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和外婆相比,孩子通常會和誰更親?

鬧騰小睿媽


導語:奶奶和外婆都是孩子的隔輩,所謂隔代親,無論孩子喜歡奶奶,還是喜歡外婆,亦或是都喜歡,都要避免隔代老人對孩子無理由無條件的溺愛。
奶奶和外婆相比,孩子通常會和誰更親?這個問題自然就有三個答案。
一,孩子和奶奶更親;
二,孩子和外婆更親;
三,孩子對外婆和奶奶親近程度沒差別,和父母更親。
一,孩子和奶奶更親
有朋友說:以自己家的寶寶舉例,我家寶貝就和奶奶更親,從妻子懷孕起到寶貝現在奶奶一直陪在身邊,自然寶貝更喜歡奶奶。
有時候,就連我妻子也會吃寶貝奶奶的醋,覺得寶貝太黏奶奶,不太黏她,有時會讓她覺得沒有當媽的自豪感。
從寶貝剛出生開始,奶奶就盡心盡力的照料,換尿布,衝奶粉,洗澡,洗衣服,等等。
產假休完,妻子要去上班,孩子跟奶奶的相處時間就更長了,做輔食,抱著寶貝出門曬曬太陽,就連寶貝嘴裡冒出的第一個詞,也是奶奶。
其實,細想這個問題,它雖明面上是想了解孩子和奶奶外婆的親近程度,實際上是探討的家裡的老人誰在照看孩子。
秉持著公正的立場,個人覺得奶奶幫忙照看孩子可能出現的問題會多一些,畢竟自古以來婆媳問題就是一個玄學問題。
在照顧孩子的時候,婆婆和媳婦的育兒方法觀點肯定會有不同,自然就會引起一些摩擦,摩擦產生以後,比起女兒跟媽媽,媳婦和婆婆消解摩擦的時間會更長一些,從而影響到家庭氛圍。
奶奶幫忙照看孩子比外婆幫忙照看孩子多了一層婆媳關係。
因此,個人建議,婆婆照顧孩子,對一些育兒的知識要及時跟進,不能太固執己見,覺得自己的都是正確的,毋庸置疑的,不能用老思想老方法照看孩子,而媳婦也要耐心冷靜的提醒,一起幫忙,有時候新的育兒方式或方法也不定完全正確,或真正的適應自己的孩子,出了問題寶媽也最好不去找尋到底是誰的錯誤,用積極的態度去面對婆媳關係,自然而然的育兒問題也會得到解決。
二,孩子和外婆更親
孩子和外婆更親,該情況曾上過人民日報的微信公眾號,現在的家長大多是獨生子女,對於外婆來說,她就只有這麼一個女兒,別人照顧外孫也不放心,以至於外婆照顧外孫成了普遍現象。
外婆照顧外孫的理由不外乎,一,外婆跟女兒生活在同一個地方,照顧起來方便。二,孩子交給外婆照顧,寶媽更放心些。
秉持公正的觀點,的確,女兒和母親對於養育孩子比媳婦和婆婆交流起來會更加順暢,外婆對於外孫的照顧也會比奶奶照顧孫子更加變通,因為如果是媳婦對婆婆提出了建議,就可能會把一個小的問題上升到婆媳不和的高度,而這種情況在女兒和媽媽身上就不會出現。
外婆照顧孩子,對於寶媽來說更順心。可有一點也要注意,不能因為寶寶和外婆更親,而忽略奶奶。
三,孩子對外婆和奶奶親近程度沒差別,和父母更親。
個人認為,這是最理想的狀態,父母才應該是陪伴孩子的主力軍,即使父母都有工作,又要賺錢,但也不要忽略了自己孩子的成長,沒有父母陪伴的童年是不完整的童年。
陪伴才是最長情的告白。
另外,我覺得有必要說一下比較,小孩子都是單純的,而比較的產生勢必會對孩子造成影響,只是這個問題我們從不去關注罷了。
重要提示:無論孩子和奶奶更親,還是和外婆更親,都不要忽略掉那個存在感較弱的一方,也要讓他們參與進來。其實做父母的更應該把成為育兒的主力軍。
家長也不要不由自己的表現出對雙方長輩的喜好,這會影響到純真的孩子。
今日話題:你家孩子愛比較,你喜歡讓孩子去比較誰好是壞嗎?

