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說“共享農業”是新網紅,恐怕沒幾個人會質疑

“共享農業”是新網紅

現如今,說“共享農業”是新網紅,恐怕沒幾個人會質疑。“忽如一夜春風來,共享模式遍地開”。從各種黃、藍、白、紅的小車遍佈街頭巷尾開始,“共享模式”便一發不可收拾,接踵而至的是共享充電寶、共享雨傘、共享電動車等等,各種共享衍生品和產業紛紛進入這個行業,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和觀念,也給不少行業的發展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在這眾多行業內,又怎麼會少了農業的身影?

現如今,說“共享農業”是新網紅,恐怕沒幾個人會質疑

其實,農業領域裡早就有了共享的因素,像是之前我們反覆提過的南方稻漁綜合種養模式等。結合共享模式的涵義,共享農業,實際上就是利用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將涉農資源進行整合,從而滿足多樣化需求的現代農業經濟活動。比如農場的共享、農機的共享、專家的共享、農業勞動力以及運輸物流的共享等等。

說到共享農業,就不得不提農業發達國家。在國外,共享農場的形式也較為普遍,但主題思路基本圍繞如何解決閒置土地和閒散勞動力,增加土地的附加值,或者通過農場產品直營,改變原有農產品在生產、銷售過程中的不必要的物流成本,保持農產品的新鮮與流轉成本的降低等。像是美國的艾米農場、日本的Mafarm農場等等。

現如今,說“共享農業”是新網紅,恐怕沒幾個人會質疑

儘管共享模式才開始在國內盛行,但國內農業在共享的道路上也並不落後,只是在具體細節和最終成果輸出上,與國外存在一些差距。

國內共享農業

比如國內也有城市農源,通過將各地優質農田進行託管,統一建設,實現共享農產的網絡化運營。再比如線上預定下單與線下農場體現相結合,縮短有機農產品從田間地頭到消費者餐桌的距離。類似的運作方式也不在少數,一些集教育、科研、旅遊觀光於一體的現代農業旅遊示範綜合體也已經開始佈局。

現如今,說“共享農業”是新網紅,恐怕沒幾個人會質疑


分享到:


相關文章: