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法師故里偃師陳河村,透過千年風雲聆聽梵音古韻

玄奘法師故里偃師陳河村,透過千年風雲聆聽梵音古韻

玄奘故里位於河南省偃師市緱氏鎮陳河村。北依景山,南望嵩嶽,東南為轘(huán)轅古關,西南臨近伊闕龍門,原野平坦,河谷縱橫,自古便為洛京畿輔之地。這位唐代高僧出生於河南省偃師市緱氏鎮北約1公里處的陳河村。玄奘故里洛陽東南40公里處207國道北側,偃師市緱氏鎮的鳳凰山下,有條鳳凰谷,谷東的陳河村就是玄奘的故鄉。

玄奘法師故里偃師陳河村,透過千年風雲聆聽梵音古韻

趙樸初先生題寫的"玄奘故里"......

牡丹石:牡丹石是一種天然氣形成的奇石,其產地是中國河南省洛陽市寇店鎮五龍村。牡丹石是一種不可再生的稀有資源,或白或粉綠的花朵隨意分散在黑色的大理石中,狀如牡丹,渾然天成,妙趣橫生。國際石材界公認其為世界奇石,儲量稀少,富有觀賞性和收藏價值,被列為世界珍稀品種。對應洛陽牡丹的悠久文化歷史,被視為洛陽特產。

玄奘法師故里偃師陳河村,透過千年風雲聆聽梵音古韻

牡丹石其主要產地就是中國·洛陽·寇店·五龍村。據地質年代測定形成的時間,距今約為三至四億年。有一種奇石,質地細膩,底色為黑,間布或白或綠的紋理,狀如牡丹,形態逼真,有的如含苞,有的似盛開,酷似牡丹,故名牡丹石。是一種不可再生的稀有資源。國際石材界公認其為世界奇石,被列為世界珍稀品種。

玄奘法師故里偃師陳河村,透過千年風雲聆聽梵音古韻

牡丹石的底色為黑色,石體上均勻分佈了很多的或白或綠的晶狀體,宛如一朵朵國色天香的牡丹,像含苞、似盛開,由此得名“牡丹石”。牡丹石之鄉是聞名於世的洛陽龍門石窟東十餘公里萬安山下的偃師市寇店鎮五龍村,此鎮因宋朝名相寇準在此住宿而得名,而牡丹石就深藏在萬安山的褶皺中。據專家考證,牡丹石的形成是在15億年前的地殼運動中,由晶體狀的中基性火山熔石隨其他岩漿流動混合而成。其基本的岩石是等同於大理石硬度的石質,那些或散或聚的晶體則是相當於玉石質量硬度的石質,在自然時光的打磨下,牡丹石集山川之靈秀,匯詩情畫意之美韻,成為美石中的奇葩。

玄奘法師故里偃師陳河村,透過千年風雲聆聽梵音古韻

牡丹石的珍貴之處不僅僅在於其美,更在於其資源的稀少性。專家在考察後得出的結論是:世界上獨一無二,只有中國洛陽此處有極少的儲量,且是不可再生的天然資源。然而家鄉人是近十年才發現牡丹石的稀有價值的,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結合洛陽悠久的人文歷史,對開採出的原石進行雕琢,於是便形成了千姿百態的造型。這裡有揚蹄昂首的奔馬、有展翅欲啼的飛鳥、有天子駕六。

牡丹石質地細膩,為灰綠巖和白色斜長石混合體,硬度6-7度,屬於稀有非金屬礦石,其花色多為白色,少為粉綠,花形逼真,花瓣寬厚,圖案清晰,花姿百態、妙趣天成,因此牡丹石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觀賞價值。

玄奘法師故里偃師陳河村,透過千年風雲聆聽梵音古韻

牡丹石是一種帶有五瓣花狀花紋的玩石,屬於花崗岩石種,表面呈黑灰色,上面散落著淺綠色的五瓣花,色彩反差很大,五瓣花顯得分外奪目。牡丹玉石形成於十五億年前,多個長斑晶會聚,星球狀體,其切面似牡丹花形。牡丹玉石石質堅硬,細膩光滑,花朵高雅、清秀,彷彿鑲嵌於內,牡丹玉石岩脈產於最老的地層太古界登封群的石牌河組。 性能優越,風格獨特,抗風化,經久耐用,無放射性,能改善視覺環境,改善生態環境,黑石生白花,白花映黑石,黑白相間,妙趣橫生。黑色的石料硬度達6度,可與花崗岩比高低;白色的花硬度為7度,可同白玉相媲美。

玄奘法師故里偃師陳河村,透過千年風雲聆聽梵音古韻

牡丹石發現於河南省的洛陽城郊和平頂山境內,因石身具有天然形成的牡丹花圖案而得名。據地質年輪測定距今已有約3--4億年。是一種稀缺的不可再生礦物資源,被公認為世界奇石。經精心設計、雕琢、加工的牡丹石工藝品令人賞心悅目,愛不釋手,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由於其資源的稀缺和不可再生性,更增加了它的收藏價值和經濟價值。

玄奘法師故里偃師陳河村,透過千年風雲聆聽梵音古韻

未建設好的佛光寺和玄奘紀念館。這裡並不開門,要想去玄奘故里,要繞到這座大門後,沿著一條看似不通的下坡土路前行大約500米左右,左側就可以看到一個小小的院落,真正的玄奘故里就在那裡......

