巖井俊二:人生肯定會有很多錯過與遺憾


巖井俊二:人生肯定會有很多錯過與遺憾


電影《你好,之華》海報 圖片來源/豆瓣

巖井俊二是中國影迷最熟悉的日本導演之一,憑藉《情書》《燕尾蝶》《花與愛麗絲》而廣受關注。現在,他開拍了自己的第一部中國電影,一個關於情感、失去、遺憾和溫暖交織的故事。

“人生,不是你隨便扒拉扒拉就能寫明白的。”

這是電影《你好,之華》中胡歌飾演的失意青年張超對秦昊飾演的作家尹川吐露的酒後真言。電影中,張超是混在大學的小鎮青年,為了滿足內心的失落,他追求尹川從小就喜歡的袁之南。在兩人結婚後,生活的殘酷導致了之南的自殺。

袁之南離世的那個清晨,留下一封信和一張同學聚會的邀請函。周迅飾演的妹妹袁之華代替去世的姐姐參加初中同學聚會,卻遇見中學時代喜歡的男同學尹川。之華開始以之南的名義與他通信,而之南和之華的女兒睦睦和颯然也因為尹川寄到老家的信而加入了通信的行列。在一封封往來的信件中,一段青春時期的回憶被逐漸拼湊了出來。

這是巖井俊二在中國拍攝的第一部電影,同他的電影處女作《情書》一樣,《你好,之華》的開場同樣始於一場葬禮,又是以書信這一媒介作為重要道具。熟悉巖井俊二的的影迷都在想,他是否拍了一部中國版的《情書》?

從《情書》到《燕尾蝶》《花與愛麗絲》,巖井俊二“殘酷青春題材導演”的標籤已經深入人心,他坦率地承認,《你好,之華》一開始創作時,主題確實是青春,但隨著後來越來越多人物經歷過社會洗煉後,他發現,主題已經不只是青春,也關乎人生錯過與遺憾


巖井俊二:人生肯定會有很多錯過與遺憾


電影《你好,之華》劇照 圖片來源/豆瓣

對此,演員胡歌深有體會。他很喜歡巖井俊二的電影,夢想能有機會與他合作。第一次見巖井導演時“還挺狼狽”的,那是2012年下半年,在上海,一個好朋友和巖井俊二一起吃飯,於是叫上胡歌陪同赴約。胡歌開車到餐廳門口,猶豫良久才下車。此後,他還與導演談過合作,未成,直到此次《你好,之華》的合作,終於沒有錯過。

周迅儘管已經四十多歲,但在影視劇中飾演一位十幾歲孩子的媽媽,這還是第一次。“當時我正好想要找一個突破,就是這麼湊巧。同時,拋開演員的身份來講,《你好,之華》這個故事讓我感受到一個人的生命過程,這是讓我感觸深刻的。而且這是一個群像的電影,從之華這個角度去帶出生命中其他人的生活,帶出人生裡關於錯過依然美好的命題,這個才有趣。”周迅說。

巖井俊二回答問題的速度很慢,總是思考良久才慎重給出答案,他並不過分考慮影片主題過於單一的問題,只顧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寫作、組樂隊、拍電影……“從青少年開始,我搞創作不會只把事情直述出來,對我而言,更重要的是表達主角看到什麼風景、什麼環境。有人說我的作品表達出寂寞,我並沒有特別意識到。我的主題始終如一,就是用感覺和風景讓大家體會當事人那時的難過、悲傷或開心。無論做什麼,我都用這個邏輯去創作。具體到《你好,之華》這部電影,我想說,

人生肯定會有錯過,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但我想給觀眾傳遞一種溫暖的感覺。”巖井俊二對《中國新聞週刊》說。

“挺大的題材”


巖井俊二與陳可辛是通過各自的作品《情書》和《甜蜜蜜》認識對方的。在此前巖井俊二帶領他的樂隊來上海開音樂會時,兩個人就見面就討論過合作的可能。很快,巖井俊二將寫好的《你好,之華》劇本發給了陳可辛。

陳可辛看到與《情書》相似的葬禮、信件時,一度擔心巖井俊二要翻拍《情書》,看完整個劇本後,他的疑慮才消失。電影討論人生的錯過與遺憾,其實是一個“挺大的題材”,但陳可辛相信,對於進入中年的巖井俊二來說,這種題材,他如今可以駕馭。

