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滅亡之後,如果16位皇帝相聚在地府,那麼朱元璋會先抽誰?

宋安之


大明滅亡之後,如果16位皇帝相聚在地府,朱元璋當然會先抽誰崇禎皇帝朱由檢,畢竟是他親手葬送大明王朝的!

朱由檢此人在幼年生活的並不好,因此的確沒有受到過良好的教育。最後即位也是因為其兄長朱由校,沒有子嗣,而且身體不行。在其去世前,實在沒辦法才找到朱由檢。但是,朱由校知道自己的弟弟的確沒有治國理政的本領,因此在臨終前一再囑咐他,要依靠魏忠賢。但是,崇禎皇帝朱由檢呢!一上臺就被東林黨人為首的文人蠱惑,意氣用事廢掉了魏忠賢,使得東林黨為首的文官集團一家獨大,最終崇禎聽了他們的餿主意,停止從東林黨為首的文官集團控制的東南沿海的工商業徵稅。其後果就是,只能從農民那裡加稅,搞得民不聊生,官逼民反。但是更可悲的是,即使這樣也沒能籌措出對付日益崛起的在關外的後金。使得明朝不得不面對後金和農民起義軍的兩面夾擊。而乘機大發國難財的東林黨為首的文官集團,在崇禎向他們要捐軍餉的時候,卻個個聲稱沒有錢。(事實上在李自成和劉宗敏的皮鞭下,他們少則掏出幾萬兩白銀,多則幾百萬兩白銀)

後來的結局就是,大明亡於李自成,而吳三桂和洪承疇等大明文官武將則投靠滿清,成為滿清奪取天下的馬前卒。

因此朱元璋必然要抽崇禎皇帝,會質問他,為什麼不聽你哥哥的?要知道他開始可是勸你要依靠魏忠賢的。你偏偏不聽,而聽信居心叵測的文官集團。要知道你祖宗我,當年就是看透了文官集團的虛偽無能,空談道德。我才將宰相廢掉,才殺了那麼多陰謀滿滿的文官。現在你不是依靠太監集團來制衡他們,卻容許他們一家獨大?還有就是,你為什麼?不遷都南京,我的四兒子朱棣可是在哪裡為你建設了整個官僚班底!你就是為了那句“天子守國門”?我真的無語了,大明遇到你這樣狗屁不懂,卻剛愎自用,還天天說自己努力的絕頂傻瓜,真是大明的悲哀!要知道如果一個人努力的方向錯了,越努力就距離失敗越近!


地震博士


大明滅亡之後,如果16位皇帝相聚在地府,那麼朱元璋會先抽誰?

一、明朝16位皇帝分別是誰?

太祖,朱元璋,1368年-1398年,洪武

惠帝,朱允炆,1399年-1402年,建文

成祖,朱 棣,1403年-1424年,永樂

仁宗,朱高熾,1425年-1425年,洪熙

宣宗,朱瞻基,1426年-1435年,宣德

英宗,朱祁鎮,1436年-1449年,正統

代宗,朱祁鈺,1450年-1457年,景泰

英宗,朱祁鎮,1457年-1464年,天順

憲宗,朱見深,1465年-1487年,成化

孝宗,朱佑樘,1488年-1505年,弘治

武宗,朱厚照,1506年-1521年,正德

世宗,朱厚熜,1522年-1566年,嘉靖

穆宗,朱載垕,1567年-1572年,隆慶

神宗,朱翊鈞,1573年-1620年,萬曆

光宗,朱常洛,1620年-1620年,泰昌

熹宗,朱由校,1621年-1627年,天啟

思宗,朱由檢,1628年-1644年,崇禎

二、16位皇帝分析

以《明史》為證,查看16位皇帝一生評價,畢竟一家子聚集到一塊了,老祖宗要對後輩兒孫的一生還是要進行總結評價的嘛。

《明史》中對太祖朱元璋的評價,用現在的大白話就是說:老朱聰明神武、胸懷天下,有眼光,有兄弟,在哪個亂世把那麼多對手都幹趴下了,用十五年就弄了個皇帝玩。從一個屌絲混到一個皇帝,自西漢以後從未有過。還能吸取元朝因為政治廢弛滅亡的教訓,整肅政治。而且對有學問的老傢伙(耆儒)以禮相待,考查制定了禮典樂章,彰明經義,尊崇正學,施恩於亡國亡地,澄清吏治,修定做人準則,尊崇風俗宗教,正後宮名義,內治肅清,禁止宦官太監干預政事,五府六部官職互相牽制,設衛屯田,兵器糧食充足。以武平定禍亂,以文建立太平盛世,老朱兩樣都佔了。在崇尚節義方面,允許蔡子英北歸。晚年更加憂民,曾以一年的時間開挖支河數萬處河渠塘堰,以利農桑,預防旱災。憑藉這些,其子孫承襲基業二百多年,士重名義,平民充實。至今後代蒙受恩澤,就如東樓、白馬,世代相傳祭祀太祖,享受這些還是應該滴!

