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春秋戰國時代思想活躍、百家爭鳴而書法卻沒有什麼創新?

千千千里馬


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思想界迎來歷史上的大爆發時期,湧現了以先秦諸子為代表的學術和思想的精英,而這些思想和文化,博大精深,直到現在一直在影響著中國文化的走向,影響著世界文化的律動,並且還會繼續影響人類的發展進程,但那時候的文字,只是文字發展的初期,各國文字混亂,相互不通,字只是處在簡單記事階段,還沒有統一總結出來書寫規範,只是軍國大事祭祀才用文字記錄,談不上什麼書法,能讀寫的也僅限於少數士大夫巫師這一類人,在書法層面沒有什麼概念,在文字發展的層面確是日日新月月新,直到秦始皇書同文_小篆的產生,才有了相對規範的書寫規則,並逐漸流通開來。


老百姓書法課堂


謝謝你的提問。從春秋到戰國這一時代,中國的文字才剛剛普及使用,書法還沒有提出書寫規範化速度問題。所以,也不可能突破篆書的體系。


西周時期的書法《散氏盤》。


但是,在大篆這個體系,也有一些藝術應用,這些藝術應用,也屬於創新,這是與後來的字體創新和書法風格創新,應該不是一個層次。

但是,春秋和戰國的書法,還是有區別的。

首先,春秋時期的書法“大篆”的風格比較明顯。

春秋時代秦國的書法《石鼓文》 。


春秋時代,周朝王室的集權有所衰退,產生了“春秋五霸”的中央分權局面。

不過,這五個諸侯霸主,多多少少,對周朝王室,還有一定的敬重,起碼重大事情還要給周天子“請示彙報”一下。

這一時期的書法,也基本維持像《散氏盤》這樣標準的大篆字體。

戰國時期出國的書法《楚詛文》書法。


但是,春秋後期的書法就變化多了。特別是進入戰國時代,諸侯國之間的爭奪加劇,周王室的地位進一步衰退,七國文字也逐漸出現比較大的差異。特別是戰國晚期,隸書的傾向明顯,對篆書有很大影響。

不過,春秋戰國時期,確確實實,也沒有明顯的書法突變。

但是,不同風格還是有的。

可以說,在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前,還不存在對書法的覺醒。


只有產生了小篆以後,書法才進入了藝術的新時代。

戰國時代楚國的書法《雲夢睡虎地》。


應該說,書法的藝術覺醒,也需要物質的支持。造紙的發明,推進了書法審美的覺醒。因為學習書法,練習書法成為一種風雅,書法自然就會具備審美自覺了。

而,春秋戰國時期,寫字確實很難大眾化。


千千千里馬






為龍書法


春秋戰國時期,書法沒有創新?這個問題涉及到的年代實在太久遠,說實在話,那個時候的書寫工具是什麼還沒有弄清楚。到底是用硬的還是軟的都沒有確論。不過,那時的書法,要求工整是很嚴格的。


孔子的弟子宓子賤,受魯國國君的委派,去治理單父(今菏澤單縣),魯君不放心宓子賤,就派了兩個心腹去監視宓子賤。宓子賤在二人的監視下很難實施自己的工作。為了把這兩個人弄走,他想了一個辦法。在他們寫字的時候,故意去抓著他們的手肘晃動。二人寫的字七歪八扭。這就找到了藉口,在把他們寫的字拿在眾人面前,責罵羞辱。二人實在忍受不住宓子賤的刁難羞辱,跑回去向魯君告狀。說在寫字時,宓子賤故意掣其肘,所以寫不好字。(掣肘的典故)在他二人離開後,宓子賤大施拳腳,把單父治理的井井有條。

這個故事,說明的是,文字的書寫,一直以來都是受到政府的重視。書歸正傳,為什麼戰國時期的書法沒有創新?


