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怕藩王搞事,明朝王爺不準進京,清朝王爺不準出京,哪個做法更好呢?

羊城歷史君


明朝與清朝是歷史上最後兩個封建王朝,對於宗室藩王的約束辦法也是完全不同。

明朝將宗室分封到全國各地作為諸侯王,卻不允許諸侯隨便離開封地;而清朝將宗室全部留在了京城,沒有允許覺不允許離開京城

澹奕個人認為,清朝的做法更加有效,而歷史事實也證明了明朝對於宗室的做法實在是意義不大


西漢有“七國之亂”,晉朝有“八王之亂”,同室操戈血淋淋的教訓並沒有讓明太祖朱元璋看清分封制的巨大弊端,仍舊一意孤行恢復了分封制度,將自己眾多子孫分封到了帝國各地

當然,一場“靖難之變”估計讓朱元璋的棺材板壓不住了。

成祖之後,大規模削弱諸侯宗族的權利,將宗族諸王約束在自己的封邑之內,沒有詔諭不得踏出封地,更加不得進入京城,也不得從前士農工商等經濟活動、政治活動。這種作繭自縛的規矩,使得明朝宗室大規模膨脹(沒事做只能生孩子了)明朝末期,龐大的宗室無法支援中央的同時。崇禎帝殉國之後,紛繁複雜的宗室陷入權力爭鬥——實力強大的南明硬生生自己把自己給作死了


清朝繼承了明朝很多的傳統制度,然而並沒有將明朝的分封制度延續下來。愛新覺羅氏家族,將龐大的宗族全部約束在了自己的眼皮子底下,沒有詔諭不得隨便離開京城

除此之外,清朝施行“降等承爵”制度,除了少數鐵帽子王能夠世襲罔替之外,大部分的清朝王爵過一代就會降低爵位,最終成為閒散宗室

一個不讓藩王入京,一個不讓藩王出京,但最後的實際效果是完全不同的。明朝不讓藩王入京,可畢竟“天高皇帝遠”,如果藩王真那麼聽話,朱允炆就不會那麼著急去削藩,最終還丟了皇位。

皇城畢竟是皇帝自己的地盤,再怎麼著藩王也很難在京城跟皇帝叫板,更何況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盯著,也不敢有什麼越距行為。就如同當年明成祖奪位之後,還是感覺南京始終不是自己的地方,遷都自己的老巢北平鞏固勢力。


澹奕


不準進京,不準出京,都是表,好不好要放在整體的宗藩政策裡看。

歷朝歷代看下來,清朝的宗藩政策是最科學的。

歷朝歷代對如何對待王爺,很頭疼,給點權力,就要造反,如漢晉;不給權力,就當豬養,到了危難之時指望不上,比如宋明。

清朝鑑歷代得失,推出了獨具創意的制度。只給俸祿莊田,不給封地,王爺們無法儲養實力;世襲降等,抑制有爵宗室無限制地增長,減輕財政負擔;考封制度,如果真是白痴,該你的爵位你也撈不上。

三管其下,於是在清朝王爺們沒有封地沒有屬吏更沒有有規模武裝力量,對皇權的危害可以忽略,而另一方面,朝廷也能給王爺們機會做實事,不會不讓出頭,不至於混吃等死。宗室子弟上馬管軍入朝理政,很多還是關鍵崗位,而且稍具才幹就會被重用,300年下來,名王倍出,如怡王允祥、恭王奕訢等,而宗室中就更多了。比如曾國藩早期的靠山肅順。

可以這麼說,清朝的滿人特權制度是失敗的,養出了一大堆寄生蟲,但宗藩政策比歷代都科學,也產生了良好的效果。


西坡李氏


歷史已經證明,清朝的做法好使,但問題關鍵不在於進京還是出京,而在於權力。

先看明朝對付藩王的辦法

朱元璋建立大明後,為了江山永固,真是操碎了心,他既汲取了西漢、西晉同姓王尾大不掉,導致七國之亂、八王之亂,以及唐朝玄武門之變、藩鎮割據的教訓,又汲取了宋朝杯酒釋兵權、強幹弱枝的經驗,制定了一套獨具特色的藩王制度。