《明史》中對惠帝朱允炆的評價,用現在的大白話就是說:這孩子天性仁厚。剛當皇帝,親賢好學,就召用方孝孺這些人。制定典章制度,一心一意想當一個堯舜禹那樣的好皇帝。有一次,他生病輟朝,讓尹昌隆懟(進諫)了一下,這孩子馬上就進行自我檢討,還把檢討向外發表了。還免除獨生子服兵役的義務,免除蘇州、松江兩地重稅,使百姓得到很大實惠。讓叔叔革命了以後,年號恢復洪武,民間還是不認可滴。這孩子一心以德治天下,還是很好滴!

《明史》中對成祖朱棣的評價,用現在的大白話就是說:這傢伙在戰爭中長大的,有佔有幽、燕地形這麼好的地盤,乘建侄子是個孩子,一路從北打到南,把皇帝弄了過來。即位以後,親自帶頭節儉,遇水旱災情早上報告傍晚立即賑濟,從來沒有阻攔和掩蓋。知人善任,表裡通達如一,雄才武略,同他老子一樣。經常率六師出征,漠北如塵土一樣被掃清。晚年時期,威德蓋世,四方誠服。受封入朝納貢的藩國約有三十國。地盤幅員遼闊,遠遠超過漢、唐。功績顯赫,可以算卓絕昌盛了。就是搶了侄子的皇位,這件事幹的太不地道了。(《明史》是清朝人編纂的,可以看出來對朱棣這個皇帝還是有點酸滴,呵呵。)

《明史》中對仁宗朱高熾的評價,用現在的大白話就是說:老爸領兵搶皇帝的時候,他作為世子留守後方,全力保障後勤。老子當了皇帝后,每年外出北征,作為東宮監國,朝中事情處理的井井有條。然而有人造謠,製造父子矛盾,最終還是安安全全度過。事後說:我只知道盡職幹事,不知道有人整我。當了一年皇帝,善於用人,幹了很多事情。要是能多活幾年,休養生息,完全能超過漢代文景之治了。

《明史》中對宣宗朱瞻基的評價,用現在的大白話就是說:

他老爸當太子時,失寵差點被廢了。辛虧是爺爺看中孫子有本事,才傳位為他老爸。當了皇帝后,當官的稱職幹事,政治清明,綱紀修明,糧倉充實,老百姓安居樂業。沒有遇到災年歲。到明朝建立六十年,蓋明興至是歷年六十,老百姓日子慢慢過得好了起來,國家蒸蒸日上出現盛世的景象。邊境出現騷擾,馬上能夠平定,震懾敵人(蒙古人),英姿謀略,也能趕上他爺爺了。

《明史》中對英宗朱祁鎮的評價,用現在的大白話就是說:英宗繼承仁宗、宣宗之大業,天下富裕,而朝廷內外清靜無事。大臣如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胡榮、張輔,均是多朝元老功臣,受遺詔輔佐政治,使得朝綱沒遭破壞。唯獨因任用王振擅自專權,以至於發生土木堡之變。復位以後,還追念不忘,可見他內心昏惑沉迷之深。英宗前後在位二十四年,沒什麼非常突出的政績。至於上恭讓後諡號,釋放建文帝之後世,不準宮妃殉葬,盛德之事可供後世效法。

《明史》中對代宗朱祁鈺的評價,用現在的大白話就是說:景帝在哥哥被人擄去的關鍵時刻,奉命攝政,隨後立馬即為穩定人心,在非常時刻行非常之事嘛。任用賢能,勵精政治,外敵長驅直入而能保全宗廟,有再造之功。然而當哥哥回來後,軟禁於南宮不讓相見,兄弟情誼斷絕。囚禁在而乃汲汲易儲,南內深錮,朝謁不許,恩誼恝然。發生政變,哥哥復位,軟禁於西苑。不久朱去世。

《明史》中對憲宗朱見深的評價,用現在的大白話就是說:憲宗最初立為皇太子,後因故發生變化。及至登基之後,上景帝尊號,體恤于謙冤獄,抑制黎淳而召見商輅,頗有人君之風範。在位時政治修明,朝中多有才能之人。憲宗能知人善任,對戒律十分謹慎,減賦稅,免刑獄,百姓日益富足,仁宗、宣宗之政治在此又重新出現。後因任用汪直,使西廠橫行,假借皇上之權威,玩弄權術,明目張膽地隨意決斷,像皇帝下令一樣。世人為之所惑,事後才發覺,太監之禍實在可怕!