玄奘法師故里偃師陳河村,透過千年風雲聆聽梵音古韻

玄奘故居坐落在陳河村中部,坐北朝南,佔地25畝,建築面積6000平方米。分前後兩院,前院建築為東、西廂房和廳堂,西廂房主要展示玄奘隻身奮鬥17載赴印度取經的動人經歷和19年嘔心瀝血翻譯的全部經卷。後院東廂房為玄奘母親宋氏的居室,後堂為玄奘祖父、母居室。玄奘故里還保留有陳家古井,皂抱鳳凰槐等遺蹟和珍貴文物。

玄奘法師故里偃師陳河村,透過千年風雲聆聽梵音古韻

玄奘是唐朝舉世聞名的佛學家、旅行家和翻譯家,是中外文化交流傑出使者。他一生的思想和經歷形成了博大精深的玄類文化。他的精神和成就,是中國人民的驕傲。1400年前,也就是公元600年,隋文帝開皇二十年,玄奘法師出生在偃師市緱氏鎮陳河村,也就是諸位腳下這塊景色秀美的土地。這座玄奘故居紀念館,坐落在陳河村中部,北依白雲嶺,南望伏牛山,佔地25畝,第一期工程建築面積6000平方米。依照故居遺址原有的地勢層層北上。

玄奘法師故里偃師陳河村,透過千年風雲聆聽梵音古韻

玄奘大師故居的大門叫做"烏頭門",用漢白玉作材料建成,和富麗堂皇的高大門閭交相輝映,成為這一儒學世家不同凡響的標誌。"烏頭門"的由來相當久遠,據說,它是由遠古母系社會群居的"衡門"演變而來。先民在自己家族的土寨子門口,豎起兩根圓木立柱,上端加固橫樑,形成一個大門,立柱超出橫樑的柱頭部分被塗上黑色,"烏頭門"就成為很形象的命名。到了唐代,這種建築形式被達官貴人接受,建築材料被石質所替代,位置依然建在大家族聚居的出口,以顯示門第的高貴。唐代以後,這種建築形式逐漸消失。

玄奘法師故里偃師陳河村,透過千年風雲聆聽梵音古韻

故居的門樓是典型的隋唐建築風格。這裡門匾上的"玄奘故居"四字,出自北京大學著名大師季羨林教授的手筆。

玄奘法師故里偃師陳河村,透過千年風雲聆聽梵音古韻

玄奘故居:坐落在景山之陽,休水之濱,位於偃師市南部緱氏鎮陳河村。故居始建於北齊年間,坐北朝南,佔地二十餘畝,一千多年來,歷經陳氏後裔多次修葺,於1992年四月,重新修復並對外開放。現故居格局為隋唐時期官宦私家宅院,仿唐建築風格,分前後兩院,前院建築有門樓、門廊、東西廂房、陳家古井、照壁、廳堂。東西廂房和廳堂內展示有玄奘幼年生活和學習的場景,有玄奘十七年杖策孤征“西天”取經、十九年嘔心瀝血的輝煌人生和為人類留下的寶貴文化遺產。故居後院有兩間,老廊、廂房、玄奘誕生地、玄奘漢白玉雕像、後堂、東西跨院、後花園、陳河古寨等建築。歷史遺蹟、珍貴文物,古樹名木盡在其中。

玄奘法師故里偃師陳河村,透過千年風雲聆聽梵音古韻

迎壁上"六塵六識"四個大字,是臺灣同胞靳天鎖先生題寫的。它是一個佛學用語,意思是指佛學造詣達到的最高境界--"六根清靜"的意思。因為靳先生的小名叫和尚,所以後面畫了一個和尚的坐像圖,而且是一筆劃成,代替他的署名。

玄奘法師故里偃師陳河村,透過千年風雲聆聽梵音古韻

陳家古井:這口水井,被稱為陳家古井。據傳,此井為北齊年間遷居於此的玄奘的祖父陳康所開。井深25米,水質清澈碧透,甘甜宜人,有人說此水可使人聰明,玄奘就是飲用此水而成世界名人,故而號稱"慧泉"。祖籍孟津的臺灣同胞靳天鎖先生面對這口古井,深悟其妙,捐資4000美金,修建了這座古色古香的井亭。

