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玉林,這道小吃遠比狗肉名氣大

廣西東南重鎮玉林,很多人知道這個地方是因為“狗肉事件”——當地一些食客為了滿足口腹之慾,對狗進行肆意捕殺而食其肉——一時間成為輿論的焦點。

但是,認真考察之後你就會發現,當地其實很多美食和“狗肉”並沒有關係,而是以牛肉製品居多,包括牛肉巴、牛腩粉、手撕牛肉等,筆者個人認為,牛肉巴這個有點意思,所以,這篇文章單就牛肉巴聊幾句。

在玉林,這道小吃遠比狗肉名氣大

牛肉巴

牛肉巴,也叫牛屎巴、牛巴,是玉林極具地方特色的美食。

傳統制法是:選用黃牛鮮嫩的臀部肉(俗稱“打棒肉”)為主要原料,用片刀切成長條薄片,加入多種調味品醃漬,放在太陽下曬至七成幹,加入多種調味品,經文火煮制後,最後改刀切塊而成。

牛肉巴呈現深褐色半透明色澤,馥郁醇香,肉質細嫩而有嚼勁,吃來回味無窮。同時,也易於保存,久藏不腐,在物質匱乏的古代,這一點尤為重要。

那麼,牛肉巴最早由誰創制?筆者幫您找答案。

在玉林,這道小吃遠比狗肉名氣大

玉林牛肉巴

據《清異錄》記載:牛肉巴“赤明香,世傳鄺(kuàng)士良家脯也。輕薄甘香,殷紅浮脆,後世莫及”。

鄺士良,南宋人,生於1259年。成人後子承父業以販運食鹽為生,他家中養了七八頭牛,也全部用來販運食鹽。

在交通不發達的古代,食鹽、絲綢、布匹是緊俏物資。玉林居民所吃的鹽,全靠牛車從外地運進。

在玉林,這道小吃遠比狗肉名氣大

乾煸牛肉巴

一次,鄺士良和夥計們在販運食鹽的途中,為他拉了十多年車的一頭老黃牛突然暴斃。鄺士良痛哭一場後,本想將老黃牛埋掉,但此時隨身攜帶的的乾糧已經所剩無幾,為活命,他們就將死牛宰割取其肉,用車上的食鹽醃漬,然後一部分放在太陽下曬制,一部分烤成肉乾,當作途中食物。

回到家後,他突發奇想:將未吃完的牛肉乾放入鍋中,加入當地特產八角、桂皮、花椒及一些調味品,用文火燉。香氣撲鼻,妻子聞到味道後來到廚房,看到他正在燉肉,問他鍋中燉的是什麼?

在玉林,這道小吃遠比狗肉名氣大

乾鍋牛肉巴

鄺士良沒有回答,而是揭開鍋蓋,讓妻子看鍋內的牛肉乾。看到這些牛肉乾像牛屎一樣,妻子戲稱:“這像是牛屎吧!”夫妻倆再一嘗,覺得味美還有奇香。鄺士良就對妻子說,咱就叫它“牛肉巴”。此後,這種做法被保留下來。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鄺士良已60歲了,再長途跋涉販運食鹽身體已吃不消,便同老伴商量,決定利用家中的空房,做起烹製牛肉巴的生意來。

憑著牛肉巴獨特的味道,不到半年的時間,他的生意做得越來越紅火,遠近食客慕名而來,牛肉巴很快成為有名的小吃。

在玉林,這道小吃遠比狗肉名氣大

香辣牛肉巴

而後,鄺士良的家廚將牛肉巴的製作技藝傳了出去,人們才知曉這種美味的做法。隨後,玉林出現了許多製作牛肉巴的店鋪,而很多老百姓也會在特殊節日製作牛肉巴,作為那天的吃食。

玉林有句民諺:“好吃不過牛肉巴。”而今,玉林廚師經過對牛肉巴製作技藝的繼承和創新,將其由原來單一的鹹味發展到辣、麻辣、鹹甜、蒜香、孜然香等多種味型,出現了鄺氏、吳常昌、牛大叔、又十六等著名品牌。

2011年,玉林的牛肉巴成為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後,更進一步地推動了牛肉巴食品產業的快速發展,許多人到玉林觀光,都以一嘗牛肉巴為快。在當地民間,逢年過節,朋友相聚,辦紅白喜事,往往都要上這道小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