《明史》中對孝宗朱佑樘的評價,用現在的大白話就是說:明朝得天下,傳十六世,除太祖、成祖以外,可稱頌的是仁宗、宣宗、孝宗。仁、宣之際,國勢初步強盛,綱紀修立,淳樸不變。至成化以來,號稱太平無事,然而安樂則容易沉溺於怠慢貪玩,富強則會逐漸滋生驕奢。孝宗獨能謙遜,節儉有度,勤政愛民,兢兢業業於保國泰持民盈之道,使朝政太平、安定有序,民物康富。《易經》說“沒有平地就沒有山坡,沒有往來就沒有復回,只有艱貞是不會錯的。”知此道理者,只有孝宗了。

《明史》中對武宗朱厚照的評價,用現在的大白話就是說:明朝從正統以來,國勢逐漸衰弱。當皇帝后首先除掉逆臣劉瑾,親自率軍抵禦邊寇,奮然欲以武功稱雄。然而,沉溺於音樂嬉戲遊樂之中,親近一小部分人,自我封加官號,穿衣戴帽都相當放縱隨便。值得慶幸的是用人之權始終親自掌握,加上有各位大臣主持公道輔佐補救,因此,儘管朝廷綱紀混亂還是未招致危亡。假如能承繼孝宗之遺業,謹慎節制有度,有中等才德君主之品行,那麼,將會國家安泰,而且落得一個好的名聲,又怎能招致後人那麼多的非議呢?

《明史》中對世宗朱厚熜的評價,用現在的大白話就是說:世宗剛當皇帝,力除一切弊政,天下翕然稱治。顧迭議大禮,輿論沸騰,倖臣假託,尋興大獄。夫天性至情,君親大義,追尊立廟,禮亦宜之;然升祔太廟,而躋於武宗之上。若其時紛紜多故,將疲於邊,賊訌於內,而崇尚道教,享祀弗經,營建繁興,府藏告匱,百餘年富庶治平之業,因以漸替。雖剪剔權奸,威柄在御,要亦中材之主也矣。

《明史》中對穆宗朱載垕的評價,用現在的大白話就是說:

穆宗在位六年,躬行儉約,每年能節省下百萬之巨。答應俺答汗封貢,減賦息民,邊陲寧謐。繼體守文,能稱得上明君了。跟著柄臣相軋,邊塞門戶漸開,而帝未能振肅乾綱,矯正清除積習,大概是寬恕有餘,剛明不足的一類人了。

《明史》中對神宗朱翊鈞的評價,用現在的大白話就是說:神宗10歲就當了皇帝,沖齡踐阼,張居正主持朝政,進行改革,綜核名實,國家勢力富強。隨著按照祖制親政後,身居內宮,荒於政事,和張居正越做越遠。於是小人好權趨利的人鑽了空子,與名節之士(張居正)成了仇人,門戶紛然角立。在朝廷出現內閣紛爭,互相猜疑,賢奸雜用,潰敗決裂,不可振救。要論明朝滅亡,實亡於這傢伙。

《明史》中對光宗朱常洛的評價,用現在的大白話就是說:只當了一個月皇帝,《明史》就沒有專門的評價。只在他老爸的評價了加了這麼一句:光宗潛德久彰,海內屬望,而嗣服一月,天不假年,措施未展,三案構爭,黨禍益熾,可哀也夫!(大意就是當了這麼短的皇帝,時局又不好,悲哀啊)

《明史》中對熹宗朱由校的評價,用現在的大白話就是說:明自從世宗(上推第四代,他太爺)以後,就開始綱紀衰頹,到他爺手裡(神宗末年),已經廢弛到極點了。雖有剛明英武之君,也難以振肅。又加上皇帝的庸懦,婦寺竊其根本(魏忠賢與客氏專權),濫施淫刑,忠良慘遭橫禍,萬民離心,即使不想亡國,可又怎麼辦呢!