做為天下共主的周王室日漸衰弱,諸侯爭霸,各自諸侯國的文字都有不同的差異,文字的發展,是秦始皇以秦篆為基礎統一文字後逐步形成的。在秦始皇沒有統一六國之前,周宣王時期的文字,大家都用的是篆籀。也就是大篆。到了春秋以後,諸侯國不再把共主當回事。春秋五霸的興起,各國的文字也發生了變異。按題主的話來說,也就是創新。創出來的字,差異是相當的大。我們現在能認出來的,是秦小篆。那些創新的文字,被始皇帝下令統統廢除。不是他們沒有創新,而是創得面目全非。只是作廢了,沒有流傳下來。


假如秦始皇當初沒有廢除各國的這些文字,想想看,我們現在的學習負擔有多重?北京人用的字,湖南人看不懂,山西人寫的字,山東人不知道,陝西人寫的字,河南人認不清……創新好呢?還是統一為一種好?我想大家都會有一致性的認識。


子衿書法


這個問題要回答,就需要先討論“書法的審美覺醒是在什麼時候”,還有“什麼才是書法藝術”。

書法的審美自覺,有一部分人覺得是在漢末到東晉這段時間。因為這時候的人開始著意於書法美,而且孜孜以求,拜師,相互討論,而且利用一切閒暇時間訓練技法,甚至睡前都在被子上練。如果是這樣,那春秋戰國時期,沒有什麼書法進展就正常了。

有一些人覺得,從甲骨文,甚至更早時候,先民就在追求書寫的美感了。他們覺得那時候已經覺醒了書法美的意識。不過我個人認為,那時候對書寫美感的追求,其實是類似現在對美術字的追求,他們沒有對線質、章法、意韻等方面的意識追求。

總的說,如果書法覺醒定義到魏晉時期,春秋戰國時期沒有創新是正常的,因為書法藝術還沒覺醒。如果先秦時期追求結構端正美這種類似美術字的處理方式是書法藝術的話,那春秋戰國時期是有創新的。最突出的就是楚國的鳥蟲篆。篆書的各種花體字,多數就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的。


說文解字99


真正的書法是從小篆開始的,小篆始於秦朝。之前的,包括大篆,金文,只能稱為文字。

春秋戰國,

真正的書法是從小篆開始的,小篆始於秦朝。之前的,包括大篆,金文,只能稱為文字。

春秋戰國,毛筆紙張都沒有,哪裡有書法的概念?

那時的文字當然有創新,七國文字都有不同,不就是創新嗎?從周朝初期的大篆發展到以後都小篆,文字不斷規整規範化,就是文字的進步和創新。



雲松書法


漢字為象形文字,每個字都可以看成是一幅微型的畫,那麼這個畫畫得好不好,跟工具和書寫便利性有很大關係,先秦時代無書法就要從這裡說起。其一,文字承載形式受限,先秦寫字,主要用竹簡,這竹簡製作起來不那麼容易,所以數量受到極大限制,在竹簡上寫字速度也非常慢,制約了書法家的產生,須知王獻之把十八缸水練完才小有所成,其寫的字要換算成竹簡,那得多少片呀!玩不起;其二,書寫工具原始,主要用刻刀,這玩意用起來是體力活,一天也寫不了幾個字,書法家練字何其難哉,這個問題在秦始皇時代恰巧解決了,大將蒙恬在打仗之餘發明了最初的毛筆,這是劃時代的進步,有了毛筆,漢字筆劃的粗細、曲直、濃密、虛實、乾枯就可以表現出來,即使用毛筆在竹簡上寫字,也比刻刀好千百倍,於是乎自秦始,書法家大量湧現。書法才得以傳承、進化。


BeStrong305


其實這個問題作者已經回答了一半。

一、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現象恰好反映出了中國文化在當時的不成熟與不完善。我們都知道,藝術是文化精神的體現,沒有統一的穩定的文化精神,藝術就不會有大的突破。

二、就中國而言,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焚書坑儒丶統一文字與度量衡等措施客觀上結束了文化與社會的矛盾狀態。西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中國文化有了穩定統一的的價值觀-天人合一。經過數百年的沉澱,到魏晉時期迎來了藝術史上的第一個高峰。這一時期,無論音樂、建築、書法還是繪畫都取得大的突破。


半月軒書法教育


因為那時人的思想活躍,沒有太多禁錮,可以充分表現自我。至於書法,那時沒有紙張,更談不上筆墨。只有在竹簡上篆刻,或雕刻銘文。書法表現單一也正常。


歸家的綿羊


那時候還沒有紙……文字主要刻在石頭上、鑄在青銅上、寫在竹簡上,信息交流交通運輸極為不便,故大篆就有好多種,且文字為貴族專用,百姓奴隸都是文盲,文字還停留在記事功能上……等後來國家統一了,有了紙,寫字的人多了,慢慢才有了書法藝術追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