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残酷现状!对央企或是降负债 民企则是要丢命!

PPP残酷现状!对央企或是降负债 民企则是要丢命!

PPP残酷现状

凡事有度,过犹不及。这句话终于在PPP市场应验了。

01 大批手握千亿PPP的企业这一年过得非常艰难

比如号称拿了5700亿政府订单的金诚集团,被曝大多数PPP项目均停留在框架协议或口头约定层面,尚未正式立项,更未进入动工阶段,却以PPP项目名义发行基金,用后期投资资金支付前期的短期回报,以骗取更多投资,被媒体诟为“庞氏骗局”。

02国家严控PPP债务风险 环保领域成重灾区

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环保产业曾是资本市场眼中的香饽饽,而今年以来,却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变。

在环保领域,类似东方园林的例子就更多了。盛运环保债务危机、三聚环保两个半月亏7.7亿元,蒙草生态高管减持、商誉暴雷,神雾环保陷入套路门、永清环保大老板被带走调查……

好巧不巧,又赶上了环保督查最严的时机。

最近中央督察组在“回头看”过程中发现,揭阳市占陇污水处理厂等9个镇级污水处理项目,2015年北控水务以PPP模式低价中标后,借口实际投资可能远超投标报价而迟迟不肯正式签约。

被点名的北控水务,跟东方园林实力不相上下,却也存在低价中标又失信的尴尬局面。

为何环保领域会成重灾区?

PPP残酷现状!对央企或是降负债 民企则是要丢命!

PPP残酷现状

业内人士解释:2015年以来,PPP模式在环保领域广泛应用,迅速提高了上市公司在手项目规模。但是这种发展模式导致,大量项目处于建设期,对资金占用较大,回款周期较长,推高了环保工程类公司(尤其是PPP板块)的资产负债率,部分公司现金流恶化。

事实上,PPP对于环保上市公司来说可能是一种饮鸩止渴式的订单获取方式。按照行业内的说法,PPP既是天使,也是魔鬼。本质上,PPP是政府举债的一个新的方式。只不过这个本质经过PPP化妆,打扮得很漂亮。有的地方政府原有的举债模式行不通,融资平台受限,因房地产调控土地财政难以为继,转而开始大规模发展PPP。

说白了,在这场动荡中折戟的企业基本上都是因为战线拉得太长,弹药供给不上,导致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变得极其脆弱;再加上去年开始国家推动了PPP清库等一系列去杠杆措施,这一变动让一众手握杠杆的企业从攻城略地转为清偿债务,最终陷入危机。

03接不到PPP,等死 接多了PPP,撑死!

根据业内企业PPP的接单差距,可以形容为“旱的旱死,涝的涝死”。

通哥总结了那些被“涝死”或正在“涝着”的企业,或多或少存在着以下问题:

1、PPP狂热、盲目跟风

在国家对PPP支持和鼓励的政策下,PPP的狂热正甚嚣尘上,很多建筑企业坚定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的战略方向,积极投身于PPP业务的发展,甚至将核心竞争力定位于PPP业务。我们看到,那些地方财政好的地方政府,并不是那么热衷于PPP模式,反倒是一些地方财政状况差的地方政府,推出了大量的PPP项目,对建筑企业而言,尤其是民营企业,在PPP模式上一定要量力而行、谨慎对待:选好项目,争取早一点退出;选择财政状况好的地方政府项目;对于没有运营收入作保障的PPP项目要谨慎。PPP狂热、盲目跟风,会使一批没有核心能力的施工企业失去许多机会,走向失败。

2、盲目投资、扩张太快

那些倒下的建筑企业,往往都是盲目扩张、拼命铺摊子、过度融资、滥用杠杆,摊子一旦铺得太大,资金就容易跟不上,此时银行的抽贷断贷的后果难以想象。随着建筑工程企业规模的不断壮大,那些已经拥有一定市场份额的大型企业集团都面临着如何拓展经营空间的问题。无论是走扩大企业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的横向经营扩张之路,还是涉足相关行业进行纵向经营扩张,正确处理扩张与防范风险的矛盾关系都是企业深化经营成败的关键。

3、垫资潜规、低价中标

垫资是建筑行业内公开的潜规则,甲方不管有钱没钱,都要建筑商垫资,没钱的开发商更要找一家有钱的建筑商来垫资。尽管建筑商对垫资满腹怨言,却只能硬着头皮接受,因为僧多粥少。很多地方所谓的低价中标,让建筑企业根本没有利润,一旦回笼资金不顺利、付款不及时,就会产生一连串债务反应,陷入资金困境。如果说垫资是建筑企业倒闭的前奏,那么“低价中标+垫资”则加速了建筑企业的倒闭。

4、民间融资、饮鸩止渴

有些建筑企业即便手上有些资金,也会采取向银行贷款的方式,来换取企业更大的发展。银行一旦断贷抽贷,企业的资金链就很容易断掉。民营建筑企业向银行贷款越来越难,特级一级资质的企业融资相对容易些,二级以下的企业根本融不到资,于是企业更多的债务来自于民间借贷和职工集资,如此企业资金危机爆发的风险性更大。

5、过度自信、多元化管理失控

迅速进入与主业不相关的陌生产业领域,实施盲目的多元化战略,这些企业很快就会陷入转型发展的困境。建筑企业切忌背离其专业优势特点搞多元化,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企业经营应该与企业的能力相匹配,才能走得好、走得远。

也许你会问,央企拿到的PPP订单都是上万亿的,为何没有出现债务危机?因为别人是央企啊!too young too naiv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