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古代的如皋也有收糞這個行業啊?

原來古代的如皋也有收糞這個行業啊?

環境衛生管理

古代,城廂環境衛生由居民、商鋪等各自負責,主要打掃門前街巷。街巷公用廁所均為私有,由購糞農民負責打掃。垃圾、糞便均售給城郊農民作肥料。清代,始有酒掃局扇傭清道夫打掃主要街道,居民糞便仍由收糞工挨家收集,再售賣給郊外農民。民國初年,清道夫由城區區公所管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城區亦無專門的衛生清掃和管理機構。1957年 10月,如城清潔管理所建立,辦公地址設於錦繡街道,開始對城區主次幹道環境衛生進行正常清掃和管理,並於9個蓄糞池建成後,開始對城區糞便實施集中管理。1959年7月,如城清潔管理所遷至南門西城腳,並設錦繡、迎春、豐樂、大治、陸橋、普濟、宏壩7個清潔管理站。1960年8 月,如城清潔管理所撤銷,7個清潔管理站歸各工區領導。1963年8月 ,如城清潔管理所恢復,設於長巷石家祠西隔壁,仍隸屬於如城鎮管理。1980年4 月,如城清潔管理所更名如城環境衛生管理所(大集體企業),改屬縣基建局領導,負責全城打掃和糞便垃圾收集轉運及公廁的沖刷、消毒工作。自此,城區環境衛生由如城鎮管理改為縣直管。1994 年,如城環境衛生管理所更名為如皋市環境衛生管理處(簡稱市環衛處)。2006 年4月,市環衛處整建制劃歸市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局。

街道、河道保潔 20世紀90年代前,城區道路保潔實行“一日一掃”制,每日清晨打掃。1980年日清掃道路面積17萬平方米,1997年增加到49.8萬平方米。1999 年,城區道路保潔開始實行“一日兩掃”制,並開始將河道列為保潔範圍,城區保潔範圍增加至66.64萬平方米,其中水面5萬平方米。2001 年開始,城區道路保潔在“一日兩掃”的基礎上增加半天巡迴保潔,重點地段實行“全日保潔制”。同時將如皋經濟開發區、城郊接合部、環南東路(福壽東路)、東皋路等納入保潔範圍,組建開發區環衛所,全城保潔面積增加到90萬平方米。2002年,道路、河道保潔範圍進一步向城郊延伸,增加保潔面積7.7萬平方米。2003 年,市環衛處組建保潔公司,並組建城河風光帶管理中心負責內外城河風光帶景點、水面、排澇、排汙等。

道路、河道保潔範圍繼續向寬3.5米以上的支路和區間路延伸,向內外城河全部水面延伸,向城市廣場綠地延伸,新增保潔面積近20萬平方米。2004年6月,市政府對建設局、城管局、如城鎮、開發區負責的保潔責任區城作進一步明確和界定。形成附有《保潔任務表》和《保潔地點示意圖》的市區環境衛生保潔網絡圖,其中市環衛處新增保潔道路14條、5萬平方米,日道路保潔面積增加至140萬平方米,其中道路清掃面積129萬平方米(主城區86.6萬平方米,開發區42.4萬平方米)。2005 年1月,全市開展“環衛大清掃”活動,城市衛生保潔進一步“向城郊延伸、向城市河道延伸、向後街後巷延伸”,市環衛處新增城區保潔區域46萬平方米。是年起,在主幹道保潔“一日兩掃加半保”基礎上,主要道路、市民廣場將保潔時間延伸至夜間。至2008年,城區公共保潔道路、河道面積增加至218萬平方米.其中新村區間通道17萬平方米,基本實現居住小區、單位院落以外公共區域衛生保潔全覆蓋。

發佈:阿南文化傳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