慈悲樹:井邊這棵奇樹,是一棵具有千載樹齡的皂角樹,需兩個大漢方能合抱,俗稱"望子樹",又叫"慈悲樹"。

玄奘法師故里偃師陳河村,透過千年風雲聆聽梵音古韻

東廂房:東廂房為少年玄奘出家前後啟蒙教育的地方,面闊三間,進深四米,九二年四月修復,現闢為玄奘業績陳列室,室內陳設為紀念性原貌,再現少年玄奘學習及生活的場景。

玄奘法師故里偃師陳河村,透過千年風雲聆聽梵音古韻

玄奘出生月日,史書多無記載。但在玄奘故里偃師市緱氏鎮陳河村,陳氏後裔們世代傳承,於每年農曆三月初九舉行玄奘誕辰紀念活動。但還有一種說法,說玄奘生日是農曆正月十四。現徵求部分學者意見,普遍認為在確無歷史記載的情況下,陳氏後裔的傳承也應是一種依據,所以採用農曆三月初九為玄奘誕辰紀念日。

玄奘法師故里偃師陳河村,透過千年風雲聆聽梵音古韻

隋仁壽二年(602年)玄奘生於偃師縣南緱氏鎮東北陳河村。這個村依山傍水,風景優美。玄奘的父親陳惠一生好佛,二哥陳素被父親送洛陽淨土寺當和尚,天性聰穎的陳禕,自幼接觸佛典,對佛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玄奘法師故里偃師陳河村,透過千年風雲聆聽梵音古韻

十一歲那年,玄奘隨史到淨土寺當和尚,取名玄奘。他不滿足於在洛陽學到的佛學知識,隨到長安遍訪名師,執經問難,銳意鑽研經典,博覽眾書,發覺佛典各擅宗途,不完全一致,因此,決心到佛教的發源地印度探求佛教的奧秘。

玄奘法師故里偃師陳河村,透過千年風雲聆聽梵音古韻

唐貞觀三年(629年),二十七歲的玄奘,踏上了西行取經的征途。從此五年間,玄奘全面理解了佛教之淵源。在此期間,他懷念自己的祖國,於唐貞觀十七年(643年),帶著657部佛典和舍利佛像啟程,於貞觀十九年返回故土。

玄奘法師故里偃師陳河村,透過千年風雲聆聽梵音古韻

自此,開始在弘福寺整理、翻譯帶回的經典。唐太宗專門召見了玄奘,表彰了他不辭勞苦西行取經的業績,還為他在長安建了大慈恩寺,成為玄奘譯經和著述的經院。九年中譯經1335卷,撰寫了《大唐西域記》,是研究古代印度、尼泊爾、巴基斯但及中亞的重要文獻,為中印兩國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貢獻。玄奘在講經、譯經、傳播佛學思想的過程中,創立了慈恩宗(又稱法相宗),成為大乘佛教的一個宗派。

玄奘法師故里偃師陳河村,透過千年風雲聆聽梵音古韻

他的刻苦求學精神和卓越成就,受到人們的崇敬,在其故里陳河村旁馬澗河上游鳳凰谷修建了唐僧寺,寺院內外殿字崇宏,樹木繁盛。經過一千多年的滄桑變易,寺院仍保留下來。可看到保存完好的大殿,是清光緒年間重修。院中還有石刻碑碣數通,這寄寓著人們對玄奘的深刻懷念。

玄奘法師故里偃師陳河村,透過千年風雲聆聽梵音古韻

1986年,偃師縣人民又建立了玄奘故里碑,追述了玄奘的事蹟。

玄奘法師故里偃師陳河村,透過千年風雲聆聽梵音古韻

玄奘法師故里偃師陳河村,透過千年風雲聆聽梵音古韻

玄奘法師故里偃師陳河村,透過千年風雲聆聽梵音古韻

玄奘法師故里偃師陳河村,透過千年風雲聆聽梵音古韻

西廂房:西廂房原是陳家管家之住室,面闊三間,進深四米,九二年四月修復,現闢為玄奘生平事蹟及業績陳列室,展示了玄奘國內遊學,西天取經,翻譯佛經,創宗立說的輝煌人生。

玄奘法師故里偃師陳河村,透過千年風雲聆聽梵音古韻

公元604年,隋文帝仁壽四年,年方五歲的玄類經受了童年歲月第一次重大打擊,就是母親宋氏病故。第二年,玄類的父親一來不滿場帝的無道,二來中年喪妻,家有幼子,就辭去官職,回到緱氏故里隱居,他"早通經術",辭官之後,很注重對少於的培養教育。因此,少年時期,玄奘就對以漢語為載體的儒家文化有很好的修養,為日後準確的翻譯工作奠定了基礎。同時,玄奘的父母信佛,對玄類的吸依三寶有很大影響,可以說從童年就播下了種子。

公元609年,隋場帝大業五年,玄奘童年歲月經受了第二次重大打擊,正直的父親去世了。這年玄類十歲,在儒學和佛學的學習中,已明顯地熱衷佛學。加上二哥陳素早已出家洛陽淨土寺,法名長捷,在佛門有一定地位。玄奘也就跟隨二哥前往東都洛陽淨土寺,成了一個少年行者(也稱"童行"),開始學習佛教經典。公元612年,隋煬帝大業八年,十三年的玄奘正式剃度出家。

