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最壞?對於我們電氣設計師,這到底是怎樣的時代?

最好?最壞?對於我們電氣設計師,這到底是怎樣的時代?

本文2892字,閱讀大概需要9分鐘。

劉家琨老師的西村·貝森大院旁,“門徒”酒吧內,一位70後青年建築師,和一位90後轉行菜鳥建築師,推杯換盞,觥籌交錯。

01

15年到17年,就像走了十年

15年冬天,那個時候我正在尋找建築設計師實習。

那個冬天異常寒冷,那年沒有秋天,是直接從夏天跳到了冬天。

聽學長學姐們說,實習只是走走形式罷了,去玩一玩就好了,甚至不想去的話直接找熟人蓋個章就好了,因為在秋天的時候肯定就已經確認工作單位了,實習的時間就拿來好好放鬆出去玩就好了。

可15年沒有秋天,我必須走出去,去接觸更多,去爭取更多的機會。

17年冬天,我剛從重慶回到了成都。

這個冬天顯得有點奇怪。大家都流著汗在寒風中狂奔,並不斷告訴自己,今年冬天真是暖和啊。

我又在找工作,可是就像我去七中旁烤魚一條街吃飯的時候一樣,大媽們都著魔一樣的向我吆喝著,甚至拉扯著:“帥哥,吃魚哇,我們這兒萬州頭一家”,“萬州獨一家烤魚,正宗的很!”。

可是,我還是那個我啊,多畫了兩年圖的我,在建築師這樣一個50歲都依然是青年建築師的行業裡,值得大家這樣嗎?

兩年的時間,對於一個人能有多大的成長我不敢說。不過對於我自己來說,自己也就是從當年那個設計渣渣成長為了一個有兩年畫圖打雜經驗的設計渣渣。對於建築設計行業來說,大部分建築師兩年的發展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但對於設計行業來說,這兩年就像過了另一個十年

設計企業的HR這兩年經歷了從“同濟還是重大?”、“研究生還是海龜”的艱難選擇切換到“會CAD嗎?好,Offer上籤個字”、“不會CAD?沒關係,先簽Offer,來了有人教你”的搶人模式。

02

被需要不代表你很重要

當建築師被需要並且在項目中的作用變得重要時,這就是最好的時代。

——凌克戈《這才是建築師最好的時代》

15年師兄凌克戈寫了一篇文章,《這才是建築師最好的時代》,就像是一針強力的起死回生大雞血,讓我在寒冬中告訴自己堅持,去尋找自己建築設計的夢想。我不知道有多少一樣的青年學子們也被鼓舞著,義無反顧的投身建築設計行業。

時間過了兩年,我相信現在一線的設計師都感受到了自己強烈的被需要,尤其是剛剛畢業甚至剛剛入學的建築學子們。

前段時間一個剛畢業的學妹跟我聯繫,問我該如何選擇?

“學長,我是學規劃的,我手上有七個offer,五個在成都,兩個在重慶,我已經明確說了我要去成都工作,可是那兩個重慶公司還是發了offer,讓我考慮考慮。不過我還是直接發郵件拒絕了他們。”

我:“。。。”

“成都的五個Offer,有一個國企大院的建築規劃綜合所,不過是新成立的部門,我感覺去了可能會被當做試驗品,還需要和新的團隊磨合,我本來是想快速學東西成長的,不想去新的部門從頭開始。而且聽說國企薪水比較低。”

我:“。。。。。。”

“有兩個Offer是建築專業的,民營企業,都是成都TOP5的。建築專業本來我是拒絕的,不過對方說他們現在很缺建築專業的人,而且我的教育前兩年也跟建築有關,我本來也願意考慮考慮,不過聽同學說這兩個公司工作非常累,加班超級多,所以我就婉言拒絕了。”

我:“。。。。。。。。。”

“另外兩個Offer是規劃專業的,我都還挺喜歡的。一個公司承諾給我完善的培訓體系,也給我找了一個很厲害的師兄帶我,爭取讓我在最快的時間成長起來,獨當一面;另一個公司工作倒是比較輕鬆,也承諾我工作不需要怎麼加班,不過,聽說他們的公司氛圍和項目好像不怎麼樣?”

聽到這裡,我長舒一口氣,終於來到問題的關鍵了:“所以你是糾結選擇更願意培養自己的公司還是工作相對更輕鬆一點的,對吧?”

“那倒也不是,這兩個我也拒絕了。”

我:“。。。。。。。。。。。。”

“我聽同學說去地產公司不用畫圖,你給我推薦兩個地產公司唄?我聽說中海是國企,不過碧桂園工資要高些,好像萬科自從王石走了之後就不行了。。。”

我:“。。。。。。。。。。。。。。。”

我已經不記得這段對話是怎麼尷尬的結束了。不過有幾個詞倒是令我印象很深,“我聽說”、“國企”、“累”、“地產、不用畫圖”。

大部分的設計師好像已經不再用大腦思考了,對於自己的個人發展,開始用腳投票了。

你是真真切切的被需要著,可你對於別人來說,你真的重要嗎?