朱元璋首大封諸子為藩王。他認為作為自己的子孫,朱家自己人總比那些異姓王或開國工程值得信任,所以沒有必要像宋朝那樣把皇室子孫全都關在京城,讓他們無所事事,醉生夢死,不如讓他們在地方帶帶兵,培養一下軍事能力,關鍵時刻還能幫皇帝一把。

朱元璋限制權力提防藩王。老朱又害怕藩王實力太強,會像七國之亂、八王之亂一樣起來造反,給後世子孫留下隱患,所以他嚴格限制藩王的權力,允許他們擁有一定兵力,但僅限於自衛,一般不超過3000人,承擔邊防任務的兵力可以多些,但也不能超過1.9萬人。

朱元璋不允許藩王留京城。老朱擔心有實力的藩王會像李世民一樣,藉助在京城的便利突然發動兵變奪位篡權,所以把藩王全部打發出京城,以免他們覬覦皇位。即便他們起兵造反,但想要打進京城也很不容易,皇帝可以從容調兵應對。

朱元璋不允許藩王隨意進京。老朱規定,除非有聖旨進京勤王,藩王一概不得擅自進京,確有需要必須向上請旨,被批准後才能進京,一旦有所異動,皇帝便可大棒伺候,發兵攻打。

朱元璋不允許藩王結交群臣。老朱規定,藩王只能在地方老老實實待著,不能和朝中高官大臣勾勾搭搭搞曖昧,不然就是意圖不軌,皇帝隨時可以下旨查辦。

老朱這一套方案几乎是完美的,但也給藩王留下了很多自由空間,比如朱棣就可以利用防禦蒙古的機會,招兵買馬,壯大實力,朱允炆上臺後聽從老師的建議著手削藩,並非瞎胡鬧。

只是朱允炆自己在對付燕王朱棣的事情上經常腦袋抽風,屢出昏招,否則他本有機會接近完全成功,朱棣靖難成功後果斷廢除藩王的各項權力,徹底化解了藩王的威脅。

接下來看清朝對付藩王的辦法

清朝有一個獨特優勢——可以借鑑前朝對付宗室親王所有的經驗教訓。

清朝在未入關和統一全國之前,宗室親王的勢力很大,滿清八旗基本上都由可汗(皇帝)的親兄弟們分別控制,這是因為他們需要藉助兄弟的力量,把整個部落整合起來。

但這也導致可汗(皇帝)缺乏絕對權威,無法像漢族政權一樣實行嫡長子繼承製,所以清朝前期的皇位更迭,每次都充滿兄弟、叔侄之間的鬥爭。

一旦清軍入關並統一全國後,就到了“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時候,皇帝決不允許強大藩王的存在。

清朝對付皇室宗親的辦法跟明朝恰恰相反——不允許親王出京,這套方法跟宋朝相近。

順治和康熙時期,明朝降將吳三桂、耿仲明、尚可喜均被封為藩王,這是清廷為了拉攏人心的選擇,絕不會讓其長期存在,因此康熙很快下令撤藩,導致“三藩之亂”,但康熙早有準備,不慌不忙平亂後,擁有屬地的藩王就不存在了。

至於親王、鐵帽子王,都是封給忠誠於皇帝的旗主,而且只是空頭爵位,儘管地位尊崇,但沒有封地,也沒有財權、兵權和民事權,只能老老實實在京城待著,根本成不了氣候。

到了清朝中後期,對王爺防範更加嚴密,滿清皇帝寧可重用漢人,也不允許王爺把持大權,惟一具有相當才能的恭親王奕訢始終處在慈禧嚴密監控之下,最後仍被慈禧罷黜。

由此可見,清朝對王爺的控制比明朝更加有效,因為清朝完全不允許藩王存在,對宗室管理之規範與嚴格大大超過以往任何朝代,這也使得清朝宗室無從謀反。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為了講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分成五個方面來討論。

第一個問題,為什麼藩王總是容易搞事?
第二個問題,歷朝歷代是如何處理藩王問題的?
第三個問題,明朝是如何處理藩王問題的?
第四個問題,清朝是如何處理藩王問題的?
第五個問題,明朝的藩王制度和清朝的親王制度有什麼優缺點?