玄奘法師故里偃師陳河村,透過千年風雲聆聽梵音古韻

玄奘從十三歲起,以正式僧人的身份,在洛陽淨土寺研讀佛教經典,一直長到十八歲,沒有離開過洛陽。公元618年,隋場帝大業十四年,瓦崗農民起義軍攻佔洛陽東北的興洛倉,與隋軍展開爭奪洛陽的大戰,十九歲的玄奘與二哥長捷法師就在這一年的夏天投奔長安,遠離故里,直到四十六歲取經歸來,才再度返回故鄉。

到長安不久,兄弟二人很快又去了當時西南佛教中心成都,住進空慧寺,跟隨高僧道基學習佛經。

在成都空慧寺一年後,玄奘受了具足戒,進入高僧行列。由於堅持要讀遍全國經書,公元623年,二十四歲的玄奘在成都與二哥長捷分手,泛舟三峽,沿江而下,經荊州、遊揚州、又北上至相州(今河南臨漳縣)、趙州(今河北趙縣),一路拜師學經,收穫甚豐。公元625年,(唐高祖武德八年)秋天,26歲的玄奘西赴長安,住大覺寺。

玄奘法師故里偃師陳河村,透過千年風雲聆聽梵音古韻

第二年六月,唐太宗登基,玄奘為讀真經,聯合眾多高僧,上表朝廷,要求西行天竺,卻被刑部駁回。因為當時唐朝同西域各國尚屬敵對狀態,嚴禁關內人等出國。眾僧不再申請,惟有玄奘不屈,不惜身命,伺機偷越國境。公元627年,就是唐太宗李世民貞觀元年,二十八歲的玄奘,混在逃荒的人群之中,開始了他西天取經的壯舉。

在涼州(今甘肅武威縣),新任都督李大亮發現玄類的西行意圖,通令他返回長安,玄奘在當地慧威法師的幫助下,連夜西行瓜州,過玉門關、烽火臺,穿越八百里大沙漠,九死一生,到達伊吾(今新疆哈密),然後又到達高昌國,與國王鞠文泰結為兄弟,繼續踏上天竺取經的征途。跋涉將近一年,行程14000多里,終於在公元628年夏末進人北印度國境。從這張"玄奘負笈圖",我們可以看到大師取經的可敬形象。

玄奘法師故里偃師陳河村,透過千年風雲聆聽梵音古韻

玄奘法師故里偃師陳河村,透過千年風雲聆聽梵音古韻

玄奘法師故里偃師陳河村,透過千年風雲聆聽梵音古韻

玄奘法師故里偃師陳河村,透過千年風雲聆聽梵音古韻

玄奘法師故里偃師陳河村,透過千年風雲聆聽梵音古韻

展櫃內為《玄奘法師譯撰全集》之主要經卷——《瑜伽師地論釋》、《顯揚聖教論》、《大比婆沙論》、《大般若經》部分線裝本,系南京金陵刻經處捐贈。

《瑜伽師地論釋》,又稱《瑜伽論釋》,是《瑜伽師地論》最早之註疏,古印度最勝子菩薩等造,唐三藏法師玄奘譯。最勝子菩薩為北印度人,護法門下弟子,唯識十大論師之一。《瑜伽師地論釋》闡釋《瑜伽師地論》之大綱,初明造論緣起,次釋瑜伽師地與本地分十七地之名義。全書共分所為、所因、名義、宗要、藏攝、釋文六門,為研究唯識者必習之書。

《顯揚聖教論》梵名 Āryavācāprakaraṇa-śāstra 。凡二十卷。又稱總苞眾義論、廣苞眾義論、顯揚論。印度無著造,唐代玄奘譯。收於《大正藏》第二十一冊。本論為顯揚《瑜伽師地論 》要義之最著者,古稱瑜伽論十支之一;為唯識宗十一論之一,《成唯識論》之所依。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梵文:Abhidharma Mahāvibhāṣā Śāstra),又稱《阿毗達磨發智大毗婆沙論》、《大毗婆沙論》、《鞞婆沙論》,佛教論書。佛教學者認為它約在西元150年前後,在迦溼彌羅國(今喀什米爾)編著而成。迦溼彌羅的論師,尊奉《大毗婆沙論》,被稱為毗婆沙宗,在他們的努力下,《大毗婆沙論》也因此成為說一切有部的最高論書。

《大般若經(Mahāpraj?āpāramitā-sūtra)》,佛教經典。全稱《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簡稱《般若經》。為宣說諸法皆空之義的大乘般若類經典的彙編。唐玄奘譯。600卷,包括般若系16種經典(即十六會)。其中第二會(《二萬五千頌般若》)、第四會(《八千頌般若》)和第九會(《金剛般若》)為般若經的基本思想,大概成書於公元前1世紀左右,其他各會是在以後幾個世紀中成書的。一般認為最早出現於南印度,以後傳播到西、北印度,在貴霜王朝時廣為流行。梵本多數仍存。

