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泉古鎮,《二十四孝》中 “湧泉躍鯉”故事的 發生地

位於四川德陽市的孝泉古鎮,至今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孝泉是遠近聞名的“孝子之鄉”,《二十四孝》中“湧泉躍鯉”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裡。

孝泉古鎮,《二十四孝》中 “湧泉躍鯉”故事的 發生地

孝泉“姜孝祠”

相傳,東漢年間,孝泉有個遠近聞名的大孝子叫姜詩。

薑母的眼睛不好,姜詩就辭了官回家陪伴母親,而妻子龐三春,則每天從七八里以外的地方挑水回來,給婆婆洗眼睛,治眼疾,薑母喜歡吃魚,三春就天天做給婆婆吃,遇到老人不願意獨自吃飯的時候,夫婦倆就會請鄰家的婆婆過來,陪著老人一起吃。

膝前有兒子兒媳盡孝,又有孫子安安陪伴,一家人的生活過得幸福和睦。

不料,姜詩的妹妹嫉妒嫂嫂深得母親歡心,經常從中挑撥,時間一久,薑母便對三春開始不滿。

一天,狂風突起,三春外出取水晚歸,薑母便斷定兒媳在怠慢自己,於是逼迫兒子休妻。被逐出家門後的三春,雖然心中倍感委屈,卻仍然不忘孝道,晝夜辛勤紡紗織布,拿著賣布所得,去集市上換成魚,再託鄰家婆婆送回姜家孝敬薑母。

孝泉古鎮,《二十四孝》中 “湧泉躍鯉”故事的 發生地

孝泉公園一角

7歲的兒子安安把這一切都看在眼裡,記在心裡,每天他都要從上學的口糧中留出一把米,積攢起來送給母親。後來,鄰居婆婆把三春和安安的孝行,告訴了薑母,老人這才知道,當初是自己錯怪了兒媳,於是趕忙讓兒子把三春接回了家。

姜詩一家的孝行感動了神靈,就在三春回到姜家的當天,家門口突然冒出一眼泉水,還躍出了一對鯉魚。從此,三春就再也不用跑很遠的路,去挑水、買魚孝敬婆婆了。

後來,《後漢書·列女傳》中記載了姜詩妻的故事,又被選錄入《二十四孝》,以《湧泉躍鯉》為題,成為其中的第十個故事。自此,“姜詩孝親,湧泉躍鯉”的故事,經過歷朝歷代百姓的講述,雖然演繹出很多不同的版本,但是這種孝老敬親,至誠敬孝的傳統風尚,卻在孝泉古鎮上代代相傳。

現在,孝泉以"孝子故里"之名,成為一個歷史文化名鎮。

孝泉古鎮,《二十四孝》中 “湧泉躍鯉”故事的 發生地

孝泉清真寺

孝泉“因孝生泉,因泉得名”。47眼澄澈甘美的清泉,源源不斷,生生不息,滋養得古鎮鍾靈毓秀。

300米長的半邊街,是孝泉古鎮的一道獨特風景,這裡一半是回族,一半是漢族,一條半邊街,兩種民族風。但是,他們寫的是同一個“孝”字。

生活在孝泉古鎮上的回族居民,最早是在清朝康熙年間(公元1662—1722年),從湖北麻城一帶遷徙至此的。那時,為了服從“湖廣填四川”的移民政策,湖廣一帶的百姓紛紛來到四川。

在孝泉,回漢群眾共同生活,相互尊重,民族團結,和諧交融。

孝泉古鎮,《二十四孝》中 “湧泉躍鯉”故事的 發生地

孝泉戲臺

在孝泉如何盡孝,每個時代,每個家庭,都詮釋出了不同的行為規範。從姜家的一門三孝,到現在的孝泉人家,孝道已成為古鎮的道德風尚。

如今,孝泉鎮的常住人口有兩萬,其中80歲以上的老人近兩千,生活在這裡的人們以孝正品行,以孝敬父母,以孝育後人,對於古鎮人家來說,“孝”就成了耳濡目染、身體力行的道德規則。

德陽市孝泉民族小學,每一週都會有這麼一節課。這節課使用的教材叫《孝泉與德孝文化》,它是四川省目前唯一的由本地專家和老師編寫的關於孝文化的教材,裡面收錄了許多傳統的和當下的孝行孝道故事。

早在2003年,孝泉民族小學就把孝文化的傳承,融入到了教學之中,從課內到課外,從學校到家庭,豐富的內容,多樣的形式,讓“講孝心、踐孝行、盡孝道”的觀念,深入到了孩子們的日常生活當中,也讓他們把這種觀念深深地紮根於內心。

在孝泉古鎮,孝老敬親的故事,從古傳頌至今,背後所蘊含的深意,不會被蒼茫的萬物所掩蓋,也不會被流逝的時間所遮蔽。每年到了冬至,很多當地人就會來到姜孝祠,虔心祈求老人健康平安,然後請上一根紅繩回去給老人戴上,以示祝福。

在孝泉人看來,他們的孝道不是口頭上的承諾,而應該是實實在在的行動,比如說,陪老人吃吃飯,聊聊天,多一些陪伴,多一些溝通,以盡孝與敬的責任。這種做法就如同這裡的47眼清泉一樣,讓“孝”像源源不斷的泉水,流傳萬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