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江区:夯实教育基石,做新时期好老师

锦江区:夯实教育基石,做新时期好老师

成都市盐道街小学得胜分校优秀青年教师。

锦江区:夯实教育基石,做新时期好老师

成都市盐道街小学卓锦分校优秀教师团队。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近年来,成都市锦江区坚持以提高教育人才素质为抓手,按照“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队伍发展要求,实施优秀教师素质提升行动,持续强化区域教师文化建设,为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办人民满意教育奠定了坚实基础。

目前,该区中小学已有成都市教育专家3人,四川省特级教师15人,成都市特级教师3人,锦江区特级教师60人,成都市学科及管理带头人35人,锦江区学科带头人199人,区优秀青年教师705人,名优骨干教师占在编专任教师总数的56.9%,占比全市第一。

站在新起点,锦江区正全面深化新时期教师队伍建设,推动区域教育高位优质均衡发展。

价值引领 坚守教育理想和专业追求

成都市盐道街小学得胜分校的李忠霞老师说:“教师理应成为学生思想的引导者、知识的引导者、人格的引导者。”因此,她始终坚持潜移默化地改变、感染学生,用发自内心的爱关护学生身心健康,用教育的智慧激扬学生个性发展,努力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

成都市天涯石小学逸景分校青年教师王清秀2008年参加工作以来,始终把“用真心育人,用真情教书”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王清秀还经常在课堂上和家长会上对孩子和家长们讲述自己的经历,身为一名军人的妻子,深知军人的不易,通过自己的故事使孩子和家长们对军人有更好的了解,也让孩子们萌芽为国争光的想法。

在锦江教坛中,李忠霞、王清秀都只是众多教师代表之一。正如锦江区教育局负责人说:“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基石,教育成败的关键在教师,名优教师是教师队伍的中流砥柱。加强干部教师和名优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核心,是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

为此,锦江区坚持用区域教育发展的共同愿景和个体发展的专业追求来激励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形成了坚守教育理想、坚守职责使命、坚守教育规律,阳光向上、持续精进、追求卓越的精神文化。

锦江区凝练全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提出了区域教育的发展愿景——“西部一流,国内领先”的教育强区。通过对“一流”和“领先”的追求,实现“由一批有思想的校长领导一支德艺双馨的教师队伍办出一批特色鲜明的优质学校,培养出具有强健体魄、丰满人格、科学素养、民族精神、世界眼光的高素质学生”的区域教育发展目标。

“爱至深、艺至精、境至远”,这是锦江区教师的专业发展追求。通过常态化的主题教育、“寻找身边的榜样”等教育活动引导教师牢固树立爱事业、爱岗位、爱学生的职业情意;通过“读”“研”“展”“演”“赛”“晒”等各种论坛和实践活动帮助教师发展教育教学技能,凝练教书育人见解;通过开展以“读书共享季”“师德芳馨季”“艺体跃动季”“学术引领季”为主题的“锦江教师四季风采活动”,让广大教育工作者在“读书、悟道、品生活”中丰富精神世界,提升修养境界,在社会变革中始终保持着教育者的淡定和从容。

培养队伍 建设“新优质学校”中坚力量

为老百姓提供“公平而有质量”的品质教育,是锦江教育人的共同追求,而“新优质学校”无疑是最有力的抓手。截至目前,锦江区市级优质小学达到15所,覆盖率达50%,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扩大。

“新优质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校长和教师的成长。在成都市教育局的统筹安排下,锦江区以培养“新优质学校”的校长队伍为重要任务,采取高级研修、岗位锻炼、展示辐射等方式,建设一支具有“新优质”理念、全力办好“家门口好学校”的高素质校长队伍。锦江区教育局人事科、教育发展服务科、小教科、进修校等科室部门,在培育“新优质学校”时协调联动制定校长或干部、骨干教师培训计划,为培育学校的校长和教师提供充分的培训、锻炼、扶持、交流展示等机会和渠道,转变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形成一大批认同和践行“新优质”理念的师资队伍。

为了让每一位老师都得到学习、提升的机会,成都市盐道街小学得胜分校搭建了一个学习、探索、交流的平台——扎根于课堂的“三度”研修。3年级4班教师罗爵慧作为青年老师,在这种“三度”研修的模式中逐渐获得成长。

刚入职那一年,备课组老师为了锻炼罗爵慧,推荐她承担本组的“三度”研修课。组内老师利用空堂时间为她选课,进行集体备课,不厌其烦地听她试讲,反复磨课。“在这里,我接受了小语专家、教研员的专业引领……每进行一度研修,便是在体验一次精益求精的过程。”

近年来,锦江区大力开展新优质培育学校课程领导力的跟进培训,邀请中央教科院陈如平教授、华东师大胡惠闵教授等开展专题讲座,组织盐道街小学得胜分校、天涯石小学逸景分校、成师附小华润分校、沙河堡小学、菱窠路小学等新优质培育学校校长及干部、骨干教师共计109人次赴教育部课程中心课程改革基地校挂职学习、考察交流,学习培训率达100%,通过各类培训,促进培育学校在协同研究中提升学校解决关键问题的能力,促进学校转型发展,提高办学质量。

协同共进 专业研修注重实践反思

锦江区一直致力于引导、建设不同类型的队伍专业发展共同体,打破学段、学校边界,给干部教师搭建起层次丰富的学习研究、交流分享平台,使全区干部教师在个体能动中实现了整体发展。

纵向分层促进,组建“新锐教师助跑团队”“骨干教师互助研修团队”“名优教师增益发展团队”“管理干部提能递进团队”。四个团队之间不设严格壁垒,通过团队帮带、专题研讨、互动观摩等实现智慧传递,资源互通、经验共享的“青蓝互动”式成长。横向联动发展,组建“校际教师发展联合体”“学科教师研修基地”“校长互助联盟”“管理干部专题研修团队”,形成了兼收并蓄、协同共进、大气天下的团队文化。

“做”中“学”是身处一线的干部教师最重要的研修方式。锦江区在队伍建设中,注重通过实践反思强化创新精神,以干部、教师的实际工作场景为学习地点,以干部教师的知识和经验为学习课程起点,强化干部教师在专业学习中的实践性和自主参与,并通过各种平台让干部教师完成从实践到素养的转化和从经验到思想的升华,形成了“立足传统而不滞于传统、依托经验而不止于经验、遵循规律而不囿于规律”的区域研修文化。

作为语文教师,成都师范附属小学华润分校的张琳玲认真学习教学改革前沿理念并进行实践,让教学变得更加有智慧。她参研的四川省资助金课题《基于学科核心问题的深度参与教学策略研究》成果,获“四川省第六届普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现在的教学方法、方式和以前有很大的不一样,我在语文课上会让孩子们学会去质疑,要着眼于孩子的能力培养,着眼更长远的学习方法。现代的教育应该是教会学习方法,培养学习兴趣,对孩子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这是我作为一名小学老师应该教给孩子的。”

像张琳玲一样,教师将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微观、具体问题转化成研究的课题,通过相对规范、系统深入的研究,探索实践改进策略这种“小专题研究”形式,是锦江区长期坚持推进的群众性教学研究活动。“小专题研究”是基于每个教师的个性化实践经验与反思进行的,具有“切口问题化、内容个性化、方法通俗化、周期短小化”的特点,因小而实,因实而专,因专而深,深受一线教师喜爱。目前,全区每年小专题研究数量保持在600项以上,90%以上的教师参与到小专题研究中。教师带着研究问题进课堂,“在行动中研究”,形成了“以研促教,以教促学”的校本研修氛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