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農村老人晚年“不順”的原因都有哪些?

新大風歌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人老了好多事都力不從心,自然都感覺會有很多的無可奈何。


凱哥說說


我是土生土長的農村人,雖說這些年長期在外,很少回家;但對農村老人晚年“不順”的原因,還是知道一些的。因而,回答下題主拋出的問題:

意外原因

舉個例子:我們村曾有一個60多歲的男性老人,三個兒子,經濟條件都還可以,對他也非常孝順。

然而,不幸的是三個兒子都因遺傳了母親心臟病的基因,醫治無效,短短五年不到,先後都走了。老漢悲痛難忍,想不開,在臘月三十的晚上,跳泉了。

這種原因,誰也不為願發生,但誰也沒辦法改變。善良的人們只能禱求上蒼,少降災難。

身體原因

農村老人都是從艱難困苦中過來的,早些年,為了生活,為了拉扯兒女,身體透支嚴重,落下了很多潛在的病根。

隨著年紀的增大,抵抗力的下降,各種毛病都來了,眼花耳聾,反應遲純,步履蹣跚;不說什麼高血壓、腦血栓、心臟病之類的大毛病,單一個咳嗽氣喘,腰腿疼痛,尿液頻繁,就會把他們折磨得痛苦難忍,白天晚上不能安生。有的老人因手頭緊張,或捨不得花錢,疾病得不到及時和有效的治療,病情加重,往往都熬不過冬天。

三,孤獨原因

1.隨著社會的發展,經濟條件的好轉,一些人在城市裡買了房,但,老人因懷舊的感情或是去了住不習慣,仍固守老屋,單獨生活。

2,子女為了掙錢養家,選擇了外出做生意或打工,老人被留守在了屋裡。

這二種情況,在農村最為普遍。也是老人們在現實生活中不願面對,但必須忍受的孤獨,陪伴他們的經常是一隻貓或者一條狗。別特是那些孤寡老人,情況會更加糟糕。

經濟原因

農村老人不像城市裡的退體工人,每月有足夠的退體金,衣食無憂,可以打牌跳舞。

他們大都晚年過的十分艱難(除了一些經濟條件好的人家外)年齡大了,沒有別的來錢路,加上現在社會生活水平消費又高。兒女們還要顧及家庭的發展,解決孩子撫養,讀書等問題,壓力不小,供給老人們的贍養費就十分有限了,至於國家發放的那點補貼,杯水車薪,根本解決不了什麼實際問題。

總之;

農村老人不順的原因很多。或是意外或是健康或是孤獨等等,無法阻止,也很難改變。但做為每一個子女,除了希望政府加大對農村老人的幫扶力度外,都應該盡力耐心地關懷他們,照顧他們,溫暖他們。減輕他們肉體上和精神上的痛苦!


空山溪流


在農村生活也有些年頭了,留守老人,家有幾個兒子結婚了,多數都不願和老人居住,父母給兒子娶妻生子了,還是主動出去蓋房子,最主要是兒媳不願公婆同住,兒子多數都不當家,這樣一來,一代不如一代,農村的老人晚年不順!

作為農村人,我希望家家戶戶都子孝孫賢,

可是越來越少了,不知道他們是怎樣想。

我喊的我長輩,叔嬸,大爺大娘,他們想盡一切辦法給子女鋪前程,就沒有好好的善待公婆,是的,我們爺爺奶奶輩,他們那代人省吃儉用,是沒有子女留下財富,最起碼他們把你撫養長大了吧?

他們不僅不這樣想,兒媳帶頭鬧事,反而還說公婆偏心了,地又少分了,不公平了,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吵鬧,更不可能對孩子說:去給你爺爺奶奶送點吃的,門都沒有,想都不要想,想的是給孩子攢金山銀山,對於公婆不吵不鬧就算謝天謝地了。

反正我看來,兒媳孝敬公婆不多了,兒子想孝順,可又不當家,兒媳不孝敬公婆,子孝孫賢就會失傳,……

想想吧,要兒媳孝敬你,善待公婆自己做起!





芳草212856302


答,農村老人晚年“不順”的原因有哪些?