先講第一個問題:為什麼藩王總是容易搞事?

一是皇帝和藩王的待遇差別太大。皇帝權力無邊,福利無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都是同一個爹生的(媽也許不同),為什麼兄弟之間的差別會那麼大呢?可以說,藩王們雖然貴為王爺,其幸福指數可能是最低的。


二是藩王們缺乏人生目標,不能有人生理想。建功立業,在來到世上短短的幾十年裡,搞出一些聲響來,是每個人的夢想。但是藩王卻不能建功立業,不能搞事。藩王完全沒有成長空間,只能當一個富家翁,當一個閒王,這日子過著有什麼意思呢?

再講第二個問題:歷朝歷代是如何處理藩王問題的?

秦朝的藩王制度還沒建立起來。秦始皇的兒子們還在京城裡,而且都沒有人封王,秦始皇採用高壓政策,誰也不敢翻浪子。

(劉邦劇照)

藩王問題從漢朝開始出現,劉邦剿滅異姓王,封皇子、皇帝兄弟為王,分封藩國,但立刻出現嚴重問題,以至於在漢景帝的時候就爆發“七國之亂”,因此後世不斷削藩,到漢武帝採用“推恩令”,削藩才多多少少有了一些效果。

晉朝建立後,晉武帝為了抑制朝中權貴,打擊豪強勢力,又開始大肆分封藩王,結果又造成“八王之亂”,直接把西晉給亂亡。

唐宋兩朝的藩王,應該是比較合理的,封王不封土,並把王與公侯伯子男並列,作為人生的一種榮譽。而且王還同時擔任地方官。不過也不敢讓他們實際去做事,大都只是掛一個名。主要還是怕他們搞事。而且唐朝藩王被誅殺的情況太多了。宋朝大約是子嗣不蕃,因此藩王大都還能善終。

再講第三個問題:明朝是如何處理藩王問題的?

(朱元璋劇照)

朱元璋由於出生草莽,非常忌憚功臣,怕他們造反。因此他採用了劉邦的方式,大肆屠殺功臣,同時大肆分封自己的兒子們為藩王。不過,他也吸取了劉邦封藩的一些教訓,對藩王進行了嚴格的規定:

一是不許藩王隨意留在京城,避免他們交通大臣。

二是不許幾個藩王同時到京城,避免他們聯合造反。

三是不準藩王互相來往,必然他們互通信息,交換造反心得,商量造反事宜。

四是對藩王封藩不封土,避免他們做大。

五是藩王無權任命官員,官員都是中央任命,並且藩王有錯,藩地的官員要受到同樣的處罰,這樣就把藩王和部下隔離開來。

再講第四個問題:清朝是如何處理藩王問題的?

清朝的藩王,和明朝截然不同,有哪些不同呢?

一是準確地說,清朝沒有藩王,只有親王和郡王。因為王爺們沒有藩地,不到地方上就藩,全部擠在京城裡。

二是親王們只有在皇帝派遣下,或者跟隨皇帝,才到地方上去,平常不準隨意到地方上走動。

三是親王們要參與政事的,這是從清朝在關外就傳進來的規矩,叫做議政王大臣會議制度。後來從康熙開始,這種制度有所削弱,但親王們依然是一股不小的政治力量。

最後一個問題:明朝的藩王制度和清朝的親王制度有什麼優缺點?

