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動物為什麼沒有進化出綠毛保護自己?

最涼的涼


沒有能力,也沒有必要。

沒有能力指的是哺乳動物體內缺乏形成綠色的色素。鳥類體內因為有卟啉色素、金屬氧化物等是色素,以及羽毛具有的結構色,因此顏色眾多,而哺乳動物體內缺乏這些色素,因此只有黑白棕紅褐等幾種顏色。

在另一方面,大部分哺乳動物視力都比較差,有的是色盲,有的幾乎就是瞎子,它們主要依靠敏銳的嗅覺聽覺來覓食和躲避敵害。像人類這樣視力出眾還有色彩感覺的,在哺乳動物裡可以算是個異類了。如果我們放棄色彩,就可以發現,一隻棕色的動物趴在綠色的草裡,根本就看不出來,所以對於天敵是獸類的哺乳動物來說,色彩不重要,一般大型一些的,例如羚羊、鹿之類的都是如此。對於小型的哺乳動物,它們的天敵名單裡又多了鳥類。鳥類可是出了名的視覺敏銳,隨便糊弄是逃不過它們的火眼晶晶的,所以小型哺乳動物選擇了另一個出路:逃。它們大部分行動敏捷,轉向靈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逃脫捕獵,實在逃不掉也沒關係,小型哺乳動物可以靠生得多生得快來彌補數量上的損失,只要種群能存在,個體的損失不算什麼的。

借用下面回答的老虎圖,我們看到的是這樣的畫面

大多數別的哺乳動物看到的是這樣的畫面


當然還有一些特例,也有些哺乳動物動作遲緩,就是生活在南美的樹懶。但是不巧它們還有個鳥類天敵:角雕,就是那個側面奇酷正面逗比的傢伙。


角雕視覺敏銳,主要以猴子為食,樹懶也是它們所喜愛的食物,但是樹懶又沒有猴子那樣的靈活性,一旦被角雕盯上,就在劫難逃了。不過樹懶也有辦法,它們長長的毛髮裡生長著藻類,把它們變成近似於一團綠色,看上去就像樹上的一團植物,以此來騙過角雕。這個可能算是“綠色哺乳動物”的一個例子吧。


蛐蛐兒


簡單地說是兩個原因:不能,也沒有必要。


先說不能。哺乳動物的毛髮顏色是要通過色素細胞來決定的,問題是,哺乳動物的色素細胞就只能產生兩種色素:真黑素產生黑色,褐色素產生棕黃色,再加上白化,也就總共是黑棕白3種顏色。儘管各種顏色可以搭配混合產生新顏色,但是,這三種色再怎麼搭配,也不可能出現綠色。


然後還有一點是,除了部分哺乳動物——比如我們靈長類,其他大多數哺乳動物都是二色視,什麼意思?簡單理解就是它們無法區分綠色和棕色,類似於我們人類的紅綠色盲,所以在自然環境下,棕色的毛髮完全可以起到在綠色的草叢裡偽裝自己的效果——因為在絕大多數哺乳動物看來,草叢也是棕色的。

那麼還會有一些動物的體色是警戒色,典型的比如一些毒蛇,毒蛙,它們的顏色豔麗主要是為了警示天敵:我有毒。不過哺乳動物一般都沒毒(除了鴨嘴獸這樣的奇葩),而且一般來說哺乳動物的最主要的天敵也是哺乳動物,既然天敵根本分不清綠色,所以棕色的毛髮就可以保護自己,並不會影響延續種族。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哺乳動物的天敵會是鳥類,比如齧齒類可能會被一些猛禽捕食。鳥類的視覺系統是四色視的,對顏色的觀察更敏銳,按理說應該能察覺到綠色草地上趴著的一隻棕兔是多麼突兀,但是相對而言齧齒類的生存技巧很多,生的又快,哪怕因為體色問題被鷹吃了不少,也不會導致種群規模有什麼太大的損失,綠色毛髮的變異搞不好也出現過,但是並沒有被篩選並保留出來。



一個男人在流浪


這與動物的競爭有關。

爬行動物一般運動速度不快,它必須用保護色來加以掩飾。

而草原上的哺乳動物無法使用有效的保護色,我們知道哺乳動物一般都有氣味,老虎捕食都在逆風處容易捕食,如果順風處,食草動物很容易嗅到它的氣味。同樣,食草動物也有氣味,而食肉動物也可以聞到。

這就是競爭之後,動物的進化出現了分別。

一部分食草動物以種群作為優勢,比如角馬。

一部分動物有保護條紋,比如斑馬。獅子基本是色盲,只能分別明暗,而斑馬的條紋就是模擬樹的條紋。

一些動物則跑得更快。比如獵豹與鄧氏羚羊,而獵豹也進化的體型不大嘴比較小,只能殺死為數不多的動物,獵豹的嘴剛好可以咬開鄧氏羚羊的喉管。

還有些可以攀爬,進化是多樣的。而這種進化顯然比保護色更高級,不是被動的進化,而更趨向主動進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