有很多種,有的人是“先甜後苦”那麼這種人老人晚年就不順,也就是人在年輕時候身體也棒,什麼活路都幹得麻利,不須要人幫忙和照顧,而且吃好住好玩好,過著開心的生活,等到自己老了,幹不動活了,兒子先去世,或是兒子不孝。媳婦、孫子瞧不起,要麼自己太哆嗦,惹起子孫們怨恨,大家不理你,看你好過不,老了什麼也幹不動,想吃啥也不能隨隨便便的像年輕人時候那樣順風順雨了日子也漸漸過的不順,不光有點不順,而且是越來越不順。這是第一種農村老人晚年“不順”的道理和命運擺就。

第二,就是先苦後甜的農村老人,先苦的時候,自己還年輕,可以做到能吃千般苦能委百般曲,能勞能動,日子再苦也覺得好過,在不順也還是有奔頭有幹勁。到了晚年兒女們子孫們都孝順,想吃啥兒女們都牽掛,這種人晚年就算老了,也覺得生活多麼的順,這就是第二種農村老人晚年“也順”。

在農村看見一些人明明很是能幹,要啥有啥,很是風光,可是到了晚年,就是風涼雨冷的景象。

說一個真實的故事,有一家五口人,兩夫婦生有一兒子,兩女兒,因為是兒子,兩夫婦愛的不得了,總是叫,麼仔,麼仔、的。吃用都滿足他兒子,直至有了孫子以後還是一樣的慣著他的兒子孫子,後來兒子出門打工去了,又和老婆離婚了。女兒也嫁了,剩下一個孫子和他們倆,三人在家,孫子也被他倆寵壞,孫子偷人家羊子,魚,雞,臘肉,反正只要是能換錢能吃的東西回家來修煮吃了,也不做聲,等到人家追來質問要退還東西食物,兩公婆又出去借錢給孫子還帳。接二連三的亂搞,他們視而不見,甚至還包庇孫子和人家大吵大鬧,後來孫子大了,經常逼兩老老要錢用,兩老老做不動許多活了,錢也困難了,沒有辦法,女的老人就偷偷跑到一個不認識他們的地方嫁了一個老頭。男的老人眼睛也生病了,經女兒接出去了,過了十多年後,到最後兩老人都是大女兒送終。我村這一家子的故事中的兩個老人年輕時當過生產隊長,女的當過婦女隊長多年,試問?他倆不差吧?真是想不到他倆到了晚年如此“不順”還很悲哀。這樣的為人“不順”才怪,農村老人晚年“不順”和“順”的幾多原因就是人為的。但也有老輩們說是命中註定的。農村老人晚年“不順”幾多原因說不清楚……。


吳玉香


你好,很高興能回答你的問題

我覺得農村老人晚年不“不順”的原因有一下幾個方面

1、大量年輕人外出,只剩下老人和孩子,還有一大堆農活和家務事。

就正常家庭而言,一般到了晚年老人就可以安享晚年了,享清福了,……可是在農村,就業機會少,年輕人選擇丟下孩子去外地工作,這反而加大了老人的壓力,老人還需要種地維持生理,不想拖累子女。農村很多老人過得真的很寒酸。

2、農村男女比例嚴重失調

男的在農村要是沒什麼收入和工作是很難找到老婆的,而這正是農村老人的“人生任務”:子女成家,有些子女已經成家但是還用老人的錢,老人因為年齡越來越大,找工作也越來越難,所以他們的壓力就越來越大,所以很多農村的老人看起來比實際年齡要大得多,因為她們都操了一輩子的心!

3、農村的彩禮觀念問題

現在農村的彩禮問題真的是越來越嚴重,這也是觀念的問題呀,農村家庭子女偏多,幾個兄弟的也很多,彩禮錢,蓋房子,壓力接踵而來,更嚴重的是大兒子忙完,小兒子的事又來了,小二子的媳婦心裡還會不平衡,婆媳間的矛盾又來了,老人真的是太難了。

總結:

縱觀以上幾個問題,我覺得這真的值得我們大家的深思,我覺得小康社會也不僅僅滿足溫飽問題,而是要滿足我們廣大民眾的幸福度呀。

以上是我的一點點不成熟的看法,希望採納!喜歡的可以點贊加個關注哦😊


路亞club


農村老人晚年不順的原因有哪些?要想回答這個問題!咱先看看老年人都有什麼不順?農村老年人的‘老年不順,不外乎兩個方面:生活不順和感情不順

生活不順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老了無經濟來源,看病,吃飯,買菜無資金,特別是一有病,難上加難,死撐苦熬,即使有農村合作醫療,也杯水車薪,解決不了問題。七十多歲還要幹建築小工或環衛等工作為一日三餐奔勞。老了無錢養老是農村老年人最普遍的一種現象。