《明史》中對思宗朱由檢的評價,用現在的大白話就是說:這悲催的傢伙,繼承神宗、熹宗之大業,慨然有為。即位之初,決策機智,剷除奸賊叛逆,天下向往太平。可惜大勢已去,敗勢難救。在朝廷則有門戶糾紛,在邊境則將士驕橫懶惰。四處兵荒馬亂,流寇大起。最後到了不可挽救的地步,真可謂不幸。然而,在位十七年,不沉溺於聲色,憂勤惕勵,竭力治理國家。臨朝浩嘆,慨然思非常之才,但因用非其人,政事每況愈下。於是又信任宦官,並將其分佈安置於各要害位置,舉措失當,致使朝廷制置脫離常軌。即使乞求時來運轉,但還是身遭不幸,這難道不是天運使他這樣麼!等到他命歸黃泉,妖賊流寇被全部清除,才得加諡號建陵墓,且典禮比較優厚隆重。這是大聖朝(清朝)乾的一件名揚千古的好事,也可因此知道他雖遭受災難而未被侮辱其身,真是亡國之義烈的人了。

三、朱元璋見面會先抽誰?

惠帝朱允炆:唉,江山還是沒有守住,讓你叔叔搶去了。不忍心抽。

成祖朱 棣:你小子,最終還是沒有防住,讓你坐了江山。下不了手。

仁宗朱高熾:嗯,還不錯,知道休養生息,就是怎麼命這麼短呢。

宣宗朱瞻基:呵呵,不錯哦,武有你太爺爺、爺爺的風範,文也能治國。

英宗朱祁鎮:切,本事不行還愛瞎嘚瑟,讓外人欺負了,對自己和朱棣一樣,太不地道了。

代宗朱祁鈺:唉嗯,關鍵時刻還行,都愛當皇帝,就是玩心眼比你哥哥差遠了。

憲宗朱見深:開始不錯,能讓太監橫行,你站到一邊去。

孝宗朱佑樘:一邊去。

武宗朱厚照:一邊去。

世宗朱厚熜:基業開始從你手裡敗的,捶你沒商量。

穆宗朱載垕:辛苦了。

神宗朱翊鈞:張居正你玩不轉,切。

光宗朱常洛:吃奶去吧。

熹宗朱由校:窩囊,讓婦人和太監耍的團團轉。

思宗朱由檢:好歹當了十多年皇帝了,丟了就丟了吧,但怎麼能讓女真人坐上去呢,好歹留給中原人吧,唉。


安定郡潛夫


朱元璋拉起孫子朱允炆的手,就去找朱棣算賬。可是,當他舉起鞭子剛要抽朱棣的時候,他停下了。

朱棣多麼像年輕時候的自己啊。知人善任,機智神勇;雄才武略,征戰四方!朱棣雖然欺負了朱元璋的孫子。但是,他在位期間,明朝走向了繁榮昌盛。北征蒙古,南征安南,打下了元朝漢唐的遼闊疆域。而且,還營造了萬國來朝的千古盛世。

朱元璋對朱棣說:好小子,你有種!欺負我孫子的事,以後再跟你算賬!

朱元璋說完,一鞭子抽到了崇禎皇帝朱由檢身上!朱元璋邊打邊罵崇禎:無能!竟然搞不定哪些給你打工的東林黨!你是皇帝,還是他們是皇帝!你以為天天上朝就是勵精圖治?你以為下個罪己詔,就能解決問題?我呸!老朱家怎麼出了你這麼個無能的軟蛋!

你小子知道什麼叫“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嗎?看你看的那些事,大臣有功勞不給賞,犯了錯就背鍋!孫傳庭,袁崇煥,孫承宗,陳新甲等等,都被你玩壞了!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明朝皇帝相聚地府,來了個家庭聚會。作為大家長,洪武朱元璋坐在太師椅上,滿臉陰沉地看著分列兩旁的子孫們,心在滴血。

好好的大明朝給敗成了什麼樣子。他捋了捋下巴上的一撮鬍鬚,龍眼一瞪,抓起身邊的馬鞭,一腳踹翻了眼前的茶几,一個虎躍就朝一人一鞭子下去,“咱讓你飄……”

老祖宗發威了,看著鞭子不是落在自己身上,其他人都嚇得癱坐在地上,心裡都在哀叫“太嚇人了,投胎後絕不做朱家子孫。”


被抽的是朱祁鎮,他崛起屁股,趴在地上不敢說話。

朱洪武扔了鞭子,指著朱祁鎮破口大罵“敗家玩意,老子我一坐上皇位,就建立了家規,不允許太監干政。你可以,不但寵信太監,還跑出去北征蒙古。”

老朱怒氣衝衝,“蒙古人是那麼好打的?你祖宗我,你曾爺爺朱棣都沒有完全滅掉蒙古,就憑你一個乳臭未乾的小子?太不知道天高地厚了。你知不知道土木堡一戰,差點毀了我大明朝?

