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长高原铁路隧道,近十万人历时7年建成,建设难度世界罕见


“关角”,藏语意为“登天的梯”。位于青海省天峻县和乌兰县境内的关角山横亘在天峻大草原和柴达木盆地之间,是通过柴达木进入青藏高原的“东大门”,平均海拔3800余米,气候严寒,空气稀薄,四季飘雪,长冬无夏。

这座天梯上此前已有一条地下长廊——全长4010米老关角隧道。老关角隧道1958年开工建设,1961年因故停工,1974年复工后,由原铁道兵10师47团和48团承担施工,在特别残酷的环境里,指战员们历尽艰辛,于1977年6月16日完成主体工程,同年8月15日铺轨,洞内轨面最高处海拔近3700米,在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开通前,曾是世界上最高的铁路隧道。

2007年,全长32.605公里的新关角隧道开工建设。新关角隧道最高海拔3497.45米,是青藏铁路西格二线控制性工程,为双线双洞,设计时速160公里。青藏铁路列车穿过关角山,需要盘山爬升600米的高度后穿越4 .2公里的老关角隧道,再盘山而下。而新关角隧道正式通车后,列车穿越关角山将由现在的2小时缩短为20分钟。


新关角隧道的贯通,为青藏铁路西格二线全线开通创造了条件。青藏铁路西格二线东起西宁西站,经湟源、德令哈等站,西至格尔木站,全长763.5公里,线路规划运输能力为客车20对、年货运量5000万吨。新关角隧道是目前国内最长的铁路隧道,也是世界最长的高原铁路隧道。

这条平均海拔为3500米、全长32.6公里的“天路”隧道破解了多项世界技术难题。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年代最新、地质构造最为活跃的高原。新关角隧道位于青藏高原地质板块挤压的结合部,具有高地应力、变形控制难度大等特点,共通过17个大、小断裂带,其中长达2355米的二郎洞断层束素有“隧道地质博物馆”之称。

在隧道通过的灰岩富水地段,单口斜井日涌水量达到了13万方,这在世界铁路隧道工程项目中是少有的。新关角隧道通过的地质断层和岭脊地段超过10公里,面临着围岩变形失稳、突泥涌水、施工通风等诸多工程技术难题。特别是岭脊地段涌水处理及板岩地段大变形控制为该隧道的最大难点,建设规模和难度为世界所罕见。


新关角隧道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高寒缺氧,年平均气温零下0.5℃,一年四季都需要取暖。平均每天要烧2吨煤。冬天最冷时,隧道内外的温差达40多摄氏度。

当时为尽快展开施工,职工在隧道附近搭建了几间帐篷作为临时住处。一天晚上,疲劳了一天的员工钻进帐篷倒头便睡。谁料午夜时分,一场狂风夹杂着雪花突然袭来,有的帐篷被狂风吹歪,有的被直接拔起,员工的铺盖被雪花包裹成了一个冰团。

让建设者们最感吃力的,不是条件多么艰苦,而是关角山极其复杂的地质水文条件,特别是隧道内的超强涌水。这在以前的隧道施工中是极其罕见的。平均每天要从洞内抽排水17万立方米,最大日涌水可达32万立方米,相当于一座小型水库的容量。


在新关角隧道,提起李绪功,无人不知。如果没有他和他的水电维修队,新关角隧道施工可谓是寸步难行——只要停一小时电,涌水就会把隧道淹没。2007年底来到工地后,由于人员不够,李绪功就一个人扛起了高压换电的任务。从变压器位置设定到安装,全程紧跟,期间没吃过一顿热饭、睡过一个好觉。因为天气寒冷,干活出的汗都在脸上冻成了冰,不小心随手一抺,就能抹掉了一小块皮。

为及时排放洞内涌水,设置了多级泵站并安放了大量的进口、国产水泵,进口水泵维修技术要求较高,一般都要返厂维修,每个斜井一年都得200多万元的维修费。李绪功心疼维系费,为了节约经费,他主动要求自己来管理和维修。2010年6月1日,新关角隧道的“特种部队”——由18名专业电工组成的水电维修队应势而生,效果显著。成立以来,平均每年维修和配件费用能节约500万元左右,还大大缩短了停工等待时间。

2014年底鏖战近7年的世界最长高原铁路隧道——青藏铁路新关角山隧道双线正洞全线贯通。自运营以来,养护工人克服高寒缺氧、环境艰苦等困难条件,坚守在这里进行维修养护作业,保障“天路”隧道的安全运营。图中养护工人在新关角隧道内利用探伤仪检查铁轨。


英雄的铁道战士用生命、鲜血和智慧创造人类的奇迹,他们的功绩应与日月同辉、与万里河山永存!新关角隧道的通车,有效解决了制约青藏铁路西格二线运输瓶颈的难题,大大缩短了运行时间,提高了运行速度,提升了青藏铁路运输能力,节约了维修成本,对加强青藏两省区与内地的经济联系和人员往来,促进国土开发、增进民族团结、巩固国防具有重要意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