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世界進入金融變革新時期

剛剛,世界進入金融變革新時期

我們知道,次貸危機之後美聯儲進行量化寬鬆,將三萬多億美元基礎貨幣注入全球經濟體系和資本市場,如果再計算歐洲、日本和中國所釋放的基礎貨幣,只能用天量來形容。這帶來的直接後果是全球各地幾乎都被泡沫所淹沒,泡沫唯一不明顯的地方是美國樓市,因為其深受次貸危機的打擊,經歷了殘酷的去槓桿進程,而其它國家拒絕去槓桿,與美國股市一起形成全球的資產價格泡沫。這就形成了這個特定的金融為王的時代,在一些國家,幾乎每個人都成了金融專家——不參與投資,就只能不斷沉入社會的更底層。造成的直接後果就是,到去年中,全球債務總量(約217萬億美元)已經超過了全球GDP(約60多萬億美元)的三倍!在,美聯儲已經做出決定:從10月13日開始,將開啟縮減資產負債表進程。其中,2017年計劃抽走300億美元,而2018年全年為4200億美元!在本次議息會議上,美聯儲維持基準利率1%~1.25%不變,並預計2017年還將加息一次;預計2018年將加息三次;預計2019年加息兩次;預計2020年將加息一次。同時,下調長期中性利率預期至2.75%(之前為3.0%)。

隨著美聯儲加息尤其是開啟縮表的進程,無疑將徹底逆轉全球利率市場的走勢,讓金融為王的時代告別,美國十年期國債收益率就是全球最基礎的利率指標。

美國國債的牛市將宣告結束,收益率上升。這會帶動全球所有包括英國、德國、中國在內的主要國家的國債收益率。

這些經濟體的國債利率必須上揚,直接推動利率進入長期的升勢。

這會帶來幾個連鎖反應:

第一,歐洲央行最遲在明年初,就必須結束量化寬鬆,日本央行也需要很快跟隨,全球央行的加息(縮表)大潮就會洶湧而來。

另外,關於今年以來美元指數大跌的根源,各有各的解釋,但其核心因素是歐元區二季度經濟指標比較好,以及歐洲央行結束量化寬鬆的預期。在此,筆者認為,美國人在歐元兌美元匯率問題上的所作所為一樣不可忽視。川普(特朗普)和美聯儲的眾多官員的言語,極大地打擊了美元指數(核心是美元對歐元匯率),這完全反應了美國的政策需求,因為只有在美元指數相對低位的時候,美聯儲才能順利開啟縮表。如果美元指數不能大幅下跌,讓市場繼續炒作美聯儲的縮表預期,就會讓美元“過貴”,對美國經濟增長帶來很壞的影響。所以,以川普為代表的美國官員(包括美聯儲官員)使用諸多手段打壓美元,這從歐元兌美元、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上可以明顯地看出來,目的都是將美元指數打壓到低位、以便讓美聯儲可以順利開啟縮表,又不影響美國的經濟復甦。

雖然人民幣不是美元指數的一籃子貨幣,但可以影響很多非美貨幣,對全球貨幣市場的情緒影響很大,所以,人民幣的作用也不可忽視。這裡的手段也更微妙。

不出意外的話,未來一個季度內,歐洲央行很可能會採取手段打壓歐元匯率(當然包括鴿派言論),目的為歐洲央行可以順利結束量化寬鬆做準備。如果在今天歐元兌美元的位置,歐洲央行的官員使用結束量化寬鬆等鷹派言論繼續強化歐元匯率,將讓歐元區的經濟處於被動的地位。只有在歐元匯率處於相對低位的時候,歐洲央行才能順利地結束量化寬鬆並開啟加息的進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