玄奘法師故里偃師陳河村,透過千年風雲聆聽梵音古韻

展櫃內為《玄奘法師譯撰全集》之主要經卷——《瑜伽師地論》、《順正理論》、《地藏十輪經》、《菩薩藏經》、《般若波羅密多心經》部分線裝本,系南京金陵刻經處捐贈。

玄奘法師故里偃師陳河村,透過千年風雲聆聽梵音古韻

玄奘敬造釋迦牟尼佛像石座:石刻蓮花底座,又稱金剛座,原是釋迦牟尼成佛時所坐的一個石墩座。是玄奘取歸來的寶貴文物,上面原來供奉有釋迦牟尼佛像。據《佛學大辭典》記載,金剛座在印度“魔揭陀國佛陀伽耶菩提檉上,上達地面,下據金輪”,是一塊頂端呈圓平面,下為方基的大石座。是佛得道登正覺時,所定坐的堅固寶座,一向被敬為佛門聖物,為佛教徒世代虔誠禮拜。為供奉釋迦牟尼佛像,玄奘法師於唐龍朔二年(公元662年),請石匠仿製了一尊金剛座,單人沙發般大,上圓周邊雕有蓮花瓣,座側鐫刻有玄奘法師手跡的二十個楷體字銘文:“大唐龍朔二年三藏法師玄奘敬造釋迦牟尼佛像供養”(龍朔是唐高宗李治的年號)。原收藏於京,是國寶。展櫃內的金剛座是1992年玄奘故里修復後,中國歷史博物館捐贈。

玄奘法師故里偃師陳河村,透過千年風雲聆聽梵音古韻

慈恩堂:慈恩堂始建於北齊年間,修復於九二年四月,是故居紀念館最高的建築,需攀登二十多個臺階。這座廳堂是紀念館前院的主體建築,面闊五間,進深六米,為仿唐式,歇山頂,出簷深遠,舉折平緩,斗拱碩大,穩重大方。原為玄奘祖父陳康接待達官貴人的客廳,到隋開皇年間,為其父陳慧接待文人墨客、譚經論儒的場所。

20世紀90年代初修建玄奘故里紀念館,在玄奘祖輩大廳遺址上新建展室,主要考慮展示玄奘在佛學上的輝煌業績,並以此來紀念其父、祖營建這一故居、造福後人的恩德。故而取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高宗李治在春宮當太子,為其早逝的母親文德皇后建"慈思寺"的故事。命名大廳為"慈恩堂"。設玄奘及其弟子塑像,並展示有玄奘在世界佛教史上的影響。

玄奘法師故里偃師陳河村,透過千年風雲聆聽梵音古韻

據《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記載,玄奘法師"俗姓陳,陳留人也"。陳留在今河南開封東南,是玄奘祖籍。《慈恩傳》上說玄奘的祖父陳康,"食邑周南,子孫因家,又為緱氏人也。""周南"屬河南府,即今洛陽地區。就是說,玄奘一家從祖父陳康起,遷居河南洛陽緱氏縣。玄奘的父母、兄弟就住在陳河村這座大宅院裡。如今,陳河村的陳姓居民都是玄奘大哥的後裔。

玄奘的父親名叫陳慧,文獻上說他是個美男子,而且很有學問,富有正氣。圖中抱著小孩的婦女,是玄奘的母親宋氏。宋氏是是隋朝洛州長史宋欽的女兒。兩家結親是標淮的門當戶對。公元600年,玄奘出生時,前面已有兩個哥哥,一個姐姐。玄奘原名陳褘,十三歲出家和稱法名玄奘。玄:深奧,奘:宏大。是一個很有氣魄的法名。玄奘的先祖都精通儒家經典,到他的父母,又都喜愛佛學,這個家庭研讀佛經的氛圍對玄奘走向佛門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玄奘取經歸來,從公元649年五十歲起至五十九歲。奉朝廷之命,主持"大慈恩寺",修建大雁塔,建立譯經院,全身心投人弘揚佛教文化。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亦稱《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三藏法師傳》、《慈恩傳》等。10卷。唐慧立本、彥悰箋,記玄奘生平事蹟。因玄奘長期居住大慈恩寺,時人尊之為慈恩寺三藏法師。原5卷,垂拱四年(688)彥悰箋為10卷。前5卷記玄奘出家及到印度求法經過,大致依據《大唐西域記》 ;後5卷記回國後譯經情況,敘述受到太宗、高宗的禮遇和社會的尊崇等,尤以所上表啟為最多。其所記古代西域、印度及唐初以長安為中心的文化宗教情況,是極為寶貴的歷史資料。但書中玄奘的生年,沒有明白標出,為其不足處。此傳古代有回鶻文譯本,現存寫本殘卷,1930年出土於新疆。近現代以來,先後有法語、英語和日語譯本等行世。