明朝的藩王制度,因為藩王們有軍權,又在地方上,這使得他們很容易造反。整個明朝期間,藩王造反的現象層出不窮。但是,由於防範得法,沒有一次是掀起了大浪的。

有人說,朱棣不是就掀起了大浪嗎?朱棣是一個特殊現象,是明朝的藩王制度還沒有成熟的時候的事情。後來朱棣上臺後,對藩王制度進行了嚴格的規定,從此就再也沒有掀起過浪子了。

(康熙劇照)

清朝的親王制度有好處,親王們都是皇帝的眼皮子底下,皇帝對他們的情況瞭若指掌。同時親王不帶兵,造反的可能性很小。但是,因為親王們都集中在一塊兒,因此很容易搞事。康熙年間慘烈的“九子奪嫡”現象,就是這樣搞出來的。若親王們都在藩地,斷不會有這樣的現象。


張生全精彩歷史


同樣是為了害怕藩王威脅皇權,明朝和清朝採取了完全不同的兩種做法。事實證明,清朝不允許王爺出金的做法更有道理。

明朝依周禮,分封藩王,以達到"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衛國家,下安生民"的目的,但事實上,明朝中前期先後發生了三次藩王叛亂。第一次就是燕王朱棣,造反成功。第二次是朱棣的兒子朱高煦,學老爹造自己的侄子宣宗朱瞻基的反結果被殺。第三次發生在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年間,燕王朱棣與寧王相約造反成功後平分天下,結果朱棣造反成功後,閉口不提平分天下的事兒,反而壓制寧王。正德年間,寧王的後代

朱宸濠藉口武宗荒淫無道,在江西造反。然而舉清一代沒有哪個親王能夠發動武裝反叛。


出現這種情況,與明朝將藩王分封四方有很大關係。雖然明律對藩王就藩時的官員、衛隊的配置都有明確的規定,但是地方畢竟與京城不同,缺乏監管。有野心的藩王,只要瞞過幾個監視他的官員,就可以私自擴大武裝,從而集聚造反的能力。


而清朝不允許親王出京,這就斷絕了親王擁有私人武裝的可能性,同時在京城有文武百官無數雙眼睛盯著這些親王,莫說造反,就是隱私也很難保住。



當然清朝不允許親王出京斷絕了武裝反叛的危險,但也增大了政變奪權的風險。比如在康熙晚年,康熙皇帝安排諸皇子分別管理朝廷六部,幾個皇子利用這一機會,大肆培植個人勢力,形成九龍奪嫡的局面。雍正皇帝究竟是康熙指定繼位的,還是通過政變奪權的,歷史已經很難給出一個清晰的答案。從雍正以後,吸取了康熙皇帝的教訓,採取秘密建儲的方式,很少再安排多個皇子同時參與政務,基本上斷絕了政變奪權的可能。因此可以說,還是清朝不允許親王出京,集中管理的方式更加科學。


衝擊時評


這個咋說吧,中國封建時代實際上是有三種分封,今天我就大致講一下這三種分封諸王。


明代王府

第一種就像明朝分封諸王一樣,這叫實封。這種方法將王族分封於各地,這些王室們有地盤,有軍隊,可以在自己的地盤裡收納貢賦,有的時候還會兼有管理的職能,他們在自己的領地享有較大的特權。使用這種方法的有漢朝初期,西晉,明中前期等幾朝,這樣做的優勢很明顯,形成了強大的王族勢力,就好比天下都是我們家人管著了,一旦有人反叛,其它各地的兄弟姐妹們就可以起兵勤王,這樣就能保證我們家的皇室地位。強大的王室勢力就可以保證王朝不被奪權,這幾朝的開國皇帝之所以要分封諸王就是怕有朝一日其它人反叛沒了照應,就像曹魏政權,司馬氏控制朝政反叛,曹氏宗族卻無可奈何,各個地方強大的藩王可以保證國家在一姓的手中,就算有權臣當道,地方諸侯也可以保證王位不失。另外還有一個好處就是一旦王族有難,雞蛋不放在一個籠子裡,總有人可以跑掉,就像南明政權和東晉政權,都是地方的藩王跑了,為王族留下火種。

當然這樣做也是有問題,強大的地方是可以威脅中央,而這種血脈的聯繫隨著時間的變化,皇族之間也逐漸疏離,親戚認不認就不好說了。再有一點就是,在權力面前親情都是假的,皇帝能坐的皇位,其他的王族比任何人都渴望,他們才是最希望篡位的人,所以這些手握重兵的親王們,往往都成為皇位的危脅,七王之亂、八王之亂、靖難之變,地方各王憑藉其強大的勢力反叛中央比比皆是,所