還有,你重新奪了你弟弟的皇位也就奪了,為什麼要殺一位挽救我大明朝的忠臣?還要給一個死太監建廟、塑像?你怎麼這麼能飄?”

朱元璋氣得發抖,指著趴在地上一動不動,屁都不放一個的朱祁鎮,長嘆一聲“上樑不正下樑歪”。


他老人家罵累了,看了一眼躲在最後面的朱由校、朱由檢兩兄弟,再看了一眼朱翊鈞和朱常洛,最後將目光停留在朱允炆和朱棣身上,心裡只有無奈。

看著大家戰戰兢兢,朱洪武揮了揮手,“走了走了,跟著老子去隔壁找努爾哈赤去談談人生。以後你們誰要是敢和愛新覺羅家的打麻將,老子剁了他。

厚照,你不要抽刀,你TM就是不冷靜,我們要以德服人,不是去殺人。”

就這樣,老朱家在地府的第一次家庭會議以朱祁鎮挨一頓揍,最後以找新覺羅家談人生為藉口結束了。


江東汪郎


絕對抽祟禎皇帝耳光,因為他造成國庫空虛,連幾百萬兩軍餉都拿不出。

崇禎皇帝是被儒家害的最慘的一個皇帝,殺了魏忠賢,明朝就失去對軍政的控制權,過去官員還怕魏忠賢的淫威,不敢貪的太多,朝庭還有供奉可吃。

可殺了魏忠賢,沒有替代者,下面的官員就肆無忌憚的貪汙,不在想給朝庭進貢,瘋狂壓榨百姓,前線吃緊,後方緊吃。

當李自成攻到北京時,軍隊需要三百萬兩軍餉,那些道貌岸然的儒家官員,卻一個比一個哭窮,不拿出家中所貪銀兩,最後被李自成攻破北京城。

當李自成用刀指著這些官員時,卻拿到了三千多兩黃金白銀,讓崇禎皇帝死不瞑目。

儒家打仗不行,玩政治行,為了自保,害死了袁崇煥,而且是極殘酷的凌遲而死,讓不明真相群眾吃他肉。

可面對滿清入關,李自成起義,卻只想明哲保身,不願為國獻身,不願為國獻金,不願為國盡忠,只想自己身家性命,丟掉了大好河山。


光芒萬丈34957


明擺著,非先抽朱棣不可!

朱元璋一輩子最痛恨叛逆之人,他為了給孫子朱允文掃清障礙,不惜自己做惡人,殺了那麼多有功之臣和驕兵悍將,自以為從此可以讓孫子安享太平,孰不知殺來殺去,問題卻出現在兒子朱棣身上,這讓朱元璋怎能不先抽他的耳光?

可以說,朱元璋的安排全因為朱棣叛逆而改變。如果朱棣不搞篡逆之事,朱允文繼續當皇帝,明朝就不會發生以後的事情,包括在北京定都,讓李自成攻破北京城,手下禍害吳三桂之妻陳園園,吳三桂一怒之下降了滿清,滿清趁虛而入奪取了中原等事情,糾其根源,朱元璋能不抽朱棣嗎?

本來南京是明朝的風水龍脈,朱元璋以南京為根據地和大本營,消滅了陳友諒和張士誠,趕跑了蒙元,取得了大明江山社稷,相傳為了保住明朝千秋大業,劉伯溫斬斷了全國八十多處龍脈,朱棣定都北親,動了大明的根本,破壞了朱家的風水,導致朱明國運不昌,被滿清過早的滅亡,是可忍孰不可忍?

假如明朝國都在南京,憑藉南京易守難攻的地理條件,李自成就很難拿下南京城,也不存在山海關守軍投靠滿清,引清軍乘虛而入滅了明朝之事,歷史就是這樣不可想象,可惜歷史也不是演戲,可以回頭重新彩排。