老了無人伺候,老俗語:床前百天無孝子,有子有女的,各有各的困難,真正做到床前盡孝的,有,但少之又少。子女都有困難,或生性不孝,子女相互推諉,老了自己能動,可以趕集上店,照顧自己,難就難在,不能動了,病臥在床,無人照顧。

感情不順表現在老年喪夫或喪妻。老年失子或失女,老年孤獨一人,無依無靠,終日孤燈相伴,孤獨終老。

其實,老人晚年不順,即有自身的原因,也有社會發展的必然性。

有子有女的,由於現在的社會,子女本身生活壓力大。夫妻雙方及子女長年在外打工,無睱照顧留守老人。由於年輕家庭及自身原因,光棍一輩子,中年失獨,老年悽苦。

總的來說,農村老年人有種種的不順,需要社會的關愛,養老院及農村的養老事業的大力發展,是解決老年人,不順生活的根本途徑。

人的一生多少都有不平和不順,但是人要有一顆平常心去面對,老年人也要坦然面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社會的關懷下,自愛,自足,才能健康長壽。

個人觀點,歡迎評論,關注!

圖來自網絡


農民工老李


農村老人晚年“不順”的原因都有哪些?

1

農村老人到了晚年大多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一輩子在家務農,收入基本就靠種地和養牲口為主要經濟來源。文化水平低,沒有太多積蓄,生活質量不高。因為文化水平不高。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農村老年人已無法順應如今的新時代,比如智能電子產品農村老年人根本搞不懂,不會弄。現如今智能手機智能電視,關於農村老人題材的娛樂節目不多,就是節目多農村老人也不會弄呀!只因沒念幾天書,你說能順心嗎?

2

農村老人大多都是空巢老人,在農村年青人都不願意過老一輩子人的生活。臉朝黃土背朝天日子。紛紛都外出打工,在農村一大部分老年人成了家裡的主要勞動力,因為農村年青人都外出打工了,家裡的口糧田和雜活就落在了農村老人的身上。按理說農村老人到了晚年應該安度晚年,幹一輩子了應該享點福了。可是家裡積蓄不多,兒女都在外打工,沒有太多時間照顧他們,農村老人晚年身體硬朗的還好說,如果是體弱多病的沒有兒女照顧,老人到了晚年能順序嗎?

3

農村老人到了晚年國家也非常重視老年人的生活,給予了不少福利。但是對於農村老年人缺少的是精神與照顧。老人一旦生病沒人照料身邊又沒有子女陪伴,既孤獨又失落。你說能順心嗎?

4

在中國已步入老齡化社會,老有所依老有所養,是目前擺在當前社會首要問題之一。消除農村老年人的不順心,讓他們快快樂樂安度晚年。

今天就分享這麼多,小夥伴們有好的建議希望留言評論。


武寶衛維修


農村老人晚年“不順”的原因,大致如下。

1、行動不便。上了年紀的老人,日常行走不比年輕人,那麼的“瀟灑自如”,往往都是“舉步艱難”。就連彎腰撿個東西,這麼簡單的事,對於他們來說,都是那麼的艱難。我們這有句話老話是這麼說的:上了年紀的老人,別說行走自如了,連上個炕都費勁,比登泰山都難。

2、易生病。上了年紀的老人,隨著自身免疫力的下降,體質遠遠不比從前,稍不注意,就會生病。小病還好,就怕那常年積累下來的老毛病,往往在床上想翻個身都是那麼的難,一夜小便好幾次,那更是“苦不可言”。

3、招人嫌。人一旦上了年紀,真可謂是:身上下沒有一個好地方。不是耳聾、眼花,就是牙口不好,再就是咳嗽不斷,一口一口吐痰。耳聾眼花時,和人交流起來就很難。一是聽不清別人在說什麼,二是把別人認錯,鬧“笑話”,

招人嫌!牙口不好時,想吃點軟食,難。往往太硬的東西,大都是“囫圇吞棗”般,嚥下肚。否則,怕招人嫌!咳嗽吐痰時,更難,恨不得直接把痰再咽回去。否則會招人嫌!

處於晚年的老人,所遇到的種種“不順”,真的是太多了。可人生哪能只有年輕時,沒有老年時啊,人人都會有“不順”這一天的。希望所有的老年人都能子孫繞膝,安享晚年!