以分封諸王很容易成為中央的威脅。然後還有一點,各王在地方,憑藉其皇族身份,經常會做一些不法之事,但地方法司往往不敢管,特別是面對一些有實力的親王,這些親王往往成為了為惡一方的惡霸,欺凌百姓,欺壓官員,像明朝諸王大多侵佔他人田產,魚肉人民,百姓恨不得生食其肉,所以明末農民起義時期落到農民軍手中的王室,幾乎下場都很慘,作惡太多,終究下場不好。所以這些分封到各地的諸王,很容易成為地方的問題。


漢代分封


第二種叫虛封,就是分封諸王,但各王不得擁有兵權,不能管理地方,只享有封地賦稅。這種方法廣泛應用於唐宋等朝,虛封的好處就是解決了實封帶來的地方權力過大的問題,但問題也很明顯,為了彌補虛風的權力過小,往往中央會對王室賦稅補貼,不給權多給錢,這種問題也很明顯,這會加劇中央的財政問題,比較明顯的就是明朝末期和漢朝末期,皇族對財政的壓力太大了,畢竟分封之後國家所收的賦稅就少了,比較嚴重的漢朝時期,一度是全國一半的賦稅是交給各王的,不交給皇帝的。養無用之人,害國家之財。(每回一提到明朝藩王用度大,就有明粉講八旗,八旗是王族嗎?這是軍制好嗎?兩個都不是一個東西!!)


禮親王代善

第三種是清朝的分封制度,一般我們也將它作為虛封,但這種虛封不一樣,這種分封連封地都沒有。像以前的封王,封你為秦王就說明秦地這一塊都是你的了。但清朝都是什麼禮親王,肅親王,根本就沒封地,也就沒什麼賦稅,直接發工資,就相當於以前你是自取現在給你發,這區別可就大了,極大減輕了賦稅壓力。另外由於清代諸王被集中於京師,這樣就便於中央監視諸王,防止各王反叛,加強中央集權,有清一代,並沒有出現過王室反叛的情況。另外由於是天子腳下,加強了對王族管理,王族犯法減少。(再大大不過皇帝),最極端的時候像雍正時期,各王怕被牽連,被雍正懲罰,曾經有過王室子弟被長輩要求留於家中不得出門的事。

不過,這樣做問題很明顯,形成不了強大的王族勢力,很容易被別人一鍋端了,或者被外戚權臣控制。所以慈禧時期之所以能夠控制朝政,就是因為各個王族根本就無兵與她對抗。

綜合來看我個人認為清代處理王室長期來看是最好,現行也是如此。


李子木沆


有利有弊,清朝做法是後期需要王爺頂事的頂不住,袁世凱把最後一位攝政王玩弄在股中,明朝後期還有幾個王爺割據南方和滿清有來有回鬥了幾十年。



我不是達人我不會武功


我認為清朝的做法好使,進京不進京咱先不說,但是做法都來自皇帝的權力。

一、

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府(今南京)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明朝建立後,朱元璋一口氣將自己的20多個子侄分封到各地為藩王,“各有爵封,分鎮諸國”。這是一件多少有些“逆時代潮流”意味的事情。

因為自秦漢以來,歷朝歷代都在通過各種方式加強郡縣制、削弱分封制。少數被分封的潘王,不再擁有行政權、財政權和軍事權,變成了只食俸祿的富家翁。而朱元璋分封的藩王,享有高度軍事自主權,如燕王朱棣、寧王朱權等,手下都有一支強大的軍隊,不受朝廷節制。藩王擁有監視地方臣民的權力。

朱元璋之所以要分封藩王,主要有兩點考慮。

1、外御蒙古。

當時雖然元朝已被推翻,但蒙古人在河西、漠北一帶還擁有較大勢力,隨時可能捲土重來。同時,國內仍然存在陳友諒、張士誠的參與勢力。一旦國內有變,兩股勢力裡應外合,將動搖大明王朝的統治根本。朱元璋本著“皇子守國門”的策略,讓燕王朱棣、寧王朱權等帶領軍隊駐守邊疆,成為朝廷的可靠屏障。