知未是也


這個題目有意思!我覺得依老朱哪暴脾氣明朝十六帝除了自己外老爺子都想抽一頓,說到最想抽的我覺的既不是謀朝篡位的朱棣也不是明朝最後一位皇帝亡國之君崇禎帝,依我的看法老朱最想抽的是明英宗…………朱祁鎮,要說為啥哪?大家隨我往下看。
這哥們牛逼啊!不僅做過皇帝還做過勞改犯,你做就做吧!你一皇帝做成勞改犯肯定是迫不得已事出有因也能原諒,可是不能原諒的是竟然做的是最讓老朱痛恨的蒙古蠻子的勞改犯。明英宗正統十四年蒙古韃靼兵臨北京城下正統皇帝朱祁鎮御駕親征在土木堡這個地方因為聽信宦官王振的讒言導致兵敗被俘成了蒙古韃靼的階下囚。當年老朱光著膀子打天下時打的旗號就是“驅除胡虜,恢復中華”這個胡虜說的就是蒙古蠻子,老朱不僅說到還做到了,他不但滅亡了元朝政權建立了漢人領導的明朝政權,而且建國後連續進行的北伐差點打的蒙古蠻子亡國亡種,那時候的老朱是何等的威風何等的不可一世。可是到了自己後代孫子這一代這孫子朱祁鎮打了敗仗不說,還被人家擄走好好按地摩擦一番,這讓老朱的哪張豬腰子老臉都丟盡了,這哥們下去老朱肯定照死了削。


二蛋哥讀歷史


第一個抽萬曆,為什麼不是朱棣?朱棣可是違反了朱元璋遺旨的人,他是造反的呀,但是從整個明朝16位皇帝來看,除了朱元璋,還有誰幹的比朱棣出色?沒有,因此即便違反了旨意,朱元璋最多也就蹭一下臉皮子,意思一下罷了,畢竟“永樂盛世”擺在那呢。

那為什麼是萬曆呢?那麼我們先排除法算一下就知道了,永樂皇帝之後,緊接著是開創“仁宣之治”的這兩位皇帝,不打。接下來是土木堡之變的朱祁鎮,留下。弟弟朱祁鈺死的早,而且救國有功,不打。

接下來明憲宗,雖然朝野混亂而且為人太平庸了一點,除了娶得老婆比自己大很多以外,沒啥存在感。可以最後慢慢打。

明憲宗的兒子朱佑樘,中興之主,這個要給一個抱抱安慰一下,畢竟這孩子命苦還他麼很能幹,嘉獎。

然後是朱厚照,建議最後一個打,是脫了褲子打屁股的那種打法。

嘉靖皇帝,這人帶了一個不好的頭,也要收拾,但是多少他做的還行,沒出大亂子。

隆慶,六年,大概是沒見過女人,羞。

萬曆,最後講他。

明光宗,一月天子,估計老朱都不想提他

天啟皇帝,木匠一個,國家到他那裡的時候,估計老朱也已經認了,好在後代子孫多才多藝,算是一點安慰吧

崇禎,什麼?朕的大明亡了?崇禎已經盡力了,誰也怪不了他。

所以就剩下明英宗朱祁鎮和明神宗朱翊鈞了,朱祁鎮不懂事,富貴人家的公子哥,被太監王振給玩了,畢竟出生就是太平天下,有錯但也得體諒。好在於謙的幫助下,江山沒有弄丟,但是估計這頓板子輕不了,建議庭杖二十。

萬曆,為什麼第一個打他。因為他奠定了明朝滅亡的種子,他的消極怠工直接把明光宗瞎個半死,讓太子沒有得到該有的培養,導致孫子天啟都是一個小文盲。還有他的不作為,這是最可恨的,明明有機會你卻不努力,你還不讓別人努力,佔著茅坑不拉屎,朱元璋估計見到他就要拔出五十米長的大刀來了。

畢竟朱祁鎮雖然沒玩好,但是他有那個心呀,能力不足也不能勉強不是。萬曆是什麼都有,可惜自己不努力,空空耗了國運,打吧,不要手軟。


曉知雲深處


16位皇帝依次站好。朱元璋掄圓了上來就給朱棣一耳光,說到:咱當年把大位傳給允玟你竟然發動什麼靖難之役,讓天下生靈塗炭。當我知道你的篡位時我特媽差點嗝屁你。挺大個老爺們舔著個臉去造反......

