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津渡,為啥能入列“黃河三大古渡口”?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如今站在黃河岸邊,仍能見識到它源遠流長、奔騰不息的氣勢,可想而知,對古人而言黃河是天塹一般的存在,想要涉水渡河得靠船,而“渡口”就是渡船停靠的河港碼頭。在黃河兩岸,古人曾修建了很多座渡口,不光方便往來出行,還帶動了城鎮商業發展,或者成為軍事要衝。茅津渡便是其中之一。

茅津渡,為啥能入列“黃河三大古渡口”?

茅津渡

茅津渡位於山西省運城市平陸縣城南茅津村,南岸為三門峽市湖濱區會興鎮。歷史上曾名陝津渡、茅城渡、會興渡,因古代茅族居此而得名,建造時間最早可上溯到商代。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雲:“陝州北對茅津城,故名茅亭,茅戎邑也,津亦取名”。這裡地形險要,歷史悠久,是溝通晉豫兩省的交通要津,也是萬里黃河上的一個極為重要的渡口,與風陵渡、大禹渡並稱為黃河三大古渡,有“鐵碼頭”之稱。

茅津古渡,至今依然守望著波濤滾滾的黃河,依然伴隨著高天流雲,日出日落,兩岸岸邊盡是一片蒼翠之色,鬱鬱蔥蔥,草木葳蕤。草青草黃,草生草長,草木不知在這裡繁衍了多少代,多少年,而古渡卻依然默默注視著滾滾黃河,從幼年到青年,從青年到壯年,最後就這樣一直到老年。清風輕拂,草木搖曳,河水流過,老態龍鍾的古渡似乎陷入往事的回憶之中。

茅津渡,為啥能入列“黃河三大古渡口”?

茅津渡

古渡岸邊,有過驚濤駭浪,也有過浪遏飛舟;有過濁浪排空,也有過風平浪靜。曾幾何時,人喊馬嘶,刀光劍影,古渡的河水裡映照出似血的殘陽,古渡的岸上,上演過多少征戰殺戮的慘烈場面!“沔彼流水,其流湯湯”,“ 沔彼流水,朝宗於海”。古往今來,歷史的長河翻卷起幾多浪花,歷史的天空聚散過幾多風雲,我似乎看到,在波濤洶湧的黃河上,那撐船的艄公拼力撐著櫓,在浪尖上起伏顛簸;我似乎看到,那拉縴的黃河縴夫吃力地拉著纖繩,彎腰低頭一步步前行,粗繩在肩上勒出深深的痕跡;我似乎聽見,河面上,飄來船工的號子聲,低沉、蒼涼、沙啞,響徹在波濤之上……

茅津渡自古就是景色迷人的遊覽勝地,每當仲夏到秋末,日落方向與河道走向近乎平行,極目西眺,長河落日,使人頓生胸廓萬里,志吞八荒之感。“茅津夜渡”曾是陝州八景之一,月光之下,點點漁火,河面之上,波浪起伏,艄公喊著號子,擺渡小舟,構成一幅美妙的畫卷。明代詩人王翰在《茅津夜渡》中吟道:“宿雨乍收山積翠,夕陽倒射浪浮金,南來北去人空老,浩浩東流無古今”。

茅津渡,為啥能入列“黃河三大古渡口”?

茅津渡

長河溯古,大河流觴。古渡此刻沉睡,河水依舊東流,幾千年來,長河翻卷起幾多浪花,古今多少事,盡在浪花中。我竭力捕捉歷史的痕跡,想象著古渡歷史上的風雲際會,心潮起伏,宛若河水。一條軌跡在我眼前若隱若現,古渡,下陽城,上陽城,虢國博物館,陝州城,我在試圖尋找出它們之間有什麼聯繫。猛然間,一條金線將它們穿了起來,那就是黃河之水,這就是解讀歷史不可或缺的一條主線。

夕陽西下,餘暉傾灑在河面,波光粼粼,落日熔金。極目遠眺,黃河來自天際,蜿蜒東流,一股迴腸蕩氣之感油然而生。忽然,隨風傳來熟悉、優美、親切的地方鄉音曲調,“你家在哪裡?我家黃河邊……”,一股暖流湧上心頭,正是“遊茅津渡口,憶浪遏飛舟,盛世豪情湧心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