2、內穩朝政。

朱元璋子嗣眾多,他們大多數都經歷過戰火的磨鍊,具有一定的實力,手下也各有一班人馬。如果要將他們全部留在京城,一山不容二虎,難免會發生“玄武門之變”這樣的人倫悲劇。朱元璋在世之日,或者還能壓制諸子。當他撒手人寰後呢?與其讓諸子留在京城,形成一顆顆不定時炸彈,不如將他們分封外地,遠離政治中心。

當然,朱元璋也深知藩王權力過大的隱患,作出規定,禁止藩王隨意進入京城,規定3年才能進京一次,以免與朝廷大臣發生勾結。也不準藩王之間互相聯繫,特意錯開他們的進京時間。這就是通常所謂的“不準王爺進京”。

1398年,朱元璋病逝之前,頒發遺詔,下令“諸王臨國中,毋至京師”,不準藩王進京弔喪。從遺詔中我們可以看出,朱元璋深深地擔憂皇太孫建文帝無法服眾,生恐藩王進京搗亂,因此特意叮囑一番。

二、

1644年,清軍揮師入關。同年,順治帝遷都北京。從此,清朝取代明朝成為全國統治者。

清朝在許多制度構架上,沿襲了明朝的舊規。但在如何處理皇子的問題上,清朝採取了與明朝完全不同的做法。清朝只是在初期冊封過吳三桂、尚可喜、耿仲明等少數藩王,不過這屬於歷史造就的特例,他們也和愛新覺羅一族沒有血緣關係,不算真正意義上的皇室藩王。在平定三藩後,從康熙帝到末代皇帝溥儀,清朝再也沒有冊封過一名藩王。

不僅如此,愛新覺羅一族的皇子們,不管是親王還是郡王,都不能隨意離開京城。除非是為皇帝出差辦事,以欽差大臣的身份離開北京。否則都只能在京城老老實實地待著。至於到外地去當潘王?門兒都沒有,想都別想。

舉一個例子,1860年,英法聯軍逼近北京,咸豐帝倉惶逃亡熱河。由於驚嚇過度,第二年,在簽訂了《北京條約》後,咸豐帝就病死了。按照遺詔,權力落到了八大顧命大臣手中。慈禧太后聯合慈安太后,有意奪取大權,便緊急將咸豐的親弟弟、恭親王奕訢招到熱河,秘密商議大事。按照清朝皇室祖制,奕訢是絕對不能擅自離開京城的。怎麼辦呢?據溥儀在《我的前半生》所記載,奕訢是化妝成“薩滿”才得以離開京城,悄悄地去熱河見了慈禧太后、慈安太后一面。

三、

明朝不準王爺進京,清朝不準王爺出京。這兩種做法誰更好?

其實,這兩種做法有異曲同工之妙,它們相當於一個硬幣的兩面,難分高低,沒有優劣。畢竟,這兩種做法都是通過限制王爺的權力、達到穩定統治的目的,出發點都沒有問題。

具體而言,這兩種做法都有明顯的優點,但也有明顯的弊端。

先看明朝不準王爺進京。

明朝將藩王分封在各地,隔斷藩王與朝廷大臣的聯繫,禁止藩王之間的聯繫,苦心造詣地維護皇室正統的統治,效果是很明顯的。有明一代,都沒有出現“玄武門之變”那樣的內亂和骨肉相殘事件。至於燕王朱棣發起“靖難之役”,實在是因為建文帝操之過急,破壞了皇權與藩王之間的微妙平衡而致。

同時,藩王在各地發展,猶如蒲公英一樣,成為皇權的重要分支。1644年,李自成起義軍攻佔北京,崇禎帝朱由檢在煤山自縊後,正是各地藩王,如福王朱由崧、唐王朱聿鍵、桂王朱由榔、寧靖王朱術桂等人延綿明朝國祚,長達40年之久。

如果明朝所有王爺都留在京城,怕是會被李自成和清朝一網打盡吧?