當建築師被需要並且在項目中的作用變得重要時,這就是最好的時代。

——凌克戈《這才是建築師最好的時代》

最好?最壞?對於我們電氣設計師,這到底是怎樣的時代?

03

被“設計思維”束縛的我們,和被資本綁架的設計行業

所謂設計思維的起源,應該在我們的教育。簡而言之,我們傳統設計教育的核心其實是偏向大師教育,所謂的學院派。與真正殘酷的設計市場之間基本上是完全脫節的。在這個基礎之上,我們的設計教育很內向甚至有一些自視清高,不願意去與其他行業和爆炸發展的社會產生過多的交流。

互聯網的爆發並沒有給設計行業帶來什麼,除了幾臺電腦和幾個軟件,讓大家從“左手壓紙右手握筆”改為“左手鍵盤右手鼠標”。

最好?最壞?對於我們電氣設計師,這到底是怎樣的時代?

與其說是傳統建築設計行業與互聯網絕緣,倒不如說是設計行業築起了一道圍牆,為了擋住互聯網的“入侵”。

設計思維這個詞本身是好的,本意“創新的方法與改變世界的信念”。可在最近的這“地產黃金十年”,卻慢慢的變成了一道圍城。

瘋漲的房價,焦慮的社會,資本主導下的高週轉等等這些複雜社會因素的的混雜讓更多的人沒法再去真正做“設計”,也不願意再去真正“設計”了。

似乎設計的價值在強勢的資本面前越來越不值錢了,我們,也慢慢的習慣了複製,習慣了製造生產而非“創新設計”,於是,我們自己也越來越不值錢了。

當每個設計師都認為自己已沒法做設計,只是一個畫圖的工具,那麼,設計行業對於這個社會而言也就沒有那麼重要了,也就淪為了資本的工具。

而目前設計行業和資本的博弈,資本明顯佔據強勢地位,而我們在做的,卻是祈禱有良知的“相關部門”介入,強制提高設計費。

真正的悲哀不是失敗,而是認輸。

04

對於設計師,這到底是個怎樣的設計時代?

對於大部分的我們來說,這並不是一個好的時代。

馬雲爸爸說,一個人離職的原因無非兩點:1.錢,沒給到位;2.心,受委屈了。

當我們拿著十年間就沒漲過的設計費,卻要面對更多內容提交,效果圖、動畫、BIM信息模型,還有就是讓人崩潰的不斷更改和被壓縮到極致的高週轉。

你說,我離開的原因,應該是錢沒給到位還是心受委屈了呢?

我並沒有太多的經歷和認知去評價這個設計時代,我只能從我個人的經歷和我接觸到身邊朋友的經歷來說。

我看到的,對於大部分設計師來說,這並不是一個能夠安安靜靜做設計出作品的好的設計時代。

就像現在如火如荼的中國城市搶人大戰一樣,設計院之間也在進行著“人才軍備之爭”。 可與城市搶人大戰不一樣的是,設計院之間的“人才軍備之爭”並沒有足夠的設計人才基數。這也就導致了強者越強,弱者恆弱。

整個設計行業就像在進行著內耗,大家都在儲備自己的設計資源,人才,項目,和更多更快的回款。

殊不知,資本這隻大手已經掣住了設計行業的命門,而寄希望於“有關部門”,算是下下下下下下下下下下下下下下下下下下下下下下下下下下下下下下下下下下下下下策了吧。

而任何一場革命的開始,始於發出聲音。

05

如今的設計時代,需要的是更多的聲音

我想,這應該是設計師和設計行業發出自己聲音的最好的時代

了。

過去的黃金十年,大家都低頭掙錢,已經忘了如何吶喊,卻學會了如何在困難的時候如何淋漓盡致的發揮自己的阿Q精神。

凌晨三點的時候發一條朋友圈:你見過凌晨四點的成都嗎?然後配一張窗外萬籟俱寂的照片。在收穫了老闆的點贊後滿意的進入夢鄉。

聲討一下某宇宙房企的高週轉,然後轉身接著畫宇宙房企的施工圖,一邊畫一邊罵著,然後一邊和同事一起攀比自己這周的工時剛好80個小時。

對於新發生的設計師猝死事件,也不再像前幾年那樣對於該設計院群起而攻之,而是默默地轉發朋友圈,再配上一句:默哀,還是身體最重要。

設計行業內似乎只剩下學術領袖,而意見領袖在哪裡?

有,不多,聲音小。

不是沒話說,只是不願說

能迴歸建築的本源,能夠投入的去做以後能帶著自己的家人去體驗的建築,驕傲的告訴子女那是我為社會留下的財富而不是垃圾,這才是建築師的好時代。

——凌克戈《這才是建築師最好的時代》

最好?最壞?對於我們電氣設計師,這到底是怎樣的時代?

這句話一直鼓舞著我前進,可是這樣的好時代從來不是憑空到來。

沉默,才是潛伏在行業內最大的陷阱,而我們,其實已經掉進了陷阱。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魯迅《紀念劉和珍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