稱為“蔥嶺西回鶻”。

喀喇汗在突厥語中有偉大、強大的意思,而該詞的另一個意思,便是“黑”,所以喀喇汗王朝亦稱“黑汗王朝”,布拉納遺址便是黑汗王朝曾經的首都巴拉沙袞城。考古學家曾在巴拉沙袞城的廢墟內發現數枚唐代的錢幣,上面有“開元通寶”和“大曆元寶”等字樣,充分體現出這座城曾受益於絲綢之路,與外界始終互通有無,這裡從不孤獨。

熱海之畔   光耀旦開碎葉臺

吉爾吉斯斯坦布拉納塔

由於與遼的天祚帝君臣意見不和,在遼被金滅亡前夕,皇族耶律大石向西遷徙,並建立了新的政權,是為“西遼”。1134年,東喀喇汗國阿斯蘭汗去世,繼任者易卜拉欣邀請耶律大石入都城巴拉沙袞。耶律大石入城後將此地定為西遼的都城,改名為虎思斡耳朵(意為強而有力的宮帳)。西遼國王耶律大石對來自東方的商隊給予了很多優厚的條件,並且依靠他的威信讓這些商隊在前往西方的交易途中受到了很多國家的接待,這對保證古絲綢之路在當地的暢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曾經繁華一時的巴拉沙袞城已隨著戰火一起煙消雲散,現在這裡最著名也是最能夠任人憑弔的便是布拉納塔了,而布拉納塔是吉爾吉斯斯坦的標誌性建築。

布拉納塔最初的高度為45米,在經歷了幾百年歲月之後,塔的主體結構受到了嚴重的破壞,15世紀的一次大地震摧毀了該塔的上半部,使得它成為了半截磚塔,也令該塔的高度減低到了現在的20多米。1970年,布拉納塔進行了修復,地基得到修建。如今,很多當地遊人來到布拉納塔遊玩,從旁邊鐵質旋梯攀爬而上,再通過高塔外部延伸至塔內部頂層的樓梯攀登到塔的頂層,眺望周邊的風景。同時,這裡也成為了當地的攝影基地。

布拉納塔是伊斯蘭教的宣禮塔,是公元10世紀末、11世紀初伊斯蘭教開始傳播於中亞地區時所建的。同時,它具備著軍事瞭望塔的功能,站在塔頂能將布拉納遺址盡收眼底,還可輕鬆見到塔的附近有大量石人散落在原野上。公元9世紀,中亞的伊斯蘭化尚不完全,這些造型各異的石人便是那時突厥人留下的墓碑。如今布拉納遺址所在地已建了一個小型的博物館,展出該地區及周邊的歷史信息和出土的古文物。

據《新唐書·地理志》記載,碎葉城西四十里有新城。科拉斯納亞·瑞希卡遺址,亦稱新城或紅河城,其遺址時代為公元6世紀至12世紀,是楚河河谷和天山地區最重要的中心城鎮之一。該遺址的宗教建築和民間建築融合了突厥、印度、粟特和中國文化,展現了拜火教、基督教和佛教的傳播,是見證絲綢之路發展軌跡的重要遺存。

新城曾是楚河河谷和天山山脈以北的絲綢之路重鎮。楚河源自天山,是一條內陸流河。在楚河兩岸非常平坦的河谷旁,有著連綿不斷的庭院、村舍和農田,這些農田都是用楚河河水灌溉的,新城遺址便在河谷的平原中。在新城遺址,目力所及並沒有任何古老建築物的痕跡,只有幾處高出地表的土堆。在河谷平原上出現這樣的土堆代表著這裡的不同尋常,那很可能是古代建築物塌陷造成的堆積。因為當地缺乏可用的建材,古老的建築只能用曬乾的土坯和泥牆,就像如今新疆和田地區的老式民居一樣。隨著長時間的河水滲透和風吹雨打,這些建築最終被侵蝕得只剩下一堆黃土。1962年,在對新城進行的考古工作中,曾發現一座中世紀的佛教寺院,從中挖掘出一尊16米長的大臥佛,目前收藏在聖彼得堡的艾爾米塔什博物館。

碎葉城(阿克·貝希姆遺址)、巴拉沙袞城(布拉納遺址)、新城(科拉斯納亞·瑞希卡遺址)這三處歷史遺蹟從西到東分佈於吉爾吉斯斯坦的楚河流域,它們不僅是絲綢之路沿途的重鎮,更見證了東西方文化、經濟、宗教的傳播與交流,併成為連接東西方世界的走廊。

文 / 王陽 標題書法 / 夏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