當然,這樣做也有明顯的弊端:容易造成地方勢力過大,破壞中央集權。朱棣也注意到這一弊端,進一步採取辦法削弱藩王權力,給他們優厚的待遇,剝奪他們的行政權、財政權和軍事權,藩王們這次消停下來,高高興興地過他們的安樂日子。

再看清朝不準王爺出京。

在清朝,王爺們的日子比明朝“苦”得多。他們不單是被嚴格限制在京城,其爵位都是一代降一等,如果後世子孫沒有為朝廷立功勞,最終會被降為平民。只有12個鐵帽子王不受限制,世襲罔替。在這種情況下,朝廷不用擔心王爺在外地興風作浪,也不必為了養著王爺而耗費巨大。

因此,總體來說,清朝王爺沒有明朝王爺那麼跋扈囂張,動不動就操刀子打進京城。

但清朝不準王爺出京,一樣也有弊端。王爺扎堆留在京城,容易與大臣們勾結在一起,干涉朝政。康熙時期的“九子奪嫡”、咸豐時期的“辛酉政變”,都有王爺積極參與的身影。

(參考資料:《明實錄》、《明史》、《清史稿》)





天下歷史風雲


制度性的東西都是一步一步完善的,而且在實際的實施中也會顯現出各自的優劣,而且有時候在一段時間內是有利於安定的制度,在某個特定時間,由成為了致命的弱點。

明朝王爺不準進京,並非朱元璋的初衷,他本想讓皇子帶兵守邊,但不成想,他剛晏駕不幾年,四皇子燕王朱棣就發動了靖難之役,造成國家的動亂。朱棣上位以後,為了防止這種覆轍的重蹈,再度修改制度,逐漸削除地方藩王的兵權和勢力。但在明末甲申之變時,天下大亂,在各地的藩王,又能成為復興大明的旗幟,很多明朝的散兵都有追隨的皇室,鄭成功便以魯王為號召,對清廷進行了數十年的鬥爭。雖復辟未成,但散在各地的藩王,曾使明朝沒有那麼容易被徹底覆滅。

清朝入關後,接受了明朝靖難之役的教訓,而且他們本身又有著皇子不分封土地而分封八旗人口的習慣,所以清朝的王爺不奉旨是不許出京的。但不出京,在京中又有分封的人口,也造成過不小的內亂。康熙晚年的九龍奪嫡,其實就是因為皇子不出京,而又有比較強大的力量而造成的。雍正登基後,開始對皇子在八旗內的分封制度進行改革,漸漸釐清了王爺與分封人口之間的直屬關係,又建立了秘密立儲制度,才使得藩王的內亂沒有再次發生。但到了清末,革命軍起,地方上缺乏愛新覺羅的力量,各省都相對比較順利的紛紛宣告獨立,即便是困在京中想有所作為的王爺,也沒有能力再重整大清了,這一點又不如明末了。

所以說,歷史上的制度,往往都是一種悖論,在不同時代環境下,有著不同的作用,所謂好與壞,也在不同的背景下此消彼長。從大歷史的視野來看,藩王在封建社會永遠是個大問題。


紅小豆館主


這個沒什麼好不好的,任何一項制度在設立之初都是先進的,主要是看能不能經受得住時間的考驗。

從王爺們的結局來看,無疑清朝的王爺們的下場比明朝的王爺們要好,朱元璋在為自己的子孫考慮時候,沒有料到自己的子孫後代會生出那麼多後代出來,於是給整個王朝造成了巨大的負擔,間接拖垮了明朝。

清朝對於王爺們的處理,比明朝顯然是考慮得更為深遠一點,一方面王爺在京城,那都是在皇帝的眼皮底下,一舉一動都好掌握;二來在京城為官,那也隔絕了和地方上的雜七雜八的關係,不容易形成自己的割據勢力;三是清朝的王爺一般都有些差使,人一忙起來就不會想東想西了,不像明朝那樣王爺們天天遊手好閒。

但是清朝王爺們雖然沒有廢,可是八旗子弟卻是廢了,這也是沒有吸收明朝的教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