格格巫育兒日記


爺爺奶奶、姥姥姥爺都是親人,但親與親還是有差別的。

講三件身邊發生的真事:

1、拳友老閆喜添孫子,兒媳的意思想讓姥姥帶孫子,老閆竊喜:孫子由姥姥帶,省去自己很多的勞累和辛苦。"媳婦生,姥姥養; 爺爺奶奶來欣賞"成了老閆的口頭禪。半年後,老閆覺得不妙:小孫子見了她竟很認生,連老閆想抱抱都直接拒絕。老閆急了,每天索性按時按點到姥姥家"上班":做飯洗衣服在所不辭。孫子終於和老閆熟了,也喜歡和老閆到外面玩耍,但只要一下姥姥家的電梯,便脫離老閆的呵護,直奔姥的懷抱。孫子四歲了,對老閆的稱呼也由直呼其名改換成奶奶,但從不肯在老閆家過夜。老閆當年的"欣賞″成了如今的"惆悵"。

2、鄰居王桐兩口都是高中老師,每天他家的燈亮的最早滅的最晚。他們有個兒子一直住在奶奶家,雖然忙裡偷閒會去奶奶家看看孩子,但上初中的兒子對他們恭敬有餘,親熱不足。一次王桐出差歸來,給兒子帶了很多禮物,兒子出口就一句:有我奶奶的禮物嗎?

3、同事煒喜添家丁。花了近萬元找了個月嫂。高工資的月嫂自然是盡心盡力,照顧新生兒頗有一套。一天,樂得在床上好好休養的煒突然發現兒子對月嫂竟然比對自已親:只要看見月嫂,嬰兒便立刻衝月嫂眉開眼笑......

答案不得而知。孩子對家人都有血脈之親,但誰小時候對他付出的愛最多,他就對誰最親。

據相關資料介紹:孩子0到六歲,是老天留給父母的有效時間,這時段的小孩子並非是個不懂事的小動物,恰恰是一個最需要呵護和渴求關愛的完整的人,他們有自己的感受、辨別、以及孩子式的回報。

過了六歲,老天會收回留給父母的有效時間。孩子上學了,有了新天地,有了新朋友,這時的孩子雖然也離不開父母,但纏著你的時間越來越少。你會漸漸發現,老師的話比父母重要。

把握時間,陪孩子一起成長吧!


文子心語


奶奶和外婆

用我的親身經歷來說吧 我剛滿月就被抱去外婆家撫養 整整在外婆家待了十一年 外婆外公可以說就是我最親最愛的人 因為上學的原因 舅媽也覺得我在她家待夠了 要讓我回家 外公外婆年事已高 他們怕沒有了他們我會受委屈 也是狠心的讓我回家 我再怎麼哭再怎麼不捨還是無奈的回到了我家的

每週放學就趕緊往外婆家趕 不管颳風下雨 天氣多麼惡劣 20裡的路程我一個人走回去 聽到我的玩伴給我說外婆每天都在問他星期幾 都會在路口張望 我的心有多痛只有我知道

我回家後的兩年我的外婆突發去世了 我的外公更是傷心 那是我第一次見外公流淚 送走了外婆我外公也病倒了 他竟然不好好吃飯 麼有了生存慾望 緊緊過了十八天我的外公也去世了

從那之後我就不太回舅家了 也不想回去了

所以不管外婆還是奶奶 孩子小時跟誰待的時間長就跟誰親 誰更疼孩子 孩子就會更愛誰 有句話說得好“欺老不欺小,欺小記到老”


赤耳劍


回答這個問題,給你講一個現實例子。一箇中國北京男子娶了一個俄羅斯媳婦,生了小孩兒,帶到俄羅斯,由姥姥代著,到小孩子七八歲了,北京普通話說的特好,俄語說出來很不流利。同樣一個俄羅斯男子娶了個北京女子,生了小孩兒,帶到北京來由姥姥看著,也到了七八歲,俄語說的非常流利,中國話說出來特生硬,看懂了嗎?啥意思?~根~,~種~,從古至今,為啥重男輕女,這個觀念改不了,原因就在這兒!誰親!誰疏!自己掂量去吧!