玄奘法師故里偃師陳河村,透過千年風雲聆聽梵音古韻

這座"慈恩堂",塑了玄奘和兩位高足弟子的金身。玄奘大師的塑像,高2.3米,像前譯案上,放置梵文佛經,譯文手稿等,整個形象端莊肅穆,深沉睿智,顯示出高僧和學者的博大氣質,左為高足弟子窺基,他是玄奘佛學思想發展的主要助手,確立了中國佛教史上的法相宗(亦稱慈思宗、唯識宗)。玄奘右側為新羅籍(朝鮮)高僧園測,生於613年,比玄奘小13歲,十五歲就人唐朝敬習佛業,玄奘歸國後,虛心向玄奘請教,甘願為徒,弘揚佛法,對朝鮮的古代佛學影響極大。

玄奘一生的事業,可用"讀經、取經、譯經、建宗"八個字來概括。在西天取經十七年,有兩件大事可傳永恆。第一件大事,是公元631年,三十二歲的玄奘到達印度的佛教最高學府那爛陀寺。並在此求學五年,共受聽三遍《瑜迎師地論》,取得了極高榮譽。再一件大事,就是公元641年,玄奘大師參加了在印度首都曲女城舉行的全印度佛學辯論大會。公元645年,唐太宗貞觀十九年,46歲的玄奘回到長安,又晝夜兼程趕到洛陽拜遏太宗,二人相見恨晚,暢談從早到晚,難以離開。

玄奘大師取經歸來,帶回了24匹馬馱的物件。主要有大小乘佛經六百部,因明學、聲明學經典若干(因明學即邏輯學,聲明學即語言文字學,這些在古代印度也被包括在佛學之內),佛舍利一百五十粒.5高三尺三寸的金佛像、高四尺的如來銀像及大小佛像若干;還有印度的帳輿,做佛事的器具,僧尼的法服、袈裟等,這些物件對佛學在中國的傳播及流傳後世都產生了巨大影響。

玄奘大師回國後的最大貢獻是翻譯佛經。從公元645年回國至664年圓寂,20年中共翻譯佛學經典74部,1335卷。每卷1萬字左右,共計1335萬字,佔整個唐代譯經總數量的一半以上。印度佛經都是刻寫在貝葉上的,翻出的佛經都是線裝書。他還撰寫了十二卷《大唐西域記》。玄奘在翻譯事業上的成就不僅表現在數量上的優勢,更突出的表現在質量的上乘。他開闢了佛經翻譯史上完全由中國學者主持的新時期,他雖然主持譯經院,實際上主要是他一人在翻譯。由於青少年時期精通儒學漢語,在印度學習又精通梵文,因而翻譯起來得心應手,"意思獨斷,出語成章,詞人隨寫,即可披玩",水平之高,可以說是空前絕後的。

玄奘法師故里偃師陳河村,透過千年風雲聆聽梵音古韻

圓測大師(西元613~696年) :名文雅,是玄奘的著名弟子之一。他原是新羅國王孫,三歲出家,唐初來中國,十五歲受學於法常(西元五六七~六四五年)和僧辯(西元五六八~六四二年)。受戒後,住長安玄法寺。鑽研“毗曇”、“成實”、“俱舍”、“婆沙”等論,及其註疏。在玄奘回長安以前,圓測所學的內容已很豐富,並負盛名。西元六四五年玄奘回到長安,他就開始從玄奘受學。顯慶三年玄奘徒居新建的西明寺,同時敕選名僧五十人同住,圓測也在其中。他在玄奘門下與慈恩寺的窺基並駕齊驅。玄奘去世(六六四年)以後,他就在西明寺繼承玄奘弘傳唯識教義(因此,後世唯識著作中稱他為“西明”)。

玄奘法師故里偃師陳河村,透過千年風雲聆聽梵音古韻

窺基法師(632年-682年):唐代京兆長安人,俗姓尉遲,唐朝大將軍尉遲敬德的侄兒。字洪道,又稱靈基、乘基、大乘基、基師,或單稱基,俗稱慈恩大師、慈恩法師,其宗派則稱唯識宗或慈恩宗。貌魁偉,稟性聰慧。十七歲出家,奉敕為玄奘弟子,入廣福寺,後移住大慈恩寺,從玄奘習梵文及佛教經論。或謂窺基初拒玄奘之命而不斷世欲,行駕三車相隨,前車載經論,中車自乘,後車載家妓、女僕、食饌,遂有“三車法師”之稱。長於著述,一生著作43部。

唯識宗:唯識宗創始人為唐代玄奘法師與窺基大師,祖庭為西安大慈恩寺。唯識宗又作慈恩宗、瑜伽宗、應理圓實宗、普為乘教宗、唯識中道宗、唯識宗、有相宗、相宗、五性宗。廣義而言,泛指俱舍宗、唯識宗等以分別判決諸法性相為教義要旨之宗派,然一般多指唯識宗,或以之為唯識宗之代稱。為中國佛教十三宗之一,日本八宗之一。即以唐代 玄奘法師 為宗祖,依五位百法,判別有為、無為之諸法,主張一切唯識之旨之宗派。識者心之別名。“唯識無境”;或自萬有現象自識所變一面來說,稱為‘唯識所變’。

