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誰都會因為變化發生身體和心理的不順,你是如何從這樣的變化中得到成長、有所領悟的呢?

童真彩虹莊園



慈音1


人的一生中,當然順境是主流。但是難免坎坎坷坷,時有不順。

我還是來個現身說法吧。第一個故事。1988年,我在一所大型的中專院校擔任校團委書記,相當於縣團級。管轄1600多位團員。各項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紅紅火火。事業如日中天。而且有消息透露,可能會提拔我擔任校黨委副書記。

1992年,院校新轉來一位黨委書記,他要求我轉行,去管理院校的食堂。從政是我的強項,但是管理食堂,我根本不懂。就像晴空一聲霹靂,這個打擊非同小可。徹底毀滅了我人生的所有夢想。萬般無奈,我只好決定辭職下海了。

第二個故事。1992年下半年,我下海以後,剛開始時,順風順水,搞得有模有樣。創立了教育培訓李敖所機構,聘請了48位教師,在讀學生有500多人,連鎖分校多達6家。

到了2011年,本行業競爭更加激烈。加上脫軌盲目辦高復班,超高翻倍租金,銀行貸款轉為高利貸。三大原因,我的教培大廈轟然倒塌。一時間陷入債務漩渦。要求補發工資的,要求退還學費的,要求償還銀行貸款的,要求還高利貸的。債主達到100多位。那麼只能坦然面對。每個月歸還每位債主50元。而且一直在兌現承諾。還款的銀行回單,我攢滿了一個大鐵盒。還了6年之後,基本上還清了。終於走出陰影,走出低谷。

與你分享這兩個故事,得出我的人生感悟:

逆境錘鍊人,鳳凰涅槃,浴火重生。

不怕逆境,不懼摔打。跌倒了爬起來,越摔越結實,越活越來勁!

贊同我的觀點嗎?歡飲切磋。



培訓一哥


俗話說人生之事,不順人意之事十有八九。

每個人在人生的道路上就都會經歷坎坷,經歷挫折。在年輕的時候可能坎坷挫折都比較輕,比較小。有父母的在身邊幫助和支持,有老師的教導和指引。但是對某些人來說可能坎坷也會比較大。

在我們成年之後工作中學習中人生抉擇中都會有很大的困難。面對這些困難,就是我們面對的變化。要想處理好這些變化給我們帶來的影響。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自己的能力。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只有我們自己強大了,儲備了一定的技能,才會對我們身心上的健康,對我們精神的強大有一定的益處。

等我自己面對各種坎坷和挫折的時候。我一般都會首先考慮自身因素,找一找自己是欠缺什麼。回顧一下自己在整個過程中是需要提高,需要改善還是需要讓步。

因為當你達到一定的強度之後,很多阻礙因素都無法限制你前進的步伐。


腫瘤科劉春雷醫生


其實我以前也是一個事事”的人!後來的人生告訴了我,自己一個人在能態,能有多大的辣氣!認真點是對的,但不能什麼事都認真。比如說,孩子把飯碗,一不小心弄打壞了,有的家長上來就是一頓劈頭蓋臉的,數了孩子一頓!有的家長就會非常友善的說孩子,沒碰到手腳吧?你料那吧?我一會收拾出去,再吃飯的時候一定注意小心啦!同樣的一件事情兩個人,兩種做法,我學會了後者的生活態度!一點點的改變了自己的性格,也弄懂了什麼叫吹毛求疵!沒有必要的事情儘量別墨跡”對他人尊重!給自我方便,心靜自然涼!有智不在年高,無智空活百歲。🙏🙏🙏謝謝啦😊



銳鈞


當不順來臨的時候問自己幾個問題:

1、這些事兒是怎麼發生的?

2、我在這件事兒的發生過程中起到了什麼作用?

3、假如這樣的事兒再發生我還有其他的應對方式嗎?

把這三個問題自己給自己回答理清後,再問自己:

1、需要補救嗎?

2、還有機會補救嗎?

3、接下來怎麼做?

就這樣,不怨天憂人,承擔自己該承擔的那部分,接納由外在或內在給自己已經造成的現實存在,並把這個所謂的不順的存在當成一個新的起點。有的人說:我已經跌入低谷,哪裡還有什麼起點?為爬出低谷所做的第一個行為就是起點,目標就是地面。有時間把能量都耗散到抱怨和憤怒上沒用,把能量彙集在起點上很重要。


楊險峰說心理


一個人發生變化的主要因素是什麼?心理學家說:是動機,我們內在的驅動力。

動機是什麼?按照字面意思,它是指“想要做某件事的動力”。心理學家把動機定義為一種內在的驅動力,使你向著目標不斷前進。動機既受到人們對目標的渴望程度的影響,也可以進一步促使人們追求目標。

佛羅里達州立大學教授Anders Ericsson稱,動機是成功的關鍵,成功的人往往有著比他人更持久和強烈的動機。尤其是,一件事情如果需要持續付出得越久,天賦和能力就越不重要,相反,動機的影響會變得越來越重要。

自20世紀以來,心理學家廣泛研究了動機。著名的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就是動機的一種模型。

一般來說,從來源上,研究者們都會把動機分為內在和外在。內在動機是指來自自己內心的原因,外在動機是指來自外部世界的原因。

此外,研究者還把動機分為正向、反向兩種。正向動機是以正面情緒主導的,比如鼓勵、認可、愉悅感;負向動機則是以負面情緒主導的,如貶損、威脅、不安全感。

結合上述兩個維度,動機一共可以分為四種,它們都能以不同的方式影響我們的行為,驅動我們做出改變。

1. 內在-正向的動機:

發自內心的、鼓勵我們做出積極行為的動機,比如挑戰、期望、激情、滿足感、自我確認,往往能夠給我們帶來成就感、價值感,促進和鞏固我們的改變。

2. 外在-正向的動機:

這些動機包括被他人欣賞和承認,有經濟上的獎勵。他們可能會帶來一些改變,但影響力往往很短暫。改變能否持續,取決於於外界給予的獎勵是否持久。

3. 內在-反向的動機:

被內心的負面感覺所驅動,如感到威脅、害怕失敗、空虛感和不安全感。這些動機帶來的改變,在一定時間很容易後復發。

4. 外在-反向的動機:

被外界可能的負面情況所驅動,如可能不被他尊重、經濟上的壓力,等等。同樣,這些動機可能會使人成功,但也非常有可能進入復發階段(被逼著做出的改變都很容易復發)。

這四種動機中,內在-正向的動機是最理想的,它會使你更堅定、更持久地改變,因為這種驅動力來自於你自身的強大與安全感。

因此,如果你想要改變,不妨評估一下,促使你改變的動機是什麼?





散文集精選


應該說我的人生經歷痛苦失望相伴,無論精神上肉體上受到打擊不小,但樂觀主義始終佔了上風,人活著就是吃苦的,我的信念從多種愛好中感覺世界還有美好存在。我喜歡遊覽園林,養烏龜,養蟋蟀和蟈蟈兒。喜歡看書上網,逛超市,聽歌。這樣一耒,不開心的事就從大腦拋棄,所以我能活到今天。


姓名張耐安




東方醫學135802885






正心微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