關於孩子由誰帶,在這裡不講了,奉送大家一句話~~看孫子爺爺奶奶是本分,姥爺姥姥是情分!

前幾天和一老人嘮嗑,老頭又看果園又種地,兒子兒媳都上班,老伴還做飯收拾家務,累夠嗆,我說,讓姥爺姥姥帶段時間,老頭說了,人家不主動提出帶,你無法張口。哎!一點兒辦法沒有,你還別報委屈,誰讓他姓咱這個~~姓~~呀!


清清朗朗2


奶奶和外婆,孩子會跟誰親一些,我認為不管是誰把他們帶大,孩子最終是和奶奶親的。

首先,父母是自己的家,而爺爺奶奶是父母的家,自然也就是孩子的家。不管孩子是上學還是參加工作,首先放假想回的是父母的家,也就是爺爺奶奶的家。而對於姥姥姥爺,那只是去串親戚,小時候可能會住個三五天的,到大了,就不會再在姥姥姥爺家過夜了。

每年淸明中元節,中國有祭祖的習性。每到這一天,大車小輛的都會去掃墓。而在這個掃墓大軍裡,大部分都是去給爺爺奶奶燒紙送花,卻很少有人去給姥姥姥爺上墳燒紙的。因為他們是親戚,不是祖先。是沒有爺爺奶奶近的。

爺爺奶奶百年之後,會把自己的財產毫不保留的給了兒子、孫子,而姥姥姥爺再親,也不可能把自己的財產留給姑娘留給外孫外孫女。這恐怕也是孩子最終會覺得爺爺奶奶親的原因吧。




石韮花開放的季節


奶奶和外婆應該是一樣親。有的人喜歡嘴上說,有的喜歡實幹。有的是表面一套,心裡一套。我孩子小的時候有一天問我,媽為什麼奶奶一見你們來看我就和我可親了,老抱著我。我記的那時候也就兩歲多點吧。慢慢的她長大了,等她懂事了,和外婆走的反而近了,懂的那個才是真正和她親的。有什麼都想著外婆。有什麼好吃的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外公外婆,其實外公外婆從不偏心那個,有好吃的會給他們每個分開留下,每個他們都記的。外公外婆現在老了,小孩們也長大了,現在反過來了,有空都會回去,好吃的好穿的都有人管。我說這麼多並不是說小孩都和外婆親。俗話說的好,人心換人心。只要你用真心一定也能換回真心,付出總會有回報的。


青青20479898


奶奶和外婆比,孩子和誰更親主要取決於誰帶孩子比較多,一般孩子跟誰一起時間長就會跟誰比較親。

還有就是3歲前,三歲前孩子跟誰一起度過,會在孩子的心裡留下烙印,就偏向跟誰更親。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三歲前最好父母親自帶孩子,以後的親子關係就更容易促進。

總結一下,建議父母三歲之前親自帶孩子,三歲後奶奶或者外婆協助帶。當然,如果單純問奶奶外婆哪個更親,一定是那個帶的多的,跟孩子更親的!

以上,希望能幫助大家,如果你喜歡我的回答,歡迎點贊👍評論轉發!





睿爸快樂育兒


奶奶和外婆相比,孩子通常會和誰更親?