然後仰天長嘆道:世人都說 明之亡,實亡於神宗。你這孫子 幾十年不上朝都幹什麼呢?你說說, 什麼? 腿不利索? 這是理由嗎?’’ 說著神宗哇的一聲哭了起來:‘‘自國本之爭後,我跟那幫臣子們賭氣再也沒上過朝。加之腿不利索,怕讓世人笑話




明史縱橫


中國擁有五千年曆史,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五千年裡,中國的綜合國力一直位居世界第一,這種情況直到清朝才被西方超越。明朝是古中國最後一個排名第一的朝代,統治歷時276年,共出現了16位皇帝。

社會上,人們對明朝的風評是差評多於好評,這16位皇帝也出現了很多奇葩,比如喜歡鬥蛐蛐的明宣宗,二十年不上朝的萬曆皇帝,喜歡煉丹的嘉靖皇帝,造反篡位的永樂大帝。總共16位皇帝,幾乎每位皇帝都做了令人驚訝的奇葩事,可謂是古來第一朝了。

大家都知道,朱元璋為了建立明朝,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無數次出生入死,與元朝、陳友諒、張士誠等交戰無數次,甚至好幾次跟死神擦肩而過。但是明朝只存在了200多年就被他的子孫敗光了家產,最後居然被流寇滅了,可想而知朱元璋有多麼痛心了。

那麼如果明朝16位皇帝齊聚一堂,朱元璋會先揍誰呢?

我認為,朱元璋會先揍朱允炆,為什麼呢?

首先,朱元璋為朱允炆付出得最多

朱允炆是朱元璋的繼承者,明朝的第二位皇帝。但是一開始,朱元璋立的太子不是孫子朱允炆,而是他和馬皇后的長子朱標。朱標天資聰穎,為人寬厚,內心剛強,非常受朱元璋的喜歡,也受到了兄弟們的愛戴。

朱標一出生就被朱元璋內定為自己的繼承人,帶在身邊,請李善長、劉伯溫等人教他處理軍務,培養他的執政能力。朱元璋對朱標可是寄予了厚望的,但是朱標不幸去世。後來朱元璋又立了朱允炆為太子。

我們都知道,古代的皇帝制度向來是“父死子繼,兄終弟及”的。朱標死了,應當是在朱標的兄弟中選取一個繼承人,比如朱棣什麼的。但是朱元璋就不,也許是在朱標身上傾注了太多的心血,朱元璋選取了朱允炆為太子。

這樣一來,朱元璋的兒子們就不服了。大哥朱標在時,他是太子,弟弟們自然沒有意見,但是大哥死了,又立自己的侄子朱允炆為太子,這些叔叔們的心理肯定不樂意。誰會願意被自己的侄子騎在頭上,而且這些叔叔都是有機會當皇帝的,被朱允炆這個毛頭小子搶了,心理當然會不服。

當然,朱允炆的叔叔們心理再不樂意,也得服從朱元璋的命令,畢竟天下還是朱元璋的。不過心理肯定對朱元璋有了怨言,對朱允炆也不滿。朱元璋這個做法不僅為之後的靖難之役埋下了禍根,也讓兒子們對自己產生了意見,可以說立朱允炆為太子是朱元璋犧牲了父子關係換來的。

除了影響到朱元璋和兒子們的關係外,朱元璋晚年對功臣的清洗也是為了朱允炆能順利繼位。

明初四大血案是指胡惟庸案、藍玉案、空印案和郭桓案,是朱元璋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加強皇權所製造的駭人聽聞的血案,又稱洪武四大案。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為了朱允炆能順利繼位。

朱元璋1368年當上皇帝,1398年去世,而朱允炆1377年才出生。所以說朱允炆出生的時候,朱元璋早就一統天下了,皇帝都做了將近10年了。朱允炆壓根沒有參與到朱元璋一統天下的戰爭中來,甚至消滅北元的戰爭都在朱允炆才12歲的時候就結束了。

遠離戰爭年代,對普通老百姓家庭自然是求之不得的幸事。但是換一個角度來看,對帝王的繼承人,尤其是開國君主的繼承人來說,如果沒有軍功,是一件很尷尬的事情。

因為跟隨朱元璋打天下的文武重臣都是戰功赫赫,地位和官職都是一刀一刀殺出來的,自然不會服氣沒能力的君主來統領他們,怎麼樣的君主才有能力,很簡單,在戰場上起到了作用的君主,簡單地說就是有軍功在身的君主才會讓這群驕兵悍將服氣。

朱允炆不僅沒有軍功,甚至從來沒有過軍事生涯,跟朝中的文武大臣都不熟,等於沒有支持自己的班底。雖然朱元璋重新立太子時,那些文武大臣都贊成立朱允炆為太子,但是他們只是覺得朱允炆寬厚仁慈好說話,而另一位候選人朱棣強勢,不好相處,並非是朱允炆的支持勢力。