很快,陳可辛做為監製,找到了周迅、秦昊、胡歌等實力演員加盟。


巖井俊二:人生肯定會有很多錯過與遺憾


電影《你好,之華》劇照 圖片來源/豆瓣

周迅跟巖井俊二溝通,她想給之華一個顏色標籤,她指著調色板上的天藍色說,之華應該是這個顏色,這跟巖井俊二的想法不謀而合。雖然兩人語言不通,還是會有一種情緒上的連接。“其實到了我們這個年紀,有了一定的人生閱歷,很多經歷和情感其實不需要通過語言表達就能夠感知到。”周迅說。

拍攝期間,巖井俊二跟周迅一起吃飯,周迅跟給他分享很多中國的習俗。到拍葬禮的戲份時,中國的喪葬習俗更是讓他感到錯愕,日本就的葬禮儀式往往要兩個小時,加上其他活動,要花一整天時間,日本電影《喪禮》就拍過一整天的葬禮活動。而中國舉行葬禮的儀式時間很短,而且基本集中在早上。

拍攝當天,殯儀館給劇組的時間很短,而且周圍人來人往。巖井俊二隻能根據現場臨時調整拍攝計劃。他用三、四臺機器同時拍攝,這樣就會更有效率,也不會打斷演員的表演情緒,他不希望演員按部就班地演繹角色,希望演員能給他帶來驚喜。

秦昊所飾演的中年作家與巖井俊二很相似。巖井俊二給秦昊講了很多他日常的寫作生活,他在這個角色中凝縮了許多親眼所見的東西:從學生時代到現在,身邊有很多同業者或者有著共同目標的朋友中途就放棄了,也有人在繼續追逐夢想。


巖井俊二:人生肯定會有很多錯過與遺憾


電影《你好,之華》劇照 圖片來源/豆瓣

片中有一場秦昊跟胡歌的對手戲,那場戲很難演,拍了很多條。秦昊幾乎沒有臺詞,但是要對胡歌的每句臺詞給反應,而他呈現給胡歌的每一條反應都都非常準確。“秦昊、胡歌的表演有著他們自己的個性,他們在深思熟慮之後會給我很多新的表演,不斷去磨合演繹這個角色。包括周迅,本來我是不肯定周迅能不能這樣演的,但我看到周迅真的放開去演,很多時候你看到那種狀態就像周迅本人一樣,突然多了很多出人意料的表演的小細節、小動作、小表情。”巖井俊二對《中國新聞週刊》說。

此片中,巖井俊二不僅擔任劇本、剪輯、導演等工作,連配樂、攝影、佈景也都由他親自把關,他經常自己扛一個機器,親自調每束燈光。他還經常在片場做一些小發明:因為拍攝時間所限,需要掌握能夠快速做出鐵鏽的方法。沙灘邊的一場戲,工作人員經常在沙灘上留下很多足跡,他就想辦法發明一種出不留腳印的鞋子。這種工作方式,很像是在拍獨立電影。

不只在這部電影,此前的《花與愛麗絲》《吸血鬼》等電影中,巖井俊二也是身兼數職,他喜歡在電影各個環節把控質量,尤其是音樂部分。他把電影比作油畫,音樂則是水彩畫,“電影的過程相對漫長,需要耐心等待結果,音樂需要靈感激發。創作音樂時,我會把自己完全沉浸在音樂的世界裡。寫小說是小說的世界,寫電影是電影的世界,在創作不同類型東西時,我大腦中的頻道是分開的,分區非常嚴謹。”巖井俊二對《中國新聞週刊》說。

巖井俊二喜歡鋼琴和小提琴的音色。在他的影片中,唯美的畫面經常配有大量鋼琴獨奏。在《關於莉莉周的一切》裡,巖井俊二挑選了大量德彪西的鋼琴曲。德彪西、埃裡克·薩蒂,這些帶有“印象主義”色彩的法國作曲家的作品,因其豐富的畫面感,時常給電影導演帶來欣喜。他很喜歡德彪西,“他的音樂裡有一種神秘的東方氣質。

按照大部分人聽歌的習慣,通常最熟悉的是曲子最開始的部分,之後可能聽著聽著就睡著了。但放到電影裡,音樂跟著畫面一直走到最後,你會發現,它居然這麼的美,這讓我重新認識了他的音樂。”巖井俊二說,從那以後,一旦聽到德彪西的曲子,哪怕是在酒店的大堂裡,他都會站著欣賞直至曲目結束。

今年5月,在上海東方藝術中心,巖井俊二帶領自己的樂隊舉辦了音樂會。節目單上的《情書》《燕尾蝶》《四月物語》《謎之轉校生》等曲目都是巖井俊二電影的配樂。

巖井俊二從小對鋼琴情有獨鍾,但直到上了大學才真正接觸到鋼琴,常常趁琴房無人時偷偷跑進去彈奏片刻。學生時代,巖井俊二唯一受過的鋼琴教育就是音階練習,也是這份簡單的音階,潛移默化成就了他此後的電影美學,“要拍出像音樂一樣流動的畫面。