唯識宗是玄奘大師留印十六年所專門研究的。這一流派的遠祖,是古印度時的 無著菩薩 (約410~500)和 世親菩薩 (約420~500),中間經過護法上師和尊師們的弟子戒賢法師而傳到中國。窺基大師常住長安慈恩寺,世稱“慈恩大師”,故唯識宗也稱為“慈恩宗”。又因為該宗從分析法相入手,以表達“唯識真性”,所以又稱“法相宗”或“法相唯識宗”。識者心之別名。主要經典依據有六部經書 和 十一部論書。

其學說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建立了阿賴耶識,用現在的語言來講大體就是說精神方面有一個統一的作用。在唯識家看來,無量的世界似乎是一塊,實際上各是各的,這就是唯識的道理,一句話,就是“心外無境”,即通常說的“萬法唯識”。

此宗條理謹嚴,分析周密,非常接近科學,但法相詞彙很多,學習起來比較困難。代表作有《俱舍論》(小乘法相的總結)和《瑜伽師地論》(大乘法相的總結)。

玄奘法師故里偃師陳河村,透過千年風雲聆聽梵音古韻

玄奘法師故里偃師陳河村,透過千年風雲聆聽梵音古韻

《玄奘法師譯撰全集》:是我國近代編校刻印佛經的著名佛教文化機構——金陵刻經處刻印,於1957年出版。此展櫃為該處捐贈的《玄奘法師譯撰全集》部分佛經。弘法譯經,建宗收徒是玄奘一生事業發展的鼎盛時期。唐貞觀19年(公元645年)2月,玄奘法師歸國後潛心譯經19年,共議經綸75部,1335卷,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特別是他逝世前一年,完成了佛教經典《大般若經》600卷鴻篇鉅著。他翻譯的佛經有著豐富的理性思維,因而,創建了法相宗,影響了日本,朝鮮等國佛教。展櫃內為趙樸初敬題的《玄奘法師譯撰全集》書名。

玄奘法師故里偃師陳河村,透過千年風雲聆聽梵音古韻

《大唐西域記》,地理史籍,又稱《西域記》,12卷。玄奘述,辯機撰文。本書系玄奘奉唐太宗敕命而著,貞觀二十年(646)成書。書中綜敘了貞觀元年(一說貞觀三年)至貞觀十九年玄奘西行之見聞。記述了玄奘所親歷110個及得之傳聞的28個城邦、地區、國家之概況,有疆域、氣候、山川、風土、人情、語言、宗教、佛寺以及大量的歷史傳說、神話故事等。為研究中古時期中亞、南亞諸國的歷史、地理、宗教、文化和中西交通的珍貴資料,也是研究佛教史學、佛教遺蹟的重要文獻。晚近以來,印度那爛陀寺的廢墟、王舍城的舊址、鹿野苑古剎、阿旃陀石窟,得以展露和再現其光輝,《大唐西域記》的記載在這方面有著不可磨滅的功績。有法文、英文、日文等譯本。清丁謙著有《大唐西域記考證》。1977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由章巽校點的《大唐西域記》,並附新編總目錄。1981年,中華書局影印向達輯《大唐西域記古本三種》(敦煌本、福州藏本和金藏本)。1985年中華書局又出版了由季羨林等校注的《大唐西域記校注》本。

玄奘法師故里偃師陳河村,透過千年風雲聆聽梵音古韻

紅泥封印(戒日王印鑑):唐貞觀15年(公元641年)春,印度國王戒日王,為表示對玄奘的敬重,弘揚玄奘所信仰的大乘佛教,在首都曲女城舉行全國佛教辯論大賽,玄奘做論主,連續18日無人敢辯論,玄奘由此名震五印。當年歸國時,戒日王相送數十里,嗚咽而別,並親送紅泥封印,所經諸國,通行無阻。公元645年,回到祖國。

玄奘法師故里偃師陳河村,透過千年風雲聆聽梵音古韻

蘇理寧(印度駐華大使)手寫......

玄奘法師故里偃師陳河村,透過千年風雲聆聽梵音古韻

玄奘法師故里偃師陳河村,透過千年風雲聆聽梵音古韻

玄奘法師故里偃師陳河村,透過千年風雲聆聽梵音古韻

玄奘法師故里偃師陳河村,透過千年風雲聆聽梵音古韻

玄奘法師故里偃師陳河村,透過千年風雲聆聽梵音古韻

玄奘法師故里偃師陳河村,透過千年風雲聆聽梵音古韻

《高僧傳》:中國佛教僧人列傳。通常分為3類:別傳,個 別僧人的單篇傳記;類傳,一批同類高僧所立傳記,如《比丘尼傳 》、《西域求法高僧傳》等;總傳,綜合敘述某一時期有影響僧人歷史活動的傳記。