朱標就不一樣,他從小就跟隨父親處理政務,朱元璋的手下都很服氣他。朱元璋為了給自己的孫兒留下一套可以控制的班底,又不能讓朱允炆的統治受到威脅,於是在晚年,朱元璋掀起了一系列清洗功臣的行動,主要就是洪武四大案。

我們來看看洪武四大案造成了多大的殺戮。胡惟庸案造成了三萬多人的死亡,包括胡惟庸、李善長等開國功臣;藍玉案牽連達1.5萬人,明朝最後的名將藍玉就因此案而死;空印案是一個冤案,也誅殺了上百名官員;郭桓案造成了六部左右侍郎以下的官員全部處死,上萬名官吏死在獄中。

洪武四大案造成了至少十萬人的死亡,不僅開國功臣幾乎死傷殆盡,明朝的後起之秀也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無數賢能之人被無辜牽連,優秀將領幾乎絕滅。簡直可以稱之為國難,雖然四大案的爆發都有各自的原因,但是他們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為了給朱允炆繼位鋪路。

為了朱允炆,朱元璋造成了數十萬人的殺孽,很多還是冤死的。歷史第一殺神白起坑殺了幾十萬趙國降卒後,都心神不寧,夜不安寢的。朱元璋因為這四大案所揹負的心理壓力可想而知,而且其中很多人都是跟隨自己打天下的舊臣,不得不說,朱元璋所付出的代價太大了。

朱元璋犧牲了父子之情,犧牲了君臣之義,寧背上後世罵名造成了數十萬人的大殺孽,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為了扶持朱允炆登基。可是朱允炆又是怎麼回報朱元璋的呢?

上文我們提到了朱允炆被立為太子時,朱元璋的兒子們都是很不服氣的,最典型的就是燕王朱棣了。朱棣這個人很有能力,也很有野心,雖然對大哥朱標的太子之位沒有意見,但是對朱允炆的繼位意見可是大得很。

但是朱元璋為了保朱允炆上位所施展的鐵血手段震懾了所有人,朱棣縱然野心再大也不得不蟄伏起來,接受朱允炆稱帝的事實,或者說暫時接受朱允炆繼位。或許朱棣佔據燕地,成為了事實上的燕地的皇帝,也勉強能過下去。

但是朱允炆上位後,居然要削藩。這等於向所有的藩王宣戰,包括燕王朱棣。其實朱元璋也想到了藩王勢力太強會威脅到朱允炆的統治,所以朱元璋在位期間就對藩王的力量進行了削弱限制,可以說此時任何一個藩王的力量都是對抗不了中央的。

而且朱允炆削藩的手段之弱也很感人,在威望不足,準備不夠充分的情況下,聽從三個草包的意見強行削藩。而且朱允炆還是專挑軟柿子捏,一年之內連廢周王、代王、齊王、岷王,還將親叔叔湘王逼死。

朱允炆仗著中央壓倒性的實力,這一系列動作又毒又快,自然可以讓這五個實力弱小又來不及準備的藩王措手不及,但是也打草驚蛇,驚動了最強的燕王朱棣和寧王等實力強大的藩王。這一系列動作看似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實際上卻讓朱棣等人獲得了準備戰爭的時間。

朱允炆削藩初期雖然取得了還算滿意的效果,但是面對朱棣,朱允炆卻被儒家傳統的仁義道德束縛住了,他始終不忍心對自己的親叔叔朱棣動手。

朱允炆有好幾次可以除掉朱棣,比如朱棣進京參見新帝時,表現得十分校長,御道騎馬,見帝不拜,這等於給了朱允炆收拾朱棣的機會,但是朱允炆將朱棣放回了北京。靖難之役開始前,又將朱棣的五個質子放回北京,失去了跟朱棣談判的籌碼,朱棣再也沒有顧忌。

朱元璋給朱允炆留下了一個完整的江山,為了朱允炆,不惜犧牲與其他朱家子孫的親情,也不惜削弱其他藩王的勢力,甚至揹負了數十萬人的性命,可是朱允炆不善用人,過度仁慈就是懦弱,最後將大好江山白白交到朱棣手中。

朱元璋付出了這麼大的代價,為的就是讓朱允炆順利的登基,然後讓大明王朝千秋百世的傳承下去,誰知道朱允炆別的能力沒有,敗家的能力可是一等一的,愣是將朱元璋留給他的四個二帶大小王的絕世好牌打了個稀巴爛。我想朱元璋最想揍的應該是朱允炆吧,至於其他子孫,畢竟不熟。好在天下落在了自己的四兒子手中併發揚光大了,還是老朱家的天下,朱元璋也算沒什麼遺憾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