這個問題本身是很難做出回答的,因為孩子和誰親取決於孩子是誰帶的或者說誰帶的時間更多,奶奶或外婆的身份本身並沒有自帶是否和孩子更親的屬性。

甚至於如果孩子長期是家中保姆帶的,那麼孩子和保姆的關係會比奶奶或外婆更親。朋友工作很忙,雙方父母由於各種原因都不能幫她帶娃,所以她在孩子出生前請了一個住家保姆,朋友產假結束上班後日常就由保姆帶孩子,時間長了孩子對保姆有了依賴感,和保姆很親。後來孩子上小學後保姆自己辭掉工作回老家,結果這一來孩子出現了煩躁、愛發脾氣、情緒低落等問題,影響到學習和生活,無奈之下,朋友加薪又把保姆請了回來。這是因為在長期的生活中,孩子和保姆的感情已同親人一般。朋友孩子現在已讀中學了,但保姆還在她家,孩子現在依然和保姆很親,而保姆的工資已漲了幾倍。

但如果問寶媽們,更樂意誰幫忙帶孩子?親媽還是婆婆?相信多數寶媽都會選親媽吧。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如今外婆帶孩子的特別多。親媽幫忙帶娃,如出現兩代人育兒理念的分歧,那麼,在溝通方面應該更有優勢,跟親媽講話有時沒有顧慮太多,但即使說過頭了一般過後彼此也不會介懷。另外,親媽幫忙帶娃會比較體諒女兒的辛苦,經常寧可自己累一些也不願意女兒太辛苦。當然不是說婆婆就不會體諒兒媳婦的辛苦,有些婆婆也是任勞任怨;而是從現實來看,確實外婆幫忙帶孩子會有這些特點。


佳佳老師的親子成長記


社會現實中,姥姥和奶奶同樣是隔輩親,姥姥對外孫,外孫女疼愛有佳。一方面姥姥捨不得自己的女兒,二是女婿如半個兒,總心裡惦記著自已的女兒,女婿,孩子,雖說嫁出的姑娘潑出的水,可憐天下父母心,好東好西都想著自家閨女及女婿和孩子。

孩子雖小,頭腦思維邏輯非常敏感,一言一行都看在眼裡,在加上母親經常疏導,姥姥的種種恩德和好處,我認為孩子心裡有數,奶奶好還是姥姥好。孩子的眼睛是亮的,沒有過多的複雜思維能力,你問他誰好,他會毫不保留的說出來,孩子沒有太多的心眼,不會說假話。

奶奶雖然和孩子經常相處,熱情度可能沒有姥姥高。孩子分辨事非能力敏感。孩子從小至關重要,一次一次的親近,一次一次言語接觸,奶奶有時看到孫子不順眼會講,而姥姥教育方式不同。其實,奶奶和姥姥一樣親,上要尊老,下要愛小,就是這個道理。有時也叫攏落人心。網圖。






有緣人153832681


哈嘍!寶媽沐沐來為你解疑答惑咯!

就拿我和我哥來說吧,那時候我爸媽上班,每個星期天的晚上我媽就會把我們送到姥姥家,所以星期一到星期五我和我哥都是在姥姥家度過的。而奶奶遠在幾千公里外的南方小鎮,印象裡只有小時候去的那幾次,對於奶奶的記憶也僅僅限於那個乾瘦而頭髮花白,操著一口湖南話的老太太。所以,我和我哥還是跟姥姥看上去更親一些,因為初中以前的時光,我們都是在姥姥的家中度過的,直到現在我還懷念姥姥做的海鮮粽子、南瓜盅和怎麼穿洗都不變形的繡花鞋墊。



但到了我家娃這一代的時候就不大一樣了,沐沐自己是遠嫁,我家寶寶從生下來到上學和姥姥見面的次數簡直寥寥無幾,有時候小傢伙連姥姥都不喊,因為對於她來說姥姥一直算是一個比較模糊的概念。但她跟她奶奶就比較親了,因為奶奶是一直看著她長大的,那感情自然不一樣,有時候奶奶出門去好久都不回來,小傢伙就撅著嘴到處找奶奶,催著我給她奶奶打電話,等她奶奶一來馬上就給她一個大大的擁抱。



所以說,無論是奶奶還是姥姥帶孩子,都是可以的。她們都是孩子最親的人,關鍵是看誰有時間有精力照顧孩子,孩子能否在那裡得到好的照顧,哪種方法對孩子的成長是最有利的,這才是最主要的,你說是不是?

我是沐沐,一名90後寶媽。堅持科學育兒,歡迎姐妹們一起討論育兒和孕產方面的各種問題,感謝您的閱讀和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