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乡下的母亲,她想用自己的方式在她的有生之年呵护我们

住在乡下的母亲,她想用自己的方式在她的有生之年呵护我们

父亲去世后,母亲就一直独自住在乡下,我一次次回村想带母亲进县城生活,每次都被她拒绝了。母亲不愿和我们生活在一起,喜欢在乡下的小院子里和周围那些熟悉的乡亲们来往。前些日子县城亲戚办婚礼,接她来喝喜酒,她老人家只住了两天,执意要返乡。我和妻子忙问其故。母亲说小院子菜园的菜要拾掇,要打理,又说在城里只吃饭不做事,没有病都会逼出病来。我听后劝她说,你累了一辈子了,早该歇歇了,以后买着吃呗。母亲却说,我家院子里的这片地土质好,上的也是有机肥,种出来的菜好吃。再说干点活,活动活动筋骨,吃饭也香。

住在乡下的母亲,她想用自己的方式在她的有生之年呵护我们

这时我才明白,母亲是舍不得乡下的那片土地,她是个农民,她爱土地犹如爱自己的子女。母亲已年近八旬,像她这般年纪的农民,经历过共和国的自然灾害,生产队挣工分和改革开放后的分田到户,经历了从苦难到温饱到现在的小康生活,自然对土地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怀。

我的思绪回到从前。在我童年的时候,那时是人民公社体制,大集体生产,母亲是生产队里最能累的妇女。她无论是耕种收割,还是挖沟修渠,都象男劳力一样劳作。秋耕时,村里的大田要拉畦耕地,不会干的往往会拉偏,或拉得不平、畦墙宽窄不匀、沟的宽窄不均,而母亲总是拉得又快又稳又准。后来生产队里又让母亲带几个妇女在村东岗滩地上种棉花。种棉花可是个细致的活,从育种到种到收一点马虎不得。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大热天里低头弯腰地给棉花打岔、除草、喷药。几块地刚干完一遍又开始新的一遍。摘棉花的时候,十来个人腰里围着围裙,将吐絮的棉花放到围裙里,没有人偷懒,摘满了就倒到地头铺好的化肥袋上,不一会就摘了一大堆。

后来分田到户后,母亲快乐无比,整天侍弄在责任田里。披星戴月而归的母亲,尽管有疲惫的神情,但她十分开心,仿佛自己有使不完的力气。她曾带着我们兄弟姐妹辛劳好几天,把铁路边一块没人要的荒弃沟塘平整,让自家足足多了近半亩良田。母亲开荒的事,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们,凡事只要不怕吃苦,都会有所收获。母亲的辛劳换来年年庄稼的丰收,也让我们上学有了保障。

住在乡下的母亲,她想用自己的方式在她的有生之年呵护我们

几年前,她实在累不动了,在我们的反复劝说下,才把家里的承包田租给别人种,但她仍然不舍地说,现在种田有什么苦,收、种有机器,只要人料理料理就行了,国家一分钱的税收也不要,还倒贴钱给农民,这样种田,我馋着呢!母亲闲不住,她把院子里一小块地耕翻种菜。在这小菜园里,母亲颇费一些心思来种各种蔬菜:萝卜拔了种豆角,豆角谢了种芹菜,还有半沟半沟的黄瓜、火葱、香菜、西红柿、辣椒等等。舞台虽不大,却打理得井井有条。她还在院子里栽种了柿树、桃树、葡萄、银杏等,更奇的是,她竟然种活了一棵花椒和几棵无花果树。整个小菜园和院子里郁郁葱葱、瓜果飘香。每次回家,母亲总会到菜园里摘些新鲜的蔬菜让我带着,还叮嘱我说,这些你放心吃,上得全是土杂肥没有化肥,市场上买来的农药多,洗菜时得多泡会,西红柿不能买全红的,喷的有催熟剂,对身体不好。记得有一次,我回家念叨说我买的生菜怎么那么腥啊,我得闻闻生菜到底什么味的。恰好邻居家有种的,我掐了一片叶,闻起来是清新、清香的,面露遗憾之色——遗憾的是不能要也不能买邻居家的。可当我再次来的时候,母亲告诉我说她也种上了生菜,长成后就可以吃了。

本家五弟用手机拍下母亲在菜园劳作的图片发到朋友圈里,照片上的母亲提着水桶在给菜浇水,我在上面加评了“老当益壮”一句话,这是劳动一辈子的母亲第一次看到自己劳动的样子,不服老的母亲高兴地看着照片说“有地种我就快乐,身子骨就硬朗,日子过得就舒心。”

住在乡下的母亲,她想用自己的方式在她的有生之年呵护我们

听着母亲的话,我第一想法是母亲舍不得离开乡村,她与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已对土地有了浓厚的感情,她像一个将军指挥着土地,一旦离开这战场,母亲一身技术无用武之地,她应是遗憾而叹息。而后才体味出,原来她是想用自己的劳动种出绿色食品供家人食用,尽可能地为家人带来健康。她想用自己的方式在她的有生之年呵护我们,这不正是她拳拳的爱子之心吗? (陈明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