魯南小邵


一,老年喪偶,夲來倆老相依為命,還可以生活,但喪偶使其孤獨,特別是男的,依賴貫了,肯定不順心。二,子女不孝,甚至互相爭奪房產,不把老人的生老病死放在心上。三,兒女出去打工,丟下孫子輩讓看管,力不從心,難以勝任,心力交瘁。四,培養孩子上學成才,進了大城市,雖然常郵錢,但生活孤獨,無人照看,哪能順心。四,無存款,花錢難,有時借兒子的,但也得還,因為不是一個兒子,要平等付出。五,有病難就醫,有個農村老人兩個兒子,得腿病截肢,後繼想花錢再治,需錢多,兒子說:“錢又不是地裡的坷垃,哪有那麼多”,不同意,只好作罷。這些都是農村老人“不順”的原因。


胡悅695


1.窮。

2.年輕時期養育子女的回報來了,很多子女對父母沒有多少感情甚至是痛恨的。據說豆瓣上有個“父母皆禍害”的十萬人小組,中國父母對子女的傷害之大可見一斑,隨便在知乎上都能看到,別提什麼父母的本意是好的教育方式不當,過失殺人也是殺人,這些人認為他們受到了傷害,那就是被傷害了,不管有意還是無意,只有結果,無關道理。有些選擇原諒,有些選擇記恨(包括有意記恨和潛意識中的記恨),記恨的表現或輕或重,包括但不限於成年以後不主動聯繫父母、不願意跟父母溝通、不願意聽父母說話、不願意回家、不想跟父母同住、不想為父母花錢、想謀取父母錢財、跟父母斷絕關係、毆打虐待父母甚至希望父母趕緊死掉,有這樣的子女,別說是農村空巢老人,城市裡不空巢的老人想靠子女養老的話,晚年也很容易變成一個悲劇。

別提不孝,不孝首先是因為不愛,先想想是如何讓兒女對自己感情冷漠甚至視若仇寇的,也別提教育,別提三觀養成,把一個不愛自己的子女教育的孝順自己,只有依靠洗腦,但是現在諮詢發達,洗腦越來越難了,那麼多人都在罵扶弟魔,倒貼女,提倡父母無恩論,若被洗腦成功的人有一天突然覺醒了,說不定報復的更狠。

綜上所述,農村裡沒有退休金養老保險的老人更多一些,更窮一些,這些老人由於家境和文化水平的關係,養育子女的方式可能更粗糙一些(如毆打辱罵不管不問重男輕女偏心等等),所以對子女的傷害可能也更大一些,受到的反噬更明顯一些。到了晚年,窮,加上沒有愛,就註定他們晚景悲涼,注意,這裡的他們不限於空巢老人,我親歷過一個和兒子同住的遠房親戚家的老太太七十多歲自盡的。在城市的老人,有的有養老保險,很多還有房產,再加上社會輿論的壓力,可能會讓不愛他們的子女對他們稍微好一些,甚至為了金錢裝出孝順的樣子,前提是不要得大病花太多錢或者生活不能自理。

所以奉勸所有的天下父母們,年輕時不要傷害孩子,不要讓子女恨你(有時他們不會說出來)。如果他們愛你,即使家庭貧困,身患絕症,也會想方設法為你著想。------------------------------------------------------------------------------------------------------另:評論裡有人說很多被父母溺愛的子女不贍養老人,我這裡想解釋一下,我不覺得溺愛孩子的父母沒有傷害孩子,我認為他們溺愛孩子的表現實際上出於一種自私的心態,我支持“溺愛源自父母的自戀”這個觀點,具體分析見武志紅老師的《溺愛的心理真相——寵愛自己》,出自他的一本書《為何家會傷人》。很多被溺愛的孩子離開家庭以後處處受挫不順,回到家裡卻對父母大發脾氣,什麼原因,因為潛意識裡是怨恨父母的,怨恨父母在成長過程中摧毀了他們的獨立性,使他們喪失了共情能力,讓他們只能依賴父母而活。這種潛意識裡的情緒很早就已經產生了,產生於父母非要幫他穿衣吃飯時,產生於父母以安全為由處處限制他的活動時,親子之間沒有明確的界限,無視孩子的自身意願,沒有把他看成一個獨立的個體,總是以“為你好”的名義包辦他的一切,阻撓他的自我意識的發展和對外界的探索,孩子的內心其實是不滿甚至怨恨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