2006年,巖井俊二拍攝紀錄片《市川昆物語》,並親自創作電影配樂。在這部向前輩致敬的作品裡,巖井俊二發現音樂之外的另一股力量。影片尾聲,沒有敘事,畫面中出現大量的文字和圖片。音樂一點點推進,臺下觀眾淚流滿面。那時,他才意識到文字在音樂襯托之中的力量是如此強大。

享有盛譽的《情書》與《燕尾蝶》都是由巖井俊二的同名小說改編,由於當時的巖井俊二沒有能力創作配樂,他找來音樂界的朋友合作。拿到《情書》的配樂,旋律極美,可放到畫面中,有大半不符。“我當時很頭疼,因為之前和作曲家溝通得很好,可一上畫面,傻了。這根本不是我想要的。但曲子本身很好,最後只能重新搭配,才有了今天的容貌。在《你好,之華》中這種情況不存在了,因為我們為已經有自己的音樂創作能力,並且更有經驗了。”他說。

“就算有一天,我不再做導演也不會覺得困擾”


“如果大學時就擅長樂器的話,我可能就去做音樂人了,不會走上導演這條路。”一直在跨界的巖井俊二說,大學時,他學繪畫專業,並開始嘗試用攝像機拍片,當時拍了MV,讓他有機會進行各種音樂、剪輯、攝影方面的試驗。

有一次,他對一部講述《愛麗絲夢遊仙境》中愛麗絲原型與作者之間故事的影片非常著迷。這部影片就是《夢童》,他在錄像帶出租店裡發現了此片,租來錄像帶後,將片中與兩個主人公有關的片段摘錄出來,連在一起,剪成一部獨立的十分鐘短片,還做了兩個版本,但剪輯試驗的結果讓他不忍直視。

此外,他還做過各種與電影有關的兼職,其中最有趣的是暑期電影大會的促銷活動。兩男一女的組合,搭乘豐田海獅車,帶著放映機和膠片,在神奈川縣的各個小超市巡迴,一干就是兩年。賺來的錢幾乎全花在膠片上,最後的一千日元也是用來買了膠片。經費用完後,他就去找高中時代的師兄們借。一見面,師兄就對他說:“呀,你小子,還沒死啊?”他並不覺得羞愧,因為那時候正處於興奮的頂點。“如果這就是死亡的先兆,我也不覺得死亡有什麼可怕。師兄請我吃了飯,借了我一筆錢。”他回憶說。


巖井俊二:人生肯定會有很多錯過與遺憾



巖井俊二 圖片來源/豆瓣

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日本影壇掀起了一場“新電影運動”,以北野武、巖井俊二、周防正行等一批中青年導演為代表的電影人開始漸漸走向國際視野。巖井俊二更是憑藉《情書》《燕尾蝶》等清新的影像,及作品中豐富的情感,成為年輕一代導演的領軍人物。

但在《花與愛麗絲》之後,巖井俊二漸漸放緩了自己的拍片速度,投入到短片、劇集的創作,甚至是繪畫、音樂等跨界領域中。他所關注的主題也從唯美青春過渡到社會現實,甚至到產生對人類未來的憂慮。

《燕尾蝶》裡,巖井俊二構建了一個充斥著底層移民的反烏托邦社會。大量使用快速剪輯,髒亂的視覺風格,樂手、妓女和流氓等邊緣人物,紛紛呈現出各自殘酷的命運軌跡;帶有科幻小說性質的《華萊士人魚》中,因為相愛,人類以被人魚吃掉的方式合為一體,而人類四肢此時都成累贅,會自然脫落。他們結合的場景,“滿是血的床鋪,散落的手和腳”;以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洩露事故為背景的科幻小說《庭守之犬》中,人類竟以生殖能力劃分了三六九等,並發展出了“精子銀行”。

下一步,巖井俊二可能會把電影《你好,之華》中作家尹川寫的關於之南的小說改編成電影。“雖然大家經常叫我導演,但我覺得自己做導演只有在拍攝電影的時候。雖然我做導演也有二十多年了,但其他的時間裡,我都在做編劇和監製、寫作、做音樂、畫畫……

有的人喜歡被人稱作導演,他們的人生是為了‘導演’兩個字而活,但我並不是這樣,或許應該叫做創作者。就算有一天,我不再做導演也不會覺得困擾。”巖井俊二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