總傳性質的撰述最早的為南朝梁寶唱《名僧傳》30卷,分法師、律師、禪師、神力、芳節、導師、經師7科,為東漢至宋齊7代名僧425人立傳。受《名僧傳 》體例影響而又正式稱《高僧傳》的總傳是南朝梁慧皎所撰 ,14卷。此傳為類傳體裁,分譯經、義解、神異、習禪、明律、亡身、誦經、興福、經師、唱導十科,涉及後漢至同時代僧人257人。慧皎之後歷朝幾乎都有高僧傳記,體例略同,如唐道宣《續高僧傳》(又稱《唐高僧傳》)、宋贊寧《宋高僧傳》、明如惺《明高僧傳》及喻謙於1923年完成的《新續高僧傳四集》等。

我們從這些涉有傳奇性的傳記中,可以看出每位高僧都具有高超的智慧與修養,其所以能有如此之高的成就,全在其具有艱苦卓絕的奮鬥精神、堅定不移為法忘軀的信念,故能腳踏實地,默默地由下學而漸進於上達。惟其具有“難忍能忍,難行能行”的涵養功夫,所以方能孕育出“為人所不能為”的高僧,因此他們對世間的貢獻,是蘊有積極之意義的。

玄奘法師故里偃師陳河村,透過千年風雲聆聽梵音古韻

慈恩堂內東北角供奉一尊玄奘檀香木雕像。

玄奘法師故里偃師陳河村,透過千年風雲聆聽梵音古韻

玄奘法師故里偃師陳河村,透過千年風雲聆聽梵音古韻

大師玄奘玉華宮譯經處 唐代建築用磚。

玄奘法師故里偃師陳河村,透過千年風雲聆聽梵音古韻

玄奘法師故里偃師陳河村,透過千年風雲聆聽梵音古韻

玄奘故居紀念館的後院是正在修建的佛光寺......

玄奘法師故里偃師陳河村,透過千年風雲聆聽梵音古韻

玄奘法師故里偃師陳河村,透過千年風雲聆聽梵音古韻

玄奘法師故里偃師陳河村,透過千年風雲聆聽梵音古韻

碑林裡有啟功、程思遠、王任重、劉炳森等名人在玄奘故里的題詞和匾額......

玄奘法師故里偃師陳河村,透過千年風雲聆聽梵音古韻

玄奘法師故里偃師陳河村,透過千年風雲聆聽梵音古韻

玄奘法師故里偃師陳河村,透過千年風雲聆聽梵音古韻

玄奘法師故里偃師陳河村,透過千年風雲聆聽梵音古韻

玄奘法師故里偃師陳河村,透過千年風雲聆聽梵音古韻

玄奘法師故里偃師陳河村,透過千年風雲聆聽梵音古韻

玄奘法師故里偃師陳河村,透過千年風雲聆聽梵音古韻

玄奘法師故里偃師陳河村,透過千年風雲聆聽梵音古韻

玄奘法師故里偃師陳河村,透過千年風雲聆聽梵音古韻

爭議:當地民間(包括佛教界)認為玄奘大師誕生地的地點在偃師市府店鎮滑城村的玄奘祠,而偃師市政府認為在偃師市緱氏鎮陳河村的玄奘故里。

學術界考證的結果是位於緱氏鎮陳河村的“玄奘故里”並非歷史上玄奘大師真正的誕生地。中科院考古研究所杜金鵬曾經撰寫《滑國故城與玄奘故里》一文,發表於1992年《河洛春秋》的第四期,明確指出位於緱氏鎮陳河村的玄奘故里是錯誤的;同樣在第二屆銅川玄奘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溫玉成和劉建華撰寫的《玄奘生平中幾個問題考訂》一文中也指出,玄奘故里在府店鎮滑城村的事實真相;此文也收入了第二屆銅川玄奘國際學術研討會的論文集中。而《洛陽晚報》於2004年8月16日也曾有 “玄奘故里在府店鎮”的報道。

既然民間、教界、學界都作如此認定,何以還會鬧出“雙胞胎”呢?原來當地政府為了推動當地旅遊事業的發展,急於打響“玄奘故里”這塊金字招牌,便投資興建了位於緱氏鎮陳河村的玄奘故里,並在此舉辦了有關玄奘大師的各種研討會,為此地“正名”。同時趁玄奘大師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世界文化名人之際,便將該地刻意包裝,不擇真假地推向了世界“舞臺”。

儘管此後,學者專家對於緱氏鎮陳河村的“玄奘故里”提出了種種質疑,並認為府店鎮滑城村玄奘祠才是玄奘法師的誕生地。但這種呼籲與政府行為的強勢相比,顯然是那樣的無奈和無力!如今由當地政府推出的緱氏鎮陳河村的“玄奘故里”已有一定的知名度,要政府收回有點難度。

玄奘法師故里偃師陳河村,透過千年